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演员的诞生德龄与慈禧(德龄与慈禧票房大卖归功于明星加盟)

演员的诞生德龄与慈禧(德龄与慈禧票房大卖归功于明星加盟)剧中的李莲英,也是个难演的角色,虽然在历史上骂名颇多,但在编剧的笔下,他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需要好好地演,不能往坏了演。当年香港话剧团的孙力民深得此道,他演的李莲英,身上有风霜,心里有苦水,手下却又忍不住下狠招。新版《德龄与慈禧》中李莲英的扮演者王雅迪也接近这种人设,高阳的演法则略刻薄。 比如剧中永远只有一句词的小角色瑾妃,她总是在尴尬场景中来上一句“主子说得对”。而瑾妃的这么多位扮演者中,我最喜欢的是香港话剧团现任艺术总监助理冯蔚衡的表演。尤其是在2008年的普通话版本中,她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胆战心惊的样子,极衬光绪所描述的,自从她妹妹珍妃死了之后她就只会说这一句话的境地。这个角色,不需要任何张扬与卖弄,就是那样惨惨的一句,已经叫人心疼。 从卢燕身上看到表演艺术最迷人的特质对于一部不断被搬演的戏剧作品,最常让人拿出来比较的,就是导演手法和演员的表现。我有幸看过该剧的多个版本——香

近日,国内舞台剧大制作《德龄与慈禧》引发热议,卢燕、濮存昕、江珊、郑云龙组成的吸睛卡司,加上何冀平金牌编剧的闪光头衔,都让这部戏成为追捧的热点。为了避免黄牛高价倒票影响观众利益,上海大剧院还借这部戏开启了实名制购票的销售探索。

演员的诞生德龄与慈禧(德龄与慈禧票房大卖归功于明星加盟)(1)

卢燕 饰演 慈禧 濮存昕 饰演 光绪

《德龄与慈禧》一剧的成名史应该追溯到上世纪末,1998年该剧在香港首演,此后多次复排,荣获香港舞台剧界多项大奖。但由于是粤语演出,一直没有机会在内地上演。2008年,作为“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港澳艺术节的演出剧目,香港话剧团专门全团苦练普通话3个月,将之前的粤语版演出改成了普通话版,带着《德龄与慈禧》登陆国家大剧院,使得该剧终于有机会与内地观众见面。

时任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在2008年那次演出中扮演光绪一角的毛俊辉,后来又和国家京剧院合作,导演了根据话剧《德龄与慈禧》改编的京剧《曙色紫禁城》,在交响乐伴奏下的京剧,又一次将这部戏推到了聚光灯下。

演员的诞生德龄与慈禧(德龄与慈禧票房大卖归功于明星加盟)(2)

从卢燕身上看到表演艺术最迷人的特质

对于一部不断被搬演的戏剧作品,最常让人拿出来比较的,就是导演手法和演员的表现。我有幸看过该剧的多个版本——香港话剧团的粤语版和普通话版,国家京剧院的京剧版,以及这次新版制作的“江珊+郑云龙”版和“仅此一场”的“卢燕+郑云龙”版。五个版本比较下来,发现表演还真是这部作品中最值得玩味的部分。

演员的诞生德龄与慈禧(德龄与慈禧票房大卖归功于明星加盟)(3)

江珊 饰演 慈禧

比如剧中永远只有一句词的小角色瑾妃,她总是在尴尬场景中来上一句“主子说得对”。而瑾妃的这么多位扮演者中,我最喜欢的是香港话剧团现任艺术总监助理冯蔚衡的表演。尤其是在2008年的普通话版本中,她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胆战心惊的样子,极衬光绪所描述的,自从她妹妹珍妃死了之后她就只会说这一句话的境地。这个角色,不需要任何张扬与卖弄,就是那样惨惨的一句,已经叫人心疼。

