中南试管婴儿之父(沉痛悼念福建省试管婴儿之母)
中南试管婴儿之父(沉痛悼念福建省试管婴儿之母)陈文祯,是福建省著名妇产科专家这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者于2022年9月18日10时35分在福州与世长辞享年97岁
医坛斗落
杏林星陨
“福建省试管婴儿之母”
陈文祯教授
于2022年9月18日10时35分
在福州与世长辞
享年97岁
这是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者
陈文祯,是福建省著名妇产科专家
被誉为“福建省试管婴儿之母”
她是感动福建十大人物、
也是杨崇瑞妇幼卫生奖、
中国妇产科医师奖获得者
现任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名誉院长
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幼时的她
立志“不做花瓶”
24岁,她穿上白大褂
70余年从医路
她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
用自己丰富的妇产科理论和经验
为广大妇女解除痛苦
古稀之年
为圆患者的母亲梦
她甘做学生
踏入生殖领域新天地
96岁高龄的陈文祯
仍坚持每周3天出诊
此前
央视新闻联播
播发了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名誉院长陈文祯的先进事迹
24岁她穿上白大褂
为广大妇女解除痛苦
1925年
陈文祯出生在福州一户富裕人家
“女人要独立,就要在经济上独立
工作上有本领。”
抱着这样的志向
高中毕业后
陈文祯报考了福建医学院
(现福建医科大学)
看到女儿如此执著
陈老先生给了她一个忠告
“你要做医生就要做一名好医生
不要做庸医。”
父亲的这句话
像座右铭规范了陈文桢一辈子
从医70多年来
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做一名好医生
新中国成立前
卫生事业落后
农村产妇几乎都是在家里生孩子
不少人留下了子宫脱垂和尿瘘等后遗症
上世纪70年代
国家要求各地免费给农村妇女治疗“两病”
陈文祯带了一个团队赶赴福建各地农村
尿瘘手术难度大
每个县都有几百例患者
有时候到了晚上
陈文祯仍要在自然采光加手电筒下
为病人做手术
她还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方法
教给当地的医生。
“基层医生力量强了,我离开之后,
他们就能造福更多的人。”陈文祯说。
几年后
她再次来到农村宣传
呼吁农村妇女去医院生产
并开展各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工作
她牵头制定的“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表”
救活了无数高危孕产妇
直到今天依然被称为判别产妇产后出血
高危因素的教科书
她对每一个患者都格外耐心
采访中她说:
“我能够做医生,我不会忘记我的使命,就是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我要永远的走下去,做医生做到底。”
造福不孕不育夫妻
她是“福建省试管婴儿之母”
1997年
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陈文祯接到新任务
带领年轻人研究试管婴儿技术
造福不孕不育夫妻
决心挑战福建省的这个空白点
——辅助生育课题
72岁的陈文祯再次当起了“学生”
参加广州辅助生殖培训时
她比讲课老师的年纪还大
她白天听课
晚上住在学生宿舍
整理笔记复习
遇到不懂的问题马上请教老师
回到福建后
陈文祯带领医院的团队摸索研究
经历了17例失败后
1999年1月5日
福建省第一例试管婴儿双胞胎男婴顺利诞生
并健康茁壮成长至今
“俩孩子都管我叫外婆,还常来看我。”
陈文祯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此后
试管婴儿技术为无数个家庭带去了福音
陈文祯也因此被众多患者赞誉为“送子观音”
82岁大病一场仍然坐诊
她潜心科研及临床应用
2007年12月
一场大病把82岁的陈文祯击倒了
血液病加上无数的并发症突袭了她
全身的器官突然间全垮了
加上脊柱、胸椎莫名其妙地骨折
生命垂危
当时
身上插着三四根管子的陈文祯
每天要挂吊瓶,吃大把的药,胃口极差
可每当小女儿送饭来
她都会大口大口地吃
她说:“吃了饭我才有力气去战胜疾病。”
2009年6月
陈文祯出院了
但重病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刚能站起来
她就执意要求锻炼走路
一步、两步、三步
10米、50米、100米……
之后又要求练习走台阶
小女儿心疼她:“你锻炼走路就好了
不要走台阶。”
陈文祯说:“那不行,门诊楼虽然有电梯
但要走过一层楼的台阶才能到达
如果我能走台阶,
我就可以上班,给病人治病了。”
2010年2月
陈文祯终于又回到了她的门诊室
以85岁高龄又开始收诊病人
开始时,陈文祯一上午只能看3个病人
慢慢地,她从一周一次门诊增加到一周三次
从每次看3个病人增加到5个、10个、20个
她潜心科研及临床应用
主持和承担多项国家、
省部级科研项目
多项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2013年
陈文祯获得第二届中国妇产科医师奖
她很珍视这个荣誉:“现在,我可以说,
我不是一名庸医了。”
2015年又被评为“爱在基层 最美妇幼天使”
鼓励鞭策她定要走好自己选的路
她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医者诺言
用行动书写
生命不息
治病救人之仁心不止!
陈文祯教授,一路走好!
东南网综合福州新闻网 、福建卫生报、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央视网等
来源: 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