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80年代励志的电视剧有哪些(壮志不言愁峥嵘岁月稠)
演绎80年代励志的电视剧有哪些(壮志不言愁峥嵘岁月稠)林汝为对老舍非常崇拜,因为同是北京人的缘故,她对老舍有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为了领略老舍小说的精髓,她将《四世同堂》读了七八遍,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林汝为一家都是老舍粉丝,家里仅有的一套《四世同堂》不够看,于是她又专门到书店买回一套。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海报青年林汝为《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代表作,以抗战时期老北平小羊圈胡同为故事背景地,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大嫂、白巡长和冠晓荷、大赤包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反映了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从惶惑、偷生、苟安到抗争的社会心态,再现了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老舍笔下的北平其实就是当时整个沦陷区的缩影。抗战期间老舍一直在大后方从事抗战宣传和创作,没有亲身经历过老北平的沦陷生活。1943年11月,老舍夫人胡絜青带着孩子逃出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到重庆与老舍团聚。安下家后,许多朋友前去看望,向胡絜青询问北平
2021年端午假期第一天,有一位影视人悄然离世,她就是曾改编导演《四世同堂》《便衣警察》等经典作品的林汝为。
林汝为是一位知名导演,她导演的《四世同堂》《便衣警察》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深深地印在观众记忆中;她还是一名非凡的词作家,脍炙人口的《重整河山待后生》《少年壮志不言愁》就出自她手;林汝为更是一位知人的伯乐,刘欢、冯小刚、赵宝刚、谭小燕等诸多影视歌坛大腕都是她挖掘发现的。
《四世同堂》:艰难的觉醒
林汝为祖籍山东青岛,1932年生于北京,14岁就参加革命,担任了晋察冀边区联中文工团团员。建国后中央电影局成立了表演艺术研究所(今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招收了两个表演班,林汝为成为这个表演班的学员。表演班毕业后,林汝为先后到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和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主演了《赵小兰》《她爱上故乡》等电影作品。1980年代初,林汝为调到刚刚成立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任导演,负责筹拍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
青年林汝为
《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代表作,以抗战时期老北平小羊圈胡同为故事背景地,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大嫂、白巡长和冠晓荷、大赤包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反映了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从惶惑、偷生、苟安到抗争的社会心态,再现了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历程——老舍笔下的北平其实就是当时整个沦陷区的缩影。
抗战期间老舍一直在大后方从事抗战宣传和创作,没有亲身经历过老北平的沦陷生活。1943年11月,老舍夫人胡絜青带着孩子逃出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到重庆与老舍团聚。安下家后,许多朋友前去看望,向胡絜青询问北平沦陷后的情景及家人的情况。胡絜青不厌其烦地向朋友们介绍北平老百姓的苦难,这些真实的细节被老舍仔细记录下来,成为他酝酿新作鲜活的材料。经过一段时间构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这个大部头是胡絜青九死一生从北平带来的,老舍曾对朋友说他感谢妻子,感谢她为自己“带来了”一部长篇小说。
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海报
林汝为对老舍非常崇拜,因为同是北京人的缘故,她对老舍有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为了领略老舍小说的精髓,她将《四世同堂》读了七八遍,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林汝为一家都是老舍粉丝,家里仅有的一套《四世同堂》不够看,于是她又专门到书店买回一套。
林汝为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剧中每个角色的衣着、语言、神态甚至一举一动都要精心雕琢,力求完美。每天晚上她都要召集演员开会,将第二天的走位、调度商量好,拍摄时她专管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以及补充、丰富人物,其他事都交给副导演去做。但即使这样,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有时也不尽如人意。多年以后,林汝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她对当年拍小崔媳妇改嫁进门那个镜头不太满意,只能打60分,她认为“演员最好是用眼神而不必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再嫁的复杂情感。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我也不能要求演员太多。我一般一次只给他们提一个要求,因为要求太多怕他们完成不了”。在林汝为影响下,每个演员都养成了追求完美的习惯,每天撰写创作笔记和卡片,一场戏拍下来,每个人都积攒了厚厚的一摞。饰演祁老太爷的演员当时患有严重肺心病,喘得厉害,每天必须服药,但只要有戏他一定不吃药了,任自己气喘吁吁,好表现祁老太爷的老态和病态。
