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历史角度评价欧阳修(一代文宗欧阳修)

历史角度评价欧阳修(一代文宗欧阳修)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个性有了些变化,慢慢地开始懂得圆融和妥协了。你看王安石、司马光、包拯、范仲淹谁也没有这方面的丑闻,谁让他花名在外呢。而他逮谁怼谁的暴烈性子,让他更容易被人记恨,故意找他毛病,让他成为众矢之的。今天我们接着讲欧阳修的故事。前两期,我们讲到了欧阳修不拘小节,玩儿得很嗨,个人生活不甚检点,同时还到处得罪人,跟好朋友包拯闹翻,被自己的老师晏殊拉黑,在得罪人的路上狂飙突进的那些事儿。这期我们讲讲他晚年时候,也因为得罪人,被人诬陷跟自己的儿媳妇乱伦的事儿。我们分析过,他之所以被人抹黑,是因为他早年间私生活真的不太检点。

他怼天怼地怼空气,跟自己的恩师翻脸,怒斥包青天贪官,同样是变法,他却支持范仲淹,反对王安石,简直戏太多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祐宁

欢迎您来到今天的历史胡辣汤。

今天我们接着讲欧阳修的故事。

前两期,我们讲到了欧阳修不拘小节,玩儿得很嗨,个人生活不甚检点,同时还到处得罪人,跟好朋友包拯闹翻,被自己的老师晏殊拉黑,在得罪人的路上狂飙突进的那些事儿。这期我们讲讲他晚年时候,也因为得罪人,被人诬陷跟自己的儿媳妇乱伦的事儿。

我们分析过,他之所以被人抹黑,是因为他早年间私生活真的不太检点。

你看王安石、司马光、包拯、范仲淹谁也没有这方面的丑闻,谁让他花名在外呢。而他逮谁怼谁的暴烈性子,让他更容易被人记恨,故意找他毛病,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个性有了些变化,慢慢地开始懂得圆融和妥协了。

在1052年这一年,他45岁,范仲淹去世。我们讲过,欧阳修一生三次被贬,前两次都是跟范仲淹有关,可以说他是范仲淹的铁杆粉丝。所以,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请他给父亲写墓志铭。

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敬意,一般来讲,家人请谁写墓志铭,代表着对这个人的高度认可。可写文章从不发愁的欧阳修这回迟迟都没有交稿。最后马上就要举行祭奠仪式必须要用了,他才交了稿,而范纯仁一看内容,顿时就不高兴了。

历史角度评价欧阳修(一代文宗欧阳修)(1)

原来,这个时候,欧阳修已经和范仲淹的老对头前宰相吕夷简一家和好了,跟吕夷简的儿子还成了朋友,他觉得如果再写范仲淹和吕夷简之前不和争斗的事儿,有点过意不去,因此他自作主张写成了范仲淹和吕夷简也相逢一笑泯了恩仇。

范纯仁当然不认账,他觉得我父亲一生都没和他和好过,这是原则问题,不能妥协。所以,毫不犹豫地就把这部分内容删掉了。

虽然欧阳修的做法不太妥当,也没有成功,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有了些年纪的他,性子和缓了许多,也懂得要尽力维护关系了。

如果他能一直这样想,平平安安地到老,也算幸运了。可没想到,他六十多岁的时候,被自己的学生告到皇上那里,说他跟自己的儿媳妇乱伦。

这事要从北宋英宗时期的“濮仪之争”说起。

宋仁宗没留下儿子,从宗室里过继了个男孩继承了他的皇位,就是宋英宗。宋英宗的亲生父亲是仁宗的堂兄濮王赵允让。

英宗即位的时候,濮王已经过世了,英宗应该怎么称呼已经过世的亲生父亲呢,他召集群臣来商议。

司马光等一大部分人认为,英宗既已经过继给仁宗当儿子,也继承了仁宗的皇位,那就不能再管濮王叫爸爸了,如果一定要称呼,就应该叫皇伯,就是皇大爷。

少数人揣摩英宗的意思说,两个爹都认也行,可以叫濮王为皇考。这里解释一下,皇考一词,是对死去父亲的尊称,这里的“皇”字,没有皇家专属的意思,普通百姓也可以用皇考称呼自己去世的父亲。

历史角度评价欧阳修(一代文宗欧阳修)(2)

欧阳修当时已经是副宰相了,他是少数派的代表,因为他看得出来英宗是想称呼濮王为皇考的,到底是自己的亲爹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两派都找了很多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越吵越凶,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程度。司马光气愤地管欧阳修叫“恶首”,也就是罪恶的首端。他这派还有人谏言说,应该杀掉欧阳修以谢祖宗。

