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常犯的七个错误你犯过几个(为什么总犯同样的错误)
职场人常犯的七个错误你犯过几个(为什么总犯同样的错误)现在想来,还是挺感谢第一任组长。对于我的错误,他没有立即批评问责让我恐慌,而是给了我充分时间去思考错误。于是组长让我先放放手头的工作,花时间总结下错误原因。我听从他的建议,整理了工作流程图,果然类似的错误减少了很多。本来工作量已经让我手忙脚乱,解决错误又让速度更加缓慢,而且游戏卡住还会影响其他同事的工作进度,这让我感觉很沮丧。组长就坐在我旁边,看到我这幅模样,他和我单独聊了聊:你态度很好,发现错误马上解决。但是补救总不是办法,你要从根源上去解决,让类似的错误尽量少犯。
刚入职的新人基本都经历过犯错。
我刚毕业进入游戏公司,头几个月的任务是配副本数值表。
副本是游戏中基础但庞大的系统,配置一场战斗可能涉及4-5张表,如果一张表出现了问题,就可能卡住整个游戏进程。
刚开始总会出现各种错误:漏填表,填错字段,或者数据格式不对……这些错误不容易发现,只有进到游戏中检查才能定位。
本来工作量已经让我手忙脚乱,解决错误又让速度更加缓慢,而且游戏卡住还会影响其他同事的工作进度,这让我感觉很沮丧。
组长就坐在我旁边,看到我这幅模样,他和我单独聊了聊:
你态度很好,发现错误马上解决。但是补救总不是办法,你要从根源上去解决,让类似的错误尽量少犯。
于是组长让我先放放手头的工作,花时间总结下错误原因。我听从他的建议,整理了工作流程图,果然类似的错误减少了很多。
现在想来,还是挺感谢第一任组长。对于我的错误,他没有立即批评问责让我恐慌,而是给了我充分时间去思考错误。
歌德在《浮士德》借天主之口这样说:“人只要努力,犯错误总归难免。”对新人而言,犯错一点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困在错误里,走不出去。
谁都不想犯错,但出错却随时可能发生。
首先,错误本身很难定义,受到社会风俗和主观判断的影响。
比如在英国,50年前堕胎属于犯罪,但现在早已废除,女性堕胎的权利反而得到法律的保护。哪怕是真理,也可能经历过误解。
如今三岁的孩子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而在五百年前,主流科学家们却坚信着地心说,相信太阳围绕着地球运动。
哥白尼用数学证明了“日心说”却不敢公布,而公开支持日心说的布鲁诺却被视为“异端”,一生颠沛流离,还被宗教裁判所烧死。直到60年后,日心说才被大众接受。
而就算是被公认的道理,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也给了犯错的可能。
大脑要认识外部世界需要一个流程:首先,神经系统会对外界信息做出反应;其次需要消化信息获得意义,而消化就意味着要加入个人理解。
人类大脑不是一板一眼遵守程序的机器,在理解的每一步上都会产生不同思路,可能迸发出更精彩的创意,也可能让错误钻空子。
更糟糕的是,越告诉自己不要犯错,结果却事与愿违。
就像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的“白熊”实验:要求参与者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脑海中却浮现出白熊的形象,挥之不散。
就像普希金所说“在失败的面前,谁都是凡人。“ 第一步,就是用平常心看待错误。
虽然都知道犯错难免,可没人希望错误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犯错似乎意味和成功渐行渐远。 但果真如此吗?
谷歌有个神秘部门叫Google X,专注于用突破的技术解决人类的巨大难题,很多听起来都不切实际,比如建一座通往外太空的电梯......
google X有不少中途搁浅的项目,烧了公司不少钱,看起来就是在犯错,但X部门的成员并不难过,反而将试错奉为信条。
X实验室总监特勒在TED演讲中这样说:“我们一直在试图证明自己是错的,因为如果计划有漏洞,我们希望尽早知道而不是最后才知道。”
因为这种鼓励错误的文化,谷歌成为了创新的代言词,X部门也推出了领先世界的智能语音助手,无人驾驶车,以及热气球通信项目......
