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奶粉含有hmo的(奶粉中HMO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哪些奶粉含有hmo的(奶粉中HMO是什么有什么作用)1900年Moro发现,人类母乳中含有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的因子,因此提出双歧因子的说法。1900年Moro发现,人类母乳中含有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的因子,因此提出双歧因子的说法。1954年Gyorgy证实,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的因子大约是10个单糖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因此误认为是人类母乳中乳糖的特性,当时称为人乳糖。⑤.母乳中部分HMO末端粘附高浓度的唾液酸,唾液酸参与人脑组织中的神经节苷脂和糖蛋白的组成,与神经突触和神经传导关系密切。②.母乳低聚糖可作为益生元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③.母乳低聚糖可充当抗黏附剂或受体诱饵阻止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与上皮细胞表面的糖结合。④.母乳低聚糖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剂改变宿主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应答 对健康有潜在益处。
本期为《奶粉问答》配方篇第三期,我们将具体说说HMO(母乳低聚糖)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HMO属于低聚糖,又叫寡糖,是指由3~10个单糖单位通过糖苷键链接起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一类低聚碳水化合物。其分子通式一般可表示为(C6H10O5)n,n为3~10。甜度一般只有蔗糖的30%~60%,难以被肠道消化吸收。HMO在初乳中有较高的水平,占总初乳化合物的24%出生后2个月内,浓度稳定下降至15%~19%。初乳中HMO含量为22~23g/L,成熟乳中为12~13g/L。人类母乳中中性HMO占较大比重,达1%,酸性HMO仅占0.1%。
一、HMO是什么?HMO是存在于母乳中的第三大营养物质,在婴幼儿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已鉴定出超过200种不同的母乳低聚糖,而且每个HMO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二、HMO有什么作用?①.母乳低聚糖可预防婴儿致命性链球菌感染,特别是lacto-n-difucohexaose——可以促进肠道产生有益细菌,防止新生儿发生GBS感染。
②.母乳低聚糖可作为益生元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
③.母乳低聚糖可充当抗黏附剂或受体诱饵阻止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与上皮细胞表面的糖结合。
④.母乳低聚糖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剂改变宿主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应答 对健康有潜在益处。
⑤.母乳中部分HMO末端粘附高浓度的唾液酸,唾液酸参与人脑组织中的神经节苷脂和糖蛋白的组成,与神经突触和神经传导关系密切。
三、HMO怎么来的?1900年Moro发现,人类母乳中含有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的因子,因此提出双歧因子的说法。1900年Moro发现,人类母乳中含有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的因子,因此提出双歧因子的说法。1954年Gyorgy证实,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的因子大约是10个单糖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因此误认为是人类母乳中乳糖的特性,当时称为人乳糖。
1954年Gyorgy证实,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的因子大约是10个单糖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因此误认为是人类母乳中乳糖的特性,当时称为人乳糖。1999年Coppa等学者观察到,摄入母乳后,其中有30%~50%原始结构的HMO可在母乳喂养儿粪便中检测到。2000年Engfer等发现,HMO可耐受婴儿上消化道酶类的水解。近年多项研究进一步证实,HMO在婴儿结肠内发酵过程中可选择性地刺激双歧杆菌增殖;双歧杆菌确能利用HMO在内的碳水化合物;已确定双歧杆菌中大约10%的基因编码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相比而言,肠道内其他菌群只有3%~5%的基因涉及碳水化合物代谢
关于HMO(母乳低聚糖)母乳是胎儿出生后母体能提供的最后物质保证。初乳中的HMO,以极高浓度进入新生儿消化道,像一层保护性覆盖物一样,铺垫在婴儿尚未成熟的消化道表皮黏膜细胞表面。在HMO保护下,消化系统逐渐成熟。随着婴儿对营养需求不断增加.消化系统暴露于外界病原微生物的机会也不断增多。在此阶段.进入消化道内的大部分病原菌及其毒素会受到HMO的封闭和清洗,与此同时,HMO还能帮助新生的消化道逐渐建立一个健康的肠道内部生态环境,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消化道疾病的发生。HMO的这种循序渐进、立体和全方位的保护兼培养性功能,为新生儿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发育和成熟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
虽然在目前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HMO的添加并不常见,但对于婴幼儿的成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及文献来源:
①.《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年11月第24卷第11期,人乳低聚糖研究进展,王艳艳,彭咏梅》
②.[期刊论文] ,《中国乳品工业》2018年12期 ,中国母乳低聚糖的研究进展和现状Recent Progress and Current Status of Studies on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HMO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China ,逯莹莹 刘鹏 孙景珠 刘丽波 李春。
③.[期刊论文],《乳业科学与技术》2016年3期,魏远安 张丽君 郑惠玲 陈晓林
④.SCHACK-NIELSEN L MICHAELSEN KF.Advancesin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y of human milk and its effects onthe offspring.[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7 2(2):503S-510S.
⑤.WARD RE NINONUEVO M MILLS DA et al. In vitro fermentability of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by several strains of bifidobacteria[J]. 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 2007 11(11):1398-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