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让孩子上交工资(母亲要儿子上交全部工资)
母亲让孩子上交工资(母亲要儿子上交全部工资)阿明的母亲姓余,余大妈此人是一个性格非常强势,控制欲极强的人。此外,这件事的背后又有何隐情,母亲为何迟迟与儿媳过不去?最终,母亲的做法导致了阿明和妻子间的感情破裂,而阿明也落得了个妻离子散的下场。自此以后,阿明很少回家,更不愿去见母亲,而母亲为了修复“母子亲情”,不惜将儿子告上了法院,希望通过法律的途径修复母子感情,让儿子再回家看看。那么,阿明是否会原谅母亲?
谈到家庭矛盾,想必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婆媳矛盾”四个字,或许有人认为婆媳矛盾是正常现场,就算不解决也能将日子安稳的过下去。
其实,如果这样想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如果“婆媳矛盾”未解决好,甚至可能落得个“妻离子散”的悲惨下场。
本文的主人公阿明便是这样的一个悲惨人物,自结婚以来,母亲总认为妻子迷惑了他,开始频频找妻子麻烦,在明知他结婚的前提下,还要将财政大权把握在自己的手里,要他上交全部工资。
阿明一再忍让,没想到换来的却是母亲更变本加厉的控制,母亲掌握了他的工资还不满足,还要掌控妻子的全部工资。
最终,母亲的做法导致了阿明和妻子间的感情破裂,而阿明也落得了个妻离子散的下场。
自此以后,阿明很少回家,更不愿去见母亲,而母亲为了修复“母子亲情”,不惜将儿子告上了法院,希望通过法律的途径修复母子感情,让儿子再回家看看。
那么,阿明是否会原谅母亲?
此外,这件事的背后又有何隐情,母亲为何迟迟与儿媳过不去?
阿明的母亲姓余,余大妈此人是一个性格非常强势,控制欲极强的人。
年轻时,余大妈敢拼敢闯,靠卖衣服做生意发家,一手把控着家庭的经济大权,不仅在城市里买了房子,还将四个子女抚养成才,其中两个儿子留在了佛山工作,而两个女儿则去了深圳。
在余大妈看来,四个孩子中,最听妈妈话的当属大儿子阿明,阿明年幼时就懂得体贴照顾母亲,常常帮余大妈照看生意。
阿明外出打工,余大妈问他要钱,无论要多少,阿明都会给,到了后来,余大妈直接把控了阿明的工资,替阿明管钱。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却在阿明结婚后悄然改变,也招致了余大妈的不满。
余大妈经常向外人讲:“我大儿子本来是好人的,就是那个毒女人弄坏的。”
余大妈的大儿媳名叫卫红,是一名小学教师,有着稳定的工作收入,而阿明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
对于寻常家庭来说,阿明能娶到这样的妻子已经算是烧高香了,可对余大妈来说,她却固执己见的认为是儿媳抢走了儿子,认为儿媳控制了儿子的所有财产,
在余大妈看来,家务开支是儿子出的,用不完的钱还要上交给卫红,而卫红的钱则完全没花,还全存在了银行里,余大妈认为儿子被儿媳管控的厉害,身无分文。
但实际上,阿明却不认同母亲的看法,他说自己30岁结婚,结婚前的全部工资收入都给了母亲,结婚后除了正常开支外,剩下的钱也给了母亲。
一提到这件事,阿明便欲哭无泪,他抱怨母亲:“她还不满足,还要掌管我妻子那份钱,我有一个家庭的,有个家庭怎么能给你掌管呢......”