任何人进入一个新领域,必然会像盲人一样四处摸索,而碰壁恰恰是找到出口的最快方式。
可为什么大多数人遭遇错误的第一反应是沮丧呢?因为我们和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不同。
在 《失误:为什么我们会犯错》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人类脑电波中和错误相关的两种信号:错误负波和错误正波。
临床研究发现,成长型思维者的正波信号强度远大于负波,也就是说错误带给他们正向的情绪触动,而这可以促进他们在犯错后提升表现。
而固定性思维者的大脑则更多是负波信号,他们往往不由自主地回避错误,犯错后表现并不会改善,反而因为消极情绪变得更差。
因此,想要从错误中获取教训,首先就要转变思维方式。做一个成长型思维者,相信能力是动态养成的,而错误给了我们学习机会。
知乎的职场板块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工作中反复犯错怎么办?”“不停地犯错,越来越害怕面对同事领导,怎么办?”
大部分回答总结起来就3个字——不用心。但更多的人会问了:“反复提醒自己用心,结果还是出错怎么办?”
原因在于你的心思用错了地方:我们总在提防下一个错误,却很少认真感受上一个错误。
1) 错误是内心潜意识的表现
婚礼时叫错名字的新郎们,都说是一时口误,但新娘会相信吗?这种现象被称为佛洛伊德式失言。
精神分析理论之父弗洛伊德认为,那些不小心说出口的话不能归咎于偶然的意外,相反它源于潜意识,反映了内心深处的想法。
错误也类似,它反映了一些你不易察觉的思维习惯。
新人时期写文档时,我不太注意文章排版,经常文字末尾不加标点,字号不统一,相同层级的段落缩进也不对齐……
第一位组长习惯口头交流,所以这个坏习惯没有暴露什么问题,直到我换了一任领导,情况发生了变化。
一开始我还按老样子交付文档,他提醒我要注意排版。我记在心里,可类似错误仍旧发生,甚至是检查过的文档,还是会出问题。
终于有一次,他严肃地和我沟通这件事,我才意识到这不是粗心,而是潜意识在作祟。
我内心始终觉得文档看重的是内容,写清楚文字不就够了吗?因此即使领导要求,我会觉得排版是浪费时间;哪怕再三检查,依然注意的是文字通顺,忽视了排版。
这位领导让我扭转了观念,他说:文档的目的是让读者准确无误地接收到你的信息,而一个混乱的排版会影响对方的理解,甚至让你的内容毫无意义。
尤其后来在网络上写文,我更加认识到排版的重要性。网友可不会像同事那样努力去理解你的工作文档。
如果文章排版都不清晰,根本不会有人愿意读下去,毕竟优质有趣的内容太多了。
所以,有时发现错误频繁出现,可能要先改变你内心深处的不以为然。
2) 容易忘记错误
犯错就像做梦,身处梦中我们觉得很真实,只有醒来时才意识到这是个梦,而梦里的情景通常模糊。
一旦醒悟,我们很自然地会抛弃错误,接受新想法。但就像前文所说,错误大多源于习惯,如果没有刻意强化记忆,再次遇到类似情况很可能会走老路。
因此,我们不能只凭借模糊的记忆,而要有意识地记录错误,加深印象。
大家都听过风筝—雷电试验吧,班杰明.富兰克林用这个饰演证明了闪电的本质是电,还发明了避雷针。
但科学家只是他的副业,他更重要的身份是美国三大开国功臣之一,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还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和宪法。
而这位传奇人物也会为犯错误而苦恼,在《富兰克林自传》中他这样写道:“我希望任何时候,不犯任何错误的生活。”
为此他制定了一个计划:在笔记本上写下13条自己希望达到的美德,比如节制,缄默,节俭,勤奋,诚信等。
每天晚上富兰克林都会自查,哪一项有过错就在下面画黑点记录。记录一周后他发现过错比想象的多,于是他决定每周选出一项美德来严格执行,直到成为习惯,再开始训练下一项。
富兰克林自己也承认无法达到完美境界,但他写道“我通过努力成为了一个更加优秀更加快乐的人。”
3)没有分析错误原因
泰晤士报专栏作者马修萨伊德在《黑匣子思维》这本书中,举了航空业对待错误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飞机上的黑匣子,会全程记录驾驶人员对话和飞行记录。这些信息可以用来重现事故过程,帮助工作人员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