剧中的李莲英,也是个难演的角色,虽然在历史上骂名颇多,但在编剧的笔下,他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需要好好地演,不能往坏了演。当年香港话剧团的孙力民深得此道,他演的李莲英,身上有风霜,心里有苦水,手下却又忍不住下狠招。新版《德龄与慈禧》中李莲英的扮演者王雅迪也接近这种人设,高阳的演法则略刻薄。

演员的诞生德龄与慈禧(德龄与慈禧票房大卖归功于明星加盟)(4)

同样的人物定位还有隆裕皇后,她的苦与狠,一定要紧密交织着才好看。新版《德龄与慈禧》里,两位皇后都相当不错,王皓更端庄、稳健,吴杰在皇后与光绪对谈时掏心掏肺地说自己15年来血肉俱干的苦处那段戏特好,但在与李莲英密谋给德龄配婚后,与李莲英牵着手踩着华尔兹舞步走那段又显得轻浮。表演就是一个时时刻刻需要拿捏分寸的领域,增一分则过,减一分则不足。在天津人艺的大班底中,荣禄和裕庚都非常不错,我还特别喜欢裕夫人的表演,马僮璘声线、体态、台词于这个角色,都堪称优秀。

演员的诞生德龄与慈禧(德龄与慈禧票房大卖归功于明星加盟)(5)

慈禧与隆裕皇后

一定要特别提到的,是这一版《德龄与慈禧》中的卢燕。11年前她以81岁高龄登台演慈禧,已经挑战观众的期待;这次再在舞台上看到她,92岁,真是替她捏把汗。我看的是9月22日下午场,因为听说她在前一场忘词有点多,她自己也说只发挥了30%的水平,所以预期不是太高。而且也因为我已经在19号晚上看过一场江珊的慈禧,对于戏的整体呈现已有所了解,更是在一种“严格”的比较心态下看卢燕版的。结果,是一份巨大的惊喜!

演员的诞生德龄与慈禧(德龄与慈禧票房大卖归功于明星加盟)(6)

虽然行动不是很方便,许多戏份都改为坐着演,但卢燕的气势,简直就是慈禧本尊。她的出场戏,就极为精彩。“说过多少次了,平地不用扶”,是我最熟悉、平时也最喜欢念叨的一句名词,她的“不用”吐字快,且重音落在了“扶”字上,处理得妥贴脆爽。同样,在李莲英解释是因为春寒玉兰花才没开、皇后关于喝的水是前年还是去年梅花瓣上的水、对新进来做烧麦的厨子有奖有罚和“要你教我吃什么”的责问这连续四段戏上,她接词的速度都特别快,显示出慈禧对自己明察秋毫能力的自信与决断。作为观众,她的这段开场戏看得真是非常享受。

然而,她并不会为了快而快,在接下来与德龄初次见面的戏中,则更多地运用了观察的姿态去解锁一句又一句的词,她并不是在熟记台词的情况下去复述,而是仿佛“真听,真看,真感受”之后的反应与表达。这恰恰是许多演员在演了多年戏之后,最容易丢掉的有机感。但在高龄的卢燕身上,这种质感却闪闪发光。

演员的诞生德龄与慈禧(德龄与慈禧票房大卖归功于明星加盟)(7)

德龄与慈禧

不但台词没有大碍,即便偶有磕巴也能重新找回来,卢燕的精彩表演还体现在她的情感充沛上。作为面目严肃、权倾天下的慈禧,在这部作品中,需要展现她不同刻面的情感状态。她面对众人时的威严、面对小姑娘德龄时的好奇与无防备,面对皇后处理宫中事务时的和稀泥,面对皇帝(自己的假儿子)时既不失真情又唯恐被夺权的时刻警惕,面对荣禄时的亲近与娇嗔,在卢燕的每一场戏中都得以充分展现。作为观众,我真的可以说是陶醉在她的表演中,在时时为她捏一把汗与情不自禁在心中为她喝彩这两种情绪的交叠之处,也感受到了表演艺术最迷人的特质——无常,因为无常,所以珍贵。