其实,在结婚后,余大妈还管控着阿明的工资,而阿明为了家庭和睦,和妻子商量了一下,选择向母亲妥协,除却日常的家庭开支外,剩余的工资都将交给母亲,以此满足母亲的控制欲。
哪曾想,就是这样的妥协,换来了余大妈更变本加厉的控制。
余大妈固执己见的认为,儿子上交的工资不是全部工资,还将儿媳视作自己的仇敌,认为是儿媳把控了儿子的工资,对儿媳将自己工资存入银行的行为十分不满。
为此,余大妈要阿明上交“全部工资”。
阿明实在是忍受不了母亲,于是便推脱掉了这件事,为了避免和母亲相见,他还减少了和母亲往来的频率。
于是,和母亲仅相隔两栋楼,同住一小区的阿明,联系母亲的频率甚至还不如远在深圳生活的妹妹。
对于阿明的态度,余大妈感到十分不满,余大妈认为儿子与自己减少往来的主要原因,就是被儿媳卫红给迷惑了,是儿媳卫红不让他来的。
带着这样的偏见,余大妈对儿媳卫红越来越不满,就算是阿明和卫红一起来探望她时,她也没给过卫红好脸色看。
2013年1月,余大妈在公园扭伤了腰,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告诉她有骨质疏松症,要她长时间在家卧床休养。
在最初养病的一段时间里,住的最近的大儿子始终没来,这让余大妈的内心倍感伤心,也让余大妈更责怪起了儿媳卫红,余大妈还是过不去心里的那个坎,认为儿子被儿媳卫红给迷惑了,连她生病时都不来探望。
离家最近的大儿子阿明没有第一时间赶来照顾余大妈,来的反而是离得最远的小女儿,小女儿坐了5小时车来看望母亲不说,还专门请假了十几天照顾母亲。
小女儿对自己的态度,更让余大妈对大儿子阿明心生不满。
之后,小女儿与大儿子阿明商量了一番,向阿明表示,希望他在家能多照顾照顾母亲,而她愿意出钱补贴。
阿明没有过多犹豫便同意了,在阿明看来,就算母亲之前做的再不对,身为儿子的他也不应该对母亲不管不顾,儿子照顾母亲天经地义,他愿意揽下这个重任。
为了照顾母亲,他辞去了工作,每天给母亲做饭烧水。
阿明本以为自己的举动能让破裂的母子关系修复如初,却没想,母亲根本没看到他的付出,反而埋怨他不想伺候自己。
余大妈认为,阿明拿着小女儿的钱却没把她伺候到位,原来,阿明在伺候了她一段时间外,在外面又找了工作,要工作的他,自然便不会把全部精力放在她的身上。
对于母亲的误解,阿明表示很无奈也很心累,最开始照顾母亲的时候,他已辞工,他自己都没钱没收入了,还要给母亲买菜买米,还要照顾老婆孩子。
而妹妹说的给钱,也不是给现金,而是让他拿着帮父母买菜、买米、买营养品的收据找她报销。
母亲是病了不错,可还没到走不动要他一直服侍的地步,除了原生家庭外,他和妻子还有个家,母亲病情好转后,他本应继续去工作赚钱养家的,可母亲却一而再再而三的阻拦,不要他去找工作,为此,他辞职了两次了。
阿明向母亲解释了,但母亲只愿意听自己想听的,根本没把他的话听到心里,反而认为儿子所有的举动,都是受了儿媳卫红的蛊惑。
2014年,余大妈和儿媳卫红的矛盾彻底爆发。
一次争吵过后,余大妈采取了过激手段,开始报复儿媳卫红,向人们表达着自己对儿媳的不满。
这年除夕夜,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民警在巡查时发现一名七八十岁老人,老人在小区以及路边显眼位置张贴写满字的告示。
告示名为“看那毒女人卫某的丑恶面目”,该告示的全篇内容充满了对卫某的攻击与谩骂。
而这位张贴告示的老人,就是余大妈,告示中的“毒女人卫某”,正是她的儿媳卫红!
由于余大妈的行为损害了公共卫生,民警上前告诫她不要再贴了。
余大妈听后面露不满,随即离开,但没过几天,余大妈又来到了这里张贴告示。
除了以张贴告示的行为报复儿媳卫红,余大妈还闹到了儿媳所在的学校里,找学校教委领导控诉,说卫红的德行品性有问题。
而学校一方为了核实,还给当地的居委会打电话了解情况。
余大妈本以为自己对儿媳卫红的报复,会让儿子阿明从乖乖听从自己话,将“全部工资”上交到她手里并辞去工作专心照顾她。
但让余大妈万万没想到的是,她的所作所为却彻底毁了几十年的母子亲情。
因为余大妈的所作所为,阿明和卫红的夫妻感情产生了破裂,走到了离婚的地步。
离婚完后,阿明来到街道居委会这里,向里面的工作人员倾诉,放声大哭:
“我老婆自由了,呜呜呜......”