正是用这种方法,航空业失事率逐年下降。马修举了2个类似状况但不同结果的事件进行对比。
1978年,美国联合航空公司173号航班降落机场时发生坠毁。按理说,三位核心机组成员都经验丰富,应该不会操作失误。
事后调查组收集信息开始分析,结果发现:因为飞机突发小撞击,机长一直在检查排除故障,最后燃油耗尽,飞机坠毁。
这件事故完全是机组人员的错误判断造成,于是联合航空引入了一套“资源管理系统”,用于减少人为失误。这个系统后来成为航空业的标准。
而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也遭遇了类似鸟击,机长没有犹豫,选择在纽约哈德逊河紧急迫降,最后机上人员全部生还。这就是电影《萨利机长》的事件原型。
在黑匣子的帮助下,航空公司找准了错误的原因,优化了管理机制,从而减少了类似事故的发生率。
我们也应该像飞机一样,建立自己出错的“黑匣子”,帮助自己分析失误原因。
05清楚了重复出错的原因,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除了前面所说思维上的调整,这里还有两个适用于职场的建议。
1) 及时反馈错误,优化机制
工作中,尤其是职场新人,犯了错误通常藏着掖着,害怕领导知道后问责,但这样做可能会掩盖本应暴露的问题。
来讲讲我的经历:游戏的大部分数值都是表格控制,每个策划会分管多张表,表格间会有交叉部分。
比如同样是副本表,有的负责配置战斗数据,有的则配置关卡跳转,还有的配置奖励。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冲突。
如果两个人同时提交配置,系统只保留最新提交,而另一个人的工作相当于白费。新人的时候我遇到过几次,但每次都以为自己忘记保存,只能咬着牙再配置一遍。
直到一次例行会议,同事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这种情况频繁出现,影响了工作效率。大家都表示赞同。
于是组内建立了一个新规范:每个人配表时将工作表锁定,不允许他人修改,提交后再解锁。这样就避免了冲突。
很多时候,人为的失误其实是制度设计的缺陷。很典型的就是金融危机中破产的银行,很大原因是金融产品监管流程有漏洞造成的。
而完备的机制则能避免很多错误。比如丰田公司为人称道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又称丰田生产体系。
这套系统中有一点叫“人员自主化”。就是说任何人发现生产线上任何问题,都有权立即停止生产线,管理人员会前来帮助排除故障,解决问题。
领导的作用之一就是帮下属解决问题,因此在职场中我们也要判断错误的价值,及时向领导反馈,推动机制的优化。能够帮助团队成长的职员,领导也会非常欣赏。
2)小步试错,迭代快跑
“小步、迭代、试错、快跑”,是小马哥对腾讯理念的八字总结。
腾讯的每款产品都基于这个原则,无论是社交头牌微信还是最赚钱手游“王者荣耀”。
我听过王者团队的分享,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快速迭代反败为胜的研发过程。。
当时成都团队被选中做MOBA类手游,公司只给了一年时间,并且让天美《王者荣耀》和光速《全民超神》2支团队内部PK。
手游研发期间要经历多次阶段审查,只有成绩优秀者才能最终获得公测机会和资源倾斜。所以每次审查,都是决定游戏生死的关键节点。
一轮评审中《王者》输了,因为内测阶段《超神》数据好于《王者》。但《王者》团队并没有气馁,反而冷静下来,决心打磨好游戏。
当时国内大部分游戏还在用传统做法赚钱,用户必须花钱或者花时间培养角色。
分析了用户反馈后,《王者荣耀》却决定抓住MOBA核心玩家的需求——公平:也就是凭借操作走位和团队合作,不需要花钱花时间也能玩的爽。
在这个基础上,《王者》团队坚持不断优化:简化游戏规则;加强社交功能;精心打磨皮肤,使得游戏体验越来越好。
而原本在内测中占优的《全民超神》,却因为游戏体验不佳,团队回应不及时等原因而渐渐没落,甚至原本玩家都流向《王者》。
我们总想一口气做到完美,这是不现实的。哪怕打王者,也不是一步登顶的。不如学学互联网思维,快速完成再逐步优化,小步快速地从错误中成长。
06泰戈尔说: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将将你关在门外。
不如把错误当做上天赐予的成长钥匙,好好利用它打开真理之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