此次倍受瞩目的另一位明星演员郑云龙,我是第一次看他的演出,也觉得意外的好。他的台风相当稳健,台词和节奏感都非常准确,虽然扮相过于年轻有点吃亏,但他为自己的形体找到了一个好定位——有一种略似小龙虾的佝偻感,加上面色蜡黄的妆容,非常符合一个病弱且绝望的皇帝形象。如果能够在部分戏份中的声音处理上再多一点虚弱感,可能还会更好。

演员的诞生德龄与慈禧(德龄与慈禧票房大卖归功于明星加盟)(8)

郑云龙 饰演 光绪

一个华语经典文本的真正确立

许多人将这次《德龄与慈禧》的巨大商业成功归于一众明星的加盟,但我在这一版舞台再现时,看到的却是一个华语经典文本的真正确立。在此之前,何冀平虽然以《天下第一楼》一战成名,但移居香港后的她,更多在香港影视领域以编剧的身份出现,如《新龙门客栈》《投名状》《新白娘子传奇》《邪不压正》等。可是这些电影于普通观众而言,大家更容易记住的是明星或导演,行业之外的人可能不太会有人记得她的名字。但这次,《德龄与慈禧》的内地版闪亮登场,以及未来的百场巡演,可能会让她的名字真正被更多人记住。

演员的诞生德龄与慈禧(德龄与慈禧票房大卖归功于明星加盟)(9)

摄影|石榴

以往历次观看这部剧作,都曾引起我对时下的思考,它仿佛是一种奇异的镜像般的寓言,让这个故事穿越百年,照进现实。国家的危难,内部的倾轧与权斗,改变的呼声与压制,人在困境中的自我审视与无力,在慈禧、光绪、德龄、荣禄们身处的那个时代,既真实,又残酷。纵然有儿女情长、异域风情甚至皇室八卦这些看似“轻松”的商业元素和糖衣包裹着,但它内核的沉重与发人深思却并未因此有丝毫的减损。

《德龄与慈禧》并没有走入通常的“戏说清宫秘史”俗套,相反,它在历史的表象之下对人物重新进行了人性化的构建,并将早已被历史符号化的人物,恢复为有血有肉的个体,又经由个体之口和他们的命运,呈现出大时代“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大潮,昭示那发轫于心的大变革之到来。而且由于作者的用心与真诚,会使得无论是何种立场的观众,都会愿意理解和接受这部作品当中的大部分观点。

演员的诞生德龄与慈禧(德龄与慈禧票房大卖归功于明星加盟)(10)

何冀平说,《德龄与慈禧》的创作酝酿了多年,早在《天下第一楼》之前就有过构思,但一直没有动笔。直到香港回归后,1997年至2001年她出任香港话剧团驻团编剧,剧团邀请她创作,她才重新拿起这个题材。在何冀平眼中,德龄是中国人,但在西方的生活方式中长大,有着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通过对慈禧的重新诠释,何冀平也试图表达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该剧体现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互学互融。

演员的诞生德龄与慈禧(德龄与慈禧票房大卖归功于明星加盟)(11)

在由香港导演司徒慧焯导演、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和香港话剧团作为演出单位的这部作品中,舞台上方有一盏在280度弧形轨道上来回移动的大灯。整部戏里,这盏大灯在极简的舞台上,像是交替的日月,拉出了时光的流转,令历史人物和高高的皇城立柱投下了漫长身影。仿佛提醒我们:无论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多讳莫如深的深宫往事,都将有可能在未来的舞台上被呈现于观众之前,待后人评点。

无论《德龄与慈禧》多好看、票房上多成功,它在本质上都绝不是一部商业戏。它是一位连接者,将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戏剧连接在了一起。而它的意义,还将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被重新发掘。如果中国的戏剧舞台上有越来越多这样的戏,那将是观众的幸事,也是中国戏剧的荣光。

文|水晶

摄影(除署名外)|王可达

演员的诞生德龄与慈禧(德龄与慈禧票房大卖归功于明星加盟)(1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