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朝九晚五上班族)
成年人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朝九晚五上班族)却又不由自主地带上面具“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自己的内心,打开自己“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他们悔恨、悲泣,为这一天的浪费,为这一天的损失,为这一天的痛苦生活”,巴金在《家》里这么说。然后,第二天,睁开眼,啊!又是跟世界撕逼的一天!戴上面具,能量十足,出发!你总说撕去标签,
“如果不戴面具,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活不下去的。”日本导演黑泽明,早就说过。
他那部著名电影《罗生门》里,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凶杀故事,目击者却给出了各种美化自己、模糊真相的证词。
人性啊,真是这世上最难以琢磨的东西!当撒谎对自己有利,谁还要说实话?
于是,大家不由自主地戴上面具,为工作、为生存、为事业、为发展。也只有在夜晚入睡前,那点仅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偷偷摘下。
“人们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自己的内心,打开自己“灵魂的一隅”,那个隐秘的角落。他们悔恨、悲泣,为这一天的浪费,为这一天的损失,为这一天的痛苦生活”,巴金在《家》里这么说。
然后,第二天,睁开眼,啊!又是跟世界撕逼的一天!戴上面具,能量十足,出发!
你总说撕去标签,
却又不由自主地带上面具
那一年,你毕业了。开始跟不认识的人合租,进入一个个陌生的职场。
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你主动给自己贴标签:摄影达人、绘画小能手、二次元萌妹、时尚御姐……
“哎呦~你读书成绩这么高,学霸啊!”
“这么萝莉小清新,一定很多人追你吧?!”
“写过这么多文章,真是个美女作家,美貌与智慧并存啊!”
……
好受用的感觉呢,啊,你爱标签!
人在江湖,离不开社交。但你不喜欢主动,为了保护自己,总往有病那头靠,往身上贴各种疾病的标签,“呃……我有抑郁症”、“嗯……我有强迫症”、“啊……我有社交恐惧症”……
一个个的,病得不轻呢!任何正常人,见到这场面,得嘞,没点病,是不是显得太不合群了?对,你还可以有洁癖症!
不过,很多时候,标签也给你带来烦恼。
“都大龄剩女了,还不想想,是你挑别人,还是别人挑你?”
“全职妈妈就带带孩子,能累到哪去?”
“你看他,一脸油腻,还有那花里胡哨的纹身,一看就不是好鸟!”
“东北女人,都爱貂,男人都爱大金链子。”
……
一个个的,戏好足!你又恨上了标签。
标签,贴上是为了快速认识,撕掉是为了理解。但人类,既想被护体,又不想被误解,就这么的,陷入矛盾。
你带着面具表演,
却又无比渴望对方的真心
在公司上班,面对各方妖魔鬼怪,你要有不只一张面具。
为了完成你的工作KPI,你需要各种配合。无论是下属的合作,还是上级的支持,都要。
但是,当他们表现出不愿意、有难度,或者其他什么幺蛾子,甚至,故意给你使绊子,你就要拿出你的面具,或黑脸,或白脸,或笑脸,或哭脸……
没办法,人在江湖,为了糊口过日子,身不由己呢。很多时候,不是自己要戴,都是被逼的。
想起电影《狗十三》,那个13岁女孩李玩,就完美演绎了一个从自我任性的少女,到戴上面具、长大成熟的女孩的故事。
最初,李玩有一只父亲留给他的小狗,叫“爱因斯坦”。这只小狗成了李玩的精神寄托,她的成长,也从小狗的失踪开始。
她哭闹、大嚷大叫,一定要找回爱因斯坦,把爷爷奶奶折腾的寝食难安。终于,李玩的父亲大发雷霆,揍了李玩一顿。隔天,父亲带回一只一模一样的狗,跟她说“爱因斯坦找到了”。
即使知道这不是那只爱因斯坦,李玩也试着接受了,跟新爱因斯坦培养起了感情。同时,好好读书,成绩日渐提升。
父亲带回一个小男孩,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弟弟跟新爱因斯坦八字不合,最终,父亲还是把小狗送去了狗肉店,无论李玩哭得多么撕心裂肺。
最终,李玩获得第一的好成绩,庆功宴上,一位不知情的叔叔,为她端上一道狗肉菜。见此情况,家人生怕发生什么事时,李玩沉默片刻,说了句:谢谢叔叔。
后来,有一次,李玩和朋友走在街上,好像遇见了爱因斯坦。那个时候的李玩,已经学会成熟,不在人前显露自己的情绪。
面具一旦戴上,哪有那么容易撕掉。
说什么撕掉标签、摘下面具,说说吧,根本不符合人性,整那么多噱头,吸引眼球而已。
戴上面具,是需要,是无奈。
只是希望,你们有摘下面具的片刻,整理一下自己,还记得自己本来的样子。就像巴金《家》里说的,打开内心,看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