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甄宓的真面目:洛神甄宓 历史上最苦情的 女神
洛神甄宓的真面目:洛神甄宓 历史上最苦情的 女神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座“红山女神”庙, 1984年,女神庙中出土了“红山女神”面雕像,这具略大于真人面部的陶制女性头像,眼珠用晶莹碧绿的玉石制成后嵌入眼眶,面部特征高颧骨、浅眼窝、低鼻梁、薄嘴唇。对此稍有研究的人都会知道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意义。所以考古泰斗级专家苏秉琦将红山文化覆盖的辽西地区称为“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可与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觉达罗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发现。既然没有文字,如何知道历史的原貌?通过考古。文物本身比文字更加可靠。1981年,考古学家在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发现一处大型红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被认为是同期或稍早于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阶段。红山女神面雕像
尊重女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每年“三八妇女节”,是女性疯狂消费的时节,这反映了女性的自我骄纵,以及社会对女性的娇宠。“妇女”一词已不足以表达对女性的尊重,称之为“三八女神节”。
浮躁的当下,动不动把女人叫做“美女”、“女神”,致使这样的词汇处处透着廉价与庸俗。而历史上能被称为“女神”的人,寄托了人们无限的美好情感,“女神”也往往和真正的历史人物相对应。
比如母系社会,那个真正把女人当神的时代,可有什么确凿的史实?比如流传两千多年的“洛神”与甄宓(fú)可有关联?
历史对女性最好的时候,是母系社会,以女性为首形成部落,而把男子“嫁”到别的部落,可惜那个时候没有文字,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历史人物的事迹。
既然没有文字,如何知道历史的原貌?通过考古。文物本身比文字更加可靠。1981年,考古学家在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发现一处大型红山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被认为是同期或稍早于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阶段。
红山女神面雕像
对此稍有研究的人都会知道红山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意义。所以考古泰斗级专家苏秉琦将红山文化覆盖的辽西地区称为“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可与埃及金字塔、印度亨觉达罗古文明相比的世界性发现。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座“红山女神”庙, 1984年,女神庙中出土了“红山女神”面雕像,这具略大于真人面部的陶制女性头像,眼珠用晶莹碧绿的玉石制成后嵌入眼眶,面部特征高颧骨、浅眼窝、低鼻梁、薄嘴唇。
“红山女神”面雕像是永远禁止出境的国宝级文物,现珍藏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2019年8月初,当我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辽宁省朝阳市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看到这尊女神面塑的复制品或图片时,无法揣测出她曾经的美丽,而经图像复原技术还原后的红山女神满足了我对女神容貌、气质的想象。
红山女神复原画像
卢浮宫三件镇馆之宝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油画、维纳斯女神雕塑和胜利女神雕塑,那也是法兰西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神话故事中的女神也有很多:女娲、西王母、三圣母、七仙女、何仙姑、嫦娥、精卫、嫘祖……都有相关故事流传,却没有形成典型的民族符号。
苏秉琦先生认为,红山女神是由红山人模拟真人塑造的神,而不是由后人想象创造的神,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那个时候或者更早以前,女性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渐渐发生变化,母系社会逐步向父系社会过渡。
敖汉陶人被认为是东北亚人的共祖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出土过一尊5300年前的整身陶人像,现珍藏于敖汉史前历史博物馆。有专家认为他是当时的部落首领,还有专家认为是比首领地位更高的巫师,那个时候认为巫师是能通神的。
听敖汉史前博物馆馆长田彦国介绍,很多韩国人、日本人专门到此拜谒陶人,他们一见陶人塑像,纷纷跪拜,因为他们认为敖汉陶人是整个东北亚的共同祖先,也属于他们的祖先。可见,当时母系社会或已过渡为父系社会。
这是社会生产力变化的结果,但从此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庸。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恩格斯《家庭、 私有制 和国家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