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火爆全网的面包店(曾有10家分店的面包店如今只剩1家)
这家火爆全网的面包店(曾有10家分店的面包店如今只剩1家)所以,我们走访了百家小店,让小店店主们自己来讲述:疫情三年的“杭州小店说”。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店主的不愿开口,我们不得而知,只是从另一个侧面能感觉到:疫情之下,一家家小店来了又去,这背后的风雨波折和努力坚韧,大概只有小店们自己最清楚。翻看网络点评,能找到关于这家店的多条评价——最早的一条在2013年5月25日,“好小的一家店,感觉很温馨,面做得不错,搭配合理,营养均衡”;有人点赞的一条评价是2014年8月30日的,“听同事说了好几次,今儿特意坐车过来尝一尝~泡菜肥牛面,好香!!”时间最近的一条评价停留在2020年8月19日,“叫了一听雪碧,罐上都是灰,喝到一半发现是过期的……”从这些评价里,似乎能看出一家店从开始的意气风发渐渐走到了后来的意兴阑珊。
杭州上城区近江北路南光坊的“台湾牛肉面馆”如果开到今年的话,就已经是在这里的第十年,可惜它没能撑住。
2022年4月1日,这家30平方的小店店门紧闭,玻璃门上贴出了“店面转让”的告示。小时新闻记者加了微信,对方马上通过了。但当记者表明身份想采访几句的时候,对方没有再回消息,打过去电话,说了一句“我不想多说”就挂了……
这家店,曾经上过同城媒体,被不少食客认为“很有特色”。
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来吃吃看,没想到这次特意绕过来,就吃了闭门羹。问了周边的人,说是已经有一段时间不开门了。在大家印象里,前几年这家小店生意还不错,经常有人慕名而来,但似乎是2020年以来这家店的生意就不大好了。
翻看网络点评,能找到关于这家店的多条评价——
最早的一条在2013年5月25日,“好小的一家店,感觉很温馨,面做得不错,搭配合理,营养均衡”;有人点赞的一条评价是2014年8月30日的,“听同事说了好几次,今儿特意坐车过来尝一尝~泡菜肥牛面,好香!!”时间最近的一条评价停留在2020年8月19日,“叫了一听雪碧,罐上都是灰,喝到一半发现是过期的……”
从这些评价里,似乎能看出一家店从开始的意气风发渐渐走到了后来的意兴阑珊。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店主的不愿开口,我们不得而知,只是从另一个侧面能感觉到:疫情之下,一家家小店来了又去,这背后的风雨波折和努力坚韧,大概只有小店们自己最清楚。
所以,我们走访了百家小店,让小店店主们自己来讲述:疫情三年的“杭州小店说”。
70后老涂的“每日三醒”——
一口气关掉十家店,
负债情况下重开一家危中有机,
我相信终究会越来越好
“死”过一次的店,再重新活过来,老涂已经觉得自己很幸运了。
1976年出生的老涂,老家江西,曾在广州一带的甜品烘焙业干过,也在杭州一家知名豆制品企业做过多年的市场总监。
2015年他想为老婆开一家小店,选择了杭州滨江区伟业路靠近钱塘江边的这一排小区店铺。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日后会给他带来几百万的债务,时至今日,他依然负债在经营。
2015年老涂想为老婆开小店的时候,房东告诉他,这里马上要开一家面包店,“我一想,有了面包店就有人气,可以引流。”
老涂给比他小一轮的老婆开的是进口食品店。店很小,生意却很好。“7年前,进口食品的购买渠道并不多,小店一开出,你都想不到,每天的营业额可以做到四五千。”
让老涂没想到的是,旁边的面包店最终没开起来。
“当时房东跟我说,要不你来开吧。”彼时还在企业的老涂收入不错,基本衣食无忧。他想着,开个面包店也不是不可以,“我要开就开一个新式的面包店,要现烤的健康的,厨房也要客人看得到的,但我不想压力很大,算了算,要开面包店,房租、设备、装修等,启动资金最起码要70万”。
那时候,众筹的概念很火。
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老涂接受了众筹一家面包店的建议。
“来吧,这是属于你的社区面包店”。一条大大的横幅出现在了店门前。
众筹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不到一周,70万资金就到位了。
后面的一切都很顺利,店叫巴莱斯,取名“PARIS”巴黎的谐音,打的概念也很好,“是属于大家的面包店”。
生意也不错。
老涂似乎一下子就红了。
他从单位离职,不断有投资者或者朋友来找他,要加盟或者开分店。意气奋发的老涂在没有做风险评估的情况下,开起了分店,一家两家……十家。
问题很快暴露。
“投资者多,却没有人加入管理,投资人都只想要回报,我一个人管那么多店根本管不过来,每天一睁开眼睛,想的就是给十家店的员工怎么发工资。”
2018年,老涂的十家店陆续关停,包括伟业路上这一家“巴莱斯”。