“她的目的就是想搞垮我这个家,现在她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所以说她应该是感到很高兴了,但我却妻离子散了。”
......
在这之后,阿明不再上交工资,更是断绝了和母亲的联系,就连母亲打的电话都不接了。
余大妈见儿子阿明离婚后依旧不归家,始终不肯相信这个事实,认为儿子是骗她的,儿子根本就没有跟卫红离婚,就是没有离婚,儿子才不愿意上交工资,才不愿意回家看她。
实际上,阿明确实和卫红离婚了,余大妈之所以不相信儿子儿媳离婚,只是因为无法接受儿子不愿意见她的事实,是给自己找的一个借口罢了。
儿子阿明的冷态度伤透了余大妈的心,她觉得儿子没有履行承诺照顾她,她觉得自己已经给够了儿子思考的时间,这一切都是儿子儿媳的错误,和她没有任何关系。
于是,余大妈一气之下,一纸诉状将儿子阿明告上法庭。
2014年5月25日,余大妈向法院起诉,要求儿子每月向自己支付600元赡养费,每周回家探视她1——2次。
审理该案的法官没有轻易听信余大妈的全部话语,而是展开了深入调查,在了解到了余大妈对儿子阿明的所作所为后,法官结合了阿明的收入情况,于8月4日做出宣判:
判阿明每月付给母亲赡养费500元,每月探视老人一次。
不过判决后,阿明虽按时给余大妈汇赡养费,但却从不探视,一年都未回家。
余大妈说:“这场官司看似是我赢了,但实际上我却输了。”
确实如余大妈所说的那样,她赢了官司,却输了感情,余大妈之前的所作所为让阿明彻底失望,让他有了不敢惹母亲的想法,宁愿按时给生活费,躲一辈子,也不愿意再回家。
和大儿子阿明情况一样的是,大女儿阿丽也不常联系她。
为了给大女儿阿丽一个教训,2015年,余大妈又将大女儿阿丽起诉至法庭,原因是大女婿曾受小女儿帮助但赚钱后没往家里寄钱,这次开庭,阿丽没有到庭,法院则做了缺席判决,判大女儿每月支付余大妈500元赡养费。
尽管余大妈将儿子和女儿都告上了法庭,都打赢了官司,但还是没能得到大儿子阿明和大女儿阿丽的亲情关爱。
很显然,冰冷的银行转账不是余大妈想要的,她想要的是子女对她的关爱。
这两场官司打下来,让余大妈认为500元的赡养费没有起到教训子女的作用,为此,2016年,余大妈再次起诉,将大儿子阿明和大女儿阿丽起诉至法院,要求大儿子每月支付赡养费1300元,大女儿每月支付赡养费3800元。
法院根据余大妈身体情况以及被告人收入情况,判决大儿子、大女儿每月支付赡养费增加至600元。
这次判决,无论是大女儿阿丽还是大儿子阿明,都未到现场,这两个孩子冰冷的态度,刺痛了身为母亲的心,让余大妈有些不知所措。
余大妈为了让孩子常回家看看,不惜在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年内,起诉了孩子三次,每次判决,法院都有判“回家探望父母一次的间隔时间”,可这项判决却不能强制执行,毕竟只要孩子不想,谁都能强迫他回家。
2017年3月17日上午,广东省佛山市。
余大妈在老伴的搀扶下,来到禅城区张搓人民法庭拿法院判决书,拿到判决书的那一刻,余大妈心如刀绞。
之后,余大妈和老伴出了法院,还没走多久,她便在路边放声大哭了起来,这一刻,她似乎明白了,冰冷的判决是无法挽回亲情的。
曾经的母子,却如形同陌路的陌生人一样,而这又能怪谁呢?
而这则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父母和子女之间有了矛盾后,一定要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谈,不要一味的漠视矛盾的发生,家人之间最需要的是“包容”和“理解”,而非“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