《四世同堂》一个最大的亮点是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这首歌是由林汝为亲自作词的,所以特别贴合《四世同堂》的特点,再加上京韵大鼓老艺人骆玉笙的倾情演绎,那种雄浑、悲凉的韵味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便衣警察》:里程碑式的佳作
《四世同堂》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此后不久,林汝为又编剧并导演了一部公安题材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
这部电视剧是林汝为根据海岩小说改编的,讲述了青年警察周志明曲折的人生遭遇。因为在“四·五”事件中保护爱国群众,周志明蒙冤入狱,出狱后他重回公安队伍,再立新功。与一般公安题材影视剧不同,《便衣警察》用普通人的视角书写重大历史事件,通过个人命运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电视剧不再以事件为主要叙述目标,案件成为整个小说的一个背景,前台表现的是人的命运,人的本能和社会性之间的冲突。对于这种变化,小说作者海岩这样总结:“文学从本质上还是人学,它不是描写事件和某一个行业的,它还是在描写人的情感、本能、理想、社会冲突。”
《便衣警察》海报
与《重整河山待后生》一样,《便衣警察》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也获得了极大成功。这是歌由林汝为作词,雷蕾谱曲,歌词、旋律不落俗套,颇具诗词意境却又朴实无华。这首歌的演唱者是北京国际关系学院青年教师刘欢,他凭借自己的歌唱技巧和对作品的理解,成功地使《少年壮志不言愁》一炮打响,刘欢本人也以“业余”歌手面目出现于中国流行乐坛。
《便衣警察》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荣获了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和第八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连续剧奖,被誉为公安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也成为中国警察最喜欢的歌曲。实事求是地说,这部作品的走红,不可否认有原著的力量,但更重要的还是林汝为编剧和导演的成功。《便衣警察》初显造星功能,剧中男主角周志明的警察形象深入人心,他的饰演者胡亚捷由此一夜成名;而女主角施肖萌扮演者谭小燕,更是因为这部电视剧成为万众瞩目的当红明星。
在电视剧中,施肖萌是个地道的北方女孩,但最后林汝为启用的谭小燕却是一位来自海南岛的姑娘,她是如何进入林汝为视野的呢?
谭小燕是海南省五指山市人,从小喜欢艺术,广东省舞蹈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家乡歌舞团工作。一个偶然机会,谭小燕参与了电影《南方的岸》拍摄,因为她是黎族人,所以在电影里本色出演一个黎族少女,颇受观众好评。后来谭小燕又先后拍摄了《珍珍的发屋》等多部影视剧,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也引起了赵宝刚导演注意。赵宝刚当时担任《便衣警察》副导演,他将谭小燕推荐给导演林汝为。
《大众电影》封面人物谭小燕
《海南日报》记者2020年初曾经采访过谭小燕,她在回忆当年这段经历时说:“我觉得在外面拍戏可以见更多的世面,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抱着这个想法,谭小燕从海南岛来到北京。当时林汝为给她安排了一段哭戏,联想到近年来的曲曲折折,谭小燕感情一下迸发了,眼泪哗哗往下流。试镜效果非常好,林汝为导演马上拍板:“好,就你了!”多年以后,谭小燕还记得当年签合同时的激动心情,连走路都是轻飘飘的。
此后谭小燕一举成名,主演过多部影视剧,并多次成为《大众电影》封面人物,后来谭小燕淡出影视圈,辗转多国游学。据媒体报道,2015年后谭小燕回归家乡海南,创办了自己的影视文化公司,为海南的发展尽心尽力。
《采桑子》:国民大剧京味浓
拍完《便衣警察》后,林汝为又导演了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苍生》,此后一直深居简出,过着简单、低调的生活。2006年,在近20年蛰伏后 ,林汝为再度出山,拍摄了民国大剧《采桑子》。
《采桑子》是京籍作家叶广芩的代表作,讲述了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的生活,小说通过一个世家的衰落,一群子弟的遭际,折射了中国近百年间的历史风云和社会文化变迁。著名京味作家邓友梅曾经说“叶广芩写的老宅门儿自成一家”,正如邓友梅所说,《采桑子》娓娓道来,不急不躁,京味浓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林汝为看来,“这本书好在有文化底蕴,贵在它的人物有个性,它的人物命运相当曲折”。为了这部电视剧,林汝为专门抽出3年时间,四处查阅资料,做案头准备。为深入了解《采桑子》这部作品,林汝为阅读了叶广芩所有小说,有的买不到,就到图书馆复印。为了使剧本更加完善,京味更足,林汝为聘请著名民俗专家李滨声当顾问,林汝为说:“过去旗人怎么梳头现在人懂得不多了,书里也没写细致,但是电视画面上就要很清楚。李滨声就在剧本旁边给注上,过去女人梳头要怎么个动作,要把条子含在嘴里再梳后面的头发等等。”2009年1月1日,《采桑子》在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首播,引起观众热烈追捧。
经典的力量是无穷的。海南日报数字报-壮志不言愁 峥嵘岁月稠
(已在2021年6月21日在《海南日报》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