而欧阳修这边,带着少数人顽强抵抗,坚决不退让,双方矛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现在人看这件事儿,简直无聊透了,可是当时这是事关社稷宗庙的大事儿。朝中无小事,每次争执都是敌我阵营重新站队、调整的过程。

最后,欧阳修这一派请了皇太后出面,准许英宗称呼濮王为皇,但不称呼为“皇考”,而只称呼一个字叫“亲”。你看,今天网络时代的称呼“亲”,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欧阳修发明出来了。

即便这样,司马光一派也坚决不同意,因为他们认为绝对不能称濮王为“皇”,司马光干脆辞官回家,他的追随者立即群而效仿,纷纷请辞,临走都把罪名加在欧阳修身上,发誓跟他势不两立。

这辞官的辞官,被贬的被贬,朝廷不能没有人干活啊,欧阳修就举荐了蒋之奇。

这蒋之奇当时才30多岁,跟苏东坡是同年进士,也算是欧阳修的门生。在濮仪之争的时候,他坚定地站欧阳修这派,为英宗叫濮王为爹这事儿据理力争。

他被欧阳修举荐为监察御史,升职加薪。

可他还没高兴多长时间,英宗就去世了。一场鸡飞狗跳的“濮王之争”也随之烟消云散。

当时朝堂上大部分人都是司马光的皇伯派,这蒋之奇虽然升了官,但他却遭到了同僚排斥孤立,英宗去世后,欧阳修等人自顾不暇,他便觉得自己押错了宝,站错了队,后悔了。

新皇继位,一般都要弄出点动静,神宗皇上下旨大赦天下,欧阳修夫人有一个堂弟因受人牵连获罪,此番也在被赦免之列。

可欧阳修就像吃饱了撑的一样,特意上书皇帝说,这人是我的亲戚,不用特意赦免他,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你说他闲的吧。

历史角度评价欧阳修(一代文宗欧阳修)(3)

这堂弟自此对欧阳修恨之入骨,到处散播谣言,说欧阳修跟自己的儿媳妇吴氏乱伦。

正在苦闷的蒋之奇听到这个传言后,觉得机会来了,他决定利用这件事儿,跟欧阳修划清界限,让官场同僚重新接纳自己。

他孤注一掷,独身上殿,向宋神宗弹劾欧阳修跟儿媳乱伦,在庭上长跪不起,叩头不止,坚决要求皇上下旨杀了欧阳修,暴尸示众。

真是没想到,真有人会为了一己私利,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对提携自己的恩师痛下杀手。

这样的人真是心肠歹毒,人品卑劣,猪狗不如!

欧阳修这时已经六十多岁,年届花甲,人生迟暮,被自己的门生诬蔑这种禽兽之事,真是奇耻大辱,出离愤怒。一个月内他连续给皇上上了十三道奏折,请求必须彻查,还自己一个清白。

我们听听他怎么说的:臣若有之,万死不足于塞责;臣若无之,岂得含胡隐忍,不乞辨明。……苟有之,是犯天下之大恶;无之,是负天下之至冤。犯大恶而不诛,负至冤而不雪,则上累圣政,其体不细。由是言之,则朝廷亦不可含胡不为臣辨明也!

字里行间,全是怒吼。

神宗皇帝也觉得不能冤枉一个三朝老臣,下令彻查,而蒋之奇压根儿就是道听途说来的,他怎么可能拿得出证据,查来查去,最后以蒋之奇被贬了事。

这件事儿,让欧阳修看透了官场,厌倦了争斗,他不停地请求退休,神宗皇帝开始不同意,禁不住他三番五次地上书,最后同意他退居颍州。

一年后,他离开人世。

欧阳修跟苏东坡一样,都是精神丰富,才华绝代的人,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有那些故事,还有他的思想,他的文章,他的从政理念。

他年少轻狂,流连花丛,虽然被人诟病,但也从未忘记凌云之志,为官以忠,治学以勤,文名千古,他所有的散文几乎全都入选了《古文观止》。

他乐于提携后辈,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三个是他门生,两个曾被他提携,还有一个是他自己。

他最高官至副宰相,是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重要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他治理能力很高,在地方上,他施政宽简,治下井然,跟包拯先后任开封市长,百姓评价说,包严,欧宽,他的治理效果更好。

他是一代文宗、历史名臣、学术泰斗。

朋友们,历史胡辣汤的欧阳修系列到今天就结束了,希望通过我的讲述,你能够感受到跟千年圣贤对话的畅快,心地澄明,目光悠远。

好,朋友们,今天的历史胡辣汤就到这里。如果喜欢的话,就点个“在看”吧,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