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有点鼻塞流鼻涕能自愈吗(辟谣宝宝鼻塞鼻涕粘稠)
宝宝有点鼻塞流鼻涕能自愈吗(辟谣宝宝鼻塞鼻涕粘稠)鼻粘膜对于有害物质的反应,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些以鼻涕形式排出体外的粘液包含了各种的病毒、细菌、炎性介质、过敏物质等等。理想总是很丰满,可是现实往往很骨感。至于为什么,小果来一一解释:当细菌、病毒感染鼻腔、鼻窦时,鼻腔、鼻窦里的粘膜受到了攻击,作为反击,粘膜会肿胀,分泌更多的粘液,可以冲走这些有害物质。同样的,过敏性鼻炎,这些引起过敏的物质也是有害物质,也会引起鼻塞、流涕。
“医生,我家宝宝流鼻涕、鼻塞已经4-5天了,我给她吃了头孢,还有感冒药,可,就是好不起来,每天睡觉、吃奶看着很难受的样子,怎么办?有什么更好的药吗?”
小果经常碰到这样的小宝宝,因为年纪小,不会擤鼻涕,一旦感冒,鼻涕一大坨,堵在鼻孔,看上去各种难受。
妈妈心里那个各种急啊,各种药都招呼上去,可是就是不见好。
如果宝宝仅仅是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比起各种消炎药、感冒药,学会如何正确清洗鼻腔,才是最有效的。
至于为什么,小果来一一解释:
为什么会鼻塞、流涕当细菌、病毒感染鼻腔、鼻窦时,鼻腔、鼻窦里的粘膜受到了攻击,作为反击,粘膜会肿胀,分泌更多的粘液,可以冲走这些有害物质。
同样的,过敏性鼻炎,这些引起过敏的物质也是有害物质,也会引起鼻塞、流涕。
为什么需要清洗鼻腔理想总是很丰满,可是现实往往很骨感。
鼻粘膜对于有害物质的反应,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些以鼻涕形式排出体外的粘液包含了各种的病毒、细菌、炎性介质、过敏物质等等。
但是,很多时候,粘液太粘稠,不能顺利的排出体外,堵塞在鼻腔、鼻窦,会引起人们各种不适,包括鼻塞、头晕、头痛、呼吸不畅等。
而我们的小宝宝,由于还不会擤鼻涕,这些症状更明显,甚至还会出现睡眠哭闹、张口呼吸、喂奶困难等情况,真真急煞老母亲。
这时候,如果能通过适当的鼻腔清洗,帮助排出这些多余的鼻涕(粘液),那就可以大大改善这些情况了。
什么时候需要清洗鼻腔如果你家孩子或者本人存在这些情况,就可以考虑清洗鼻腔了: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感冒,这种情况通常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呈自限性,没有什么特效药,一般3-5天会自行好转。
如果感冒时鼻涕不多,清涕为主,排出通畅,可以不需要清洗鼻腔。
但是,如果感冒后引起明显的鼻塞、流涕、头晕、头痛、睡眠时呼吸不畅,就可以考虑清洗鼻腔了,毕竟而此时不管你使用各种抗生素、抗病毒药还是感冒药,似乎效果都不明显。
清洗鼻腔,可以冲走鼻涕、各种病毒、炎症介质,还能促进鼻粘膜的纤毛运动,增强其清除功能,减轻鼻粘膜的水肿,可谓一举三得。
【2】过敏性鼻炎
过敏物质的吸入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根本原因,过敏性鼻炎时,除了根据病史是否使用抗过敏药物、鼻喷激素等,更重要的还是清洗鼻腔。
每次的鼻腔冲洗,可以直接冲走这些过敏物质,减少刺激,缓解症状。
【3】急慢性鼻窦炎
在我们所知道的鼻腔后面,还连着4对“房子”,被称为“鼻窦”,包括蝶窦、额窦、筛窦、上颌窦,它们均以小的开口与鼻腔相通。
当被感染时,鼻窦粘膜也会肿胀、分泌物增多,但不同于鼻腔,鼻窦位置深,开口小,引流困难,粘液不易排除。
此时,除了抗感染治疗,鼻腔冲洗也非常关键。
【4】鼻涕倒流引起的咳嗽
当鼻涕比较多,引流不畅时,每天从躺着变成坐着的时候,鼻涕会从鼻部流到道咽部导致刺激性咳嗽,这是有些孩子平时不咳嗽,但每天早晨起床会有几声咳嗽的原因,如果有效冲洗鼻腔,鼻涕清除了,这种咳嗽也就消失了。
【5】鼻部手术后
鼻腔如何清洗鼻腔清洗有很多种方式,包括:
【1】生理盐水滴鼻
这种方法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孩子,当然也包括新生儿。
尤其是孩子的鼻痂(就是鼻屎啦)又厚又粘又干,堵住鼻腔时,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滴鼻,使鼻屎软化,再用镊子、棉签、吸鼻器等把软化后鼻屎夹/吸出来。
【2】盐水喷鼻
这个方法也是适应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
喷鼻就是把盐水变成水雾状,以一定的冲力喷进鼻腔内,它可以稀释、软化鼻涕,还可以清洗鼻腔粘膜。
如果能做到一侧鼻腔进去,另一侧鼻腔流出来,还可以达到清洗鼻窦的效果。
【3】盐水洗鼻
这个市面上有各种装置,包括电动的、手动的、注射器式的、挤压瓶式的、洗鼻壶式的……各式各样。
但是,总的原理都是以一定的压力把盐水从一侧鼻腔冲进去,经过鼻窦,从另一侧鼻腔流出了,相对于上面两种方式,清洗的效果会更彻底,看上去也会更粗暴。
清洗鼻腔时需要注意什么给孩子清洗鼻腔时,还要注意这几点:
- 如果使用洗鼻器,盐水可以选择医院的医用生理盐水,也可以使用成品盐包按推荐的比例配置,不能单纯用水,也不能用自己家的盐来随便配,因为有浓度要求。
- 用来溶解盐包的水一定要用开水,不能用自来水,美国曾经有直接用自来水而感染阿米巴虫的病例报道。
- 用来溶解盐包的水温控制在40℃左右,太凉太热对粘膜均有刺激。
我是小果,三甲医院儿科主治医师,二宝妈妈,从医十年余,欢迎关注了解更多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