亏了七八百万,是老涂第一次创业的结果。这其中一部分是投资人的钱。
不仅如此,还有好多会员的会员卡里的预存款要负责。
老涂关掉了老婆的进口食品店,问亲戚等借了钱,接下了已经倒闭的“巴莱斯”,“我想我不能一走了之,至少要对这家店的会员负责。”
“每日三醒”是2019年3月份重新开张的。
为什么取“每日三醒”?老涂说,一个是他做的欧包,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三揉三醒,另一个,人生也是一样,每日三醒,做一个决定之前,都想一想,想三遍,确定了再去做。第三个,也是对自己第一次创业的一个警醒。
新店重开,从理念到产品到店的布置,每一处细节,老涂都亲自抓。
“我还是很幸运的,店开了之后最苦难的时期,我接到了一家大企业的年单,基本上不用担心一年的生存问题。”
所以2020年初的疫情对老涂的店几乎没有影响。
事实上,企业大单是一把双刃剑。“稳定是稳定了,但也存在风险,回款比较慢,抗风险能力单一。”
2021年4月,老涂开始了新一轮对店的改造,“我要把重心移到经营散客上来”。
他把店里的产品进一步细分,哪些是引流产品(亏钱但可以带人气,把客人引进店),哪些是利润产品,店的定位也变成“家一样的,你有什么不开心开心的时候可以来坐坐,喝喝咖啡,喝喝酒的地方”。
“温度”是老涂做社区店的关键词。
他想打造一种社区生活场景。“无糖无油的硬欧包,是现烤的,顾客可踩着点来吃热的。咖啡是热的,鲜奶是冷的,我想给大家提供的是外卖等无法代替的。”
现在老涂有3000多会员。他的客户群年龄层在27到45岁的占到了90%。
“我是身上带着箭的人,一直在负债和流血,但现在‘每日三醒’,已经可以让进来的血比流出去的多了。”老涂觉得,疫情的影响一定是有的,不过所谓危机,就是危中有机,只要用心做,社区店是可以做好的:“房租要控制在整个营收10%到15%会比较合理。”
老涂有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
经历过一次创业失败的他,比之前更谨慎:“只要不关店,我就有信心做好这家店。我会稳稳积累和优化,未来还是想让我的理念扩大到更多家店里去。”
80后老王的“嵊州小吃”——
既然离开杭州,
这边所有的一切都要割舍掉了,
会重新开始的。
一年多出2万的租金,让在杭州拱墅区体育场路开“嵊州小吃”的王老板决定关门了。
这家店在这里开到了第六年,主要做蒸饺、小笼、粥等早餐餐品。
37岁的王老板请了一名员工。
“如果这次不是房东要涨租,我是还想在杭州坚持做早餐的。六年,在这边开着也有感情,也有不少老客。”
小店不大,却慰藉了附近不少居民的胃。
2022年3月的最后一天成了王老板在杭州的最后一天,当天下午收拾好行囊之后他与家人回到了老家嵊州。
事实上,王老板从事餐饮行业已经很多年,从1997年开始,他曾经在北京开过店,也是卖嵊州小吃,做得还不错,后来到杭州开了这家店。
“我这边老顾客多的,很多人都喜欢吃我的东西,跑老远过来的老粉丝不少。”
太多的热爱终究败给了现实。
说起这一年,王先生说做餐饮是真不容易。为了安全,现在对店铺的用火等管理也都挺严格。
“以前像炒粉干、炒年糕这些特色现在都不太能做了,有些老顾客还不理解,加上成本上涨,压缩了不少利润,可我承诺给店员的工资一分都不能少的。”
房租的上涨成了压垮王老板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年想和房东签订下一年租赁合同,房东说要涨价了,从12万一年涨到14万一年。这几乎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做早餐本来就是赚的辛苦钱,这几年因为疫情影响也大,这涨的2万,真的一下子就打败我了,我就跟我老婆商量还不如回老家。”王老板说。
隔天,房东又找到了王老板,说是可以把房租减到13万一年,可王老板已经做好了回去的打算。
回到老家嵊州,打算做什么?
“先休息一段时间,多陪陪儿子,我也需要时间再想想,疫情还在持续,得想清楚了再行动。有一些我开店的心得,也希望通过你们告诉给更多人。”王老板说,之所以能在体育场路上开六年店,首先与手艺和辛勤分不开的,另外经营的前几年积累了一定的客源才能坚持住。“我真心建议现在仍然想创业开餐饮店的人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就像我们,如果没有稳定客源,早就做不下去了,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让王老板感触的是,离开杭州回到老家嵊州这几天,陆续有一些老顾客给他发来微信消息,“说想吃我们家的小笼包和蒸饺,让我做好邮寄到杭州去。”
客人的支持让王老板发自内心的感动,不过“既然离开杭州,这边的所有一切都要割舍掉了。”
会重新开始的。
最后,王老板这么跟记者说。
更多关于小店的故事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