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断舍离整理中的自我疗愈:断舍离工作术在线阅读

断舍离整理中的自我疗愈:断舍离工作术在线阅读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好不容易完成的工作,最后却得到这样负面的评价,换做谁都会很懊恼吧。在交出自己做的企划书和提案书时,你有没有被上司这么评价过?“你这种想法是画蛇添足啦!”“这跟我想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嘛!”“相比花了这么长时间,最后做的也不怎么样呀!”

《断舍离工作术》

断舍离整理中的自我疗愈:断舍离工作术在线阅读(1)

《断舍离工作术》立体书封

序言

花费了时间和精力,最后却没有做出任何成果,这是为什么呢?

“你这种想法是画蛇添足啦!”

“这跟我想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嘛!”

“相比花了这么长时间,最后做的也不怎么样呀!”

在交出自己做的企划书和提案书时,你有没有被上司这么评价过?

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好不容易完成的工作,最后却得到这样负面的评价,换做谁都会很懊恼吧。

但是,在工作中,这种指责却是必不可少的附带语。从老板、同事、客户那里得不到自己期许的评价,这种事谁都会碰到。

我自己,曾经也经历过此种遭遇。

那个时候,我就把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束之高阁,采取责备对方的态度。

“花费了时间好不容易考虑出来的方案,到底是哪点让你不满意了呢?”

既然得到的是负面的评价,那么肯定是有原因的。找出那个原因,才是你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

本书就是帮助你发现那个一直阻挠你成功的原因,然后告诉你该如何处理遇到的问题。

工作的绊脚石——“无用的思考”

我使用的是“IN BASKET”的一种能力开发的规制,至今已经有超过5000人次的企业人和团体领导接受过这项培训了。

在“IN BASKET”的训练中,能客观的知道自己的思维定式和自己能力的发挥程度。为更好的提升团队业绩,如何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找出正确的修正方案,就是本书的目的。

在上一本著作《决定事业成败的5秒钟思维法》中,教授了只要加入一点点不同的思考,就会使成果发生很大的改变。承蒙大家的厚爱,这本书销量超出10万部,直到现在,也有读者向我反馈“成果真的发生了巨大改观。”

大多数人的情况,并不是说一点工作成果都没有。

只要加入几秒钟的思考,无疑就会使结果发生很大改观。

例如遇到了“Trouble”,在处理的时候,只要认真地问一下自己“这种方法真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加入这一步骤,最后的解决方法和成果就会发生改变。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思考程序最后都可以汇集起来为结果服务。

所以,事实是什么呢?那就是——在走向成果的道路上,一直有无用的思考在阻挠着你。

想的太多,也就是画蛇添足。

在本书中,把这种行为称之为“无用的思考”。

这种无用的思考,跟开头提到的那些评价“你这种想法是画蛇添足啦”、“这跟我想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嘛”、“相比花了这么长时间,最后做的也不怎么样呀”是有联系的。

假象上的“认为很好……”

本书的观点不是“加入思考”,而是“扔掉无用的思考”,是对进行工作时的具体处理方法做出说明。

只有扔掉妨碍成果出现的无用思考,才能体验到成果发生的改观。

你肯定也很想寻获到束缚住自己的那些无用的思考吧。

无用的思考的发端,其实是因为自己过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例如,提出假设的能力发挥过度的话,就会演变成“多疑”;决断力发挥过度的话,就会演变为“武断”。

假如,你在成衣店遇到一件自己喜欢的T恤。

T恤上印着一个?的标记,T恤的整体设计、尺码、价格都合你心意,唯独你不喜欢那个标记。

最后,你还是把T恤放回货架了。

实际上,别人对你的评价和认可也跟这个很相似,自己头脑中仅有的一点“无用的思考”都会招致不满。而这些,都跟最后的晋升、提拔、年收入息息相关。

得不到认可和评价的人,大多都会接受“为什么我没有得到认可”的事实,然后继续做自己认为对的那些事,结果就会导致更多的无用思考,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就像刚才例举的带有?标记的T恤一样,如果再在它上面画一个?,那这件T恤会更难卖出吧。

人在得不到评价的时候,总是会想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足,想要弥补。其实在做这些之前,重要的是应学会“舍弃”掉一些东西。

从思考自己的不足,改为思考自己哪些能力过度发挥了,摒弃掉这些多余,才是提高自己工作成效的方法。

成功的人,从来不“画蛇添足”

本书是专为下面的这些人写的:

思索之后进行工作,但是最后没有任何成果的人

意识到自己思维有固定模式的人

想知道自己在对方眼中是何种姿态的人

当然了,也希望“明明努力了却没有成果的人”、“不知道该怎样努力的人”都能阅读一下此书。

本书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商业指导用书,所以刚开始阅读时,可能会有些许违和感。

但是,只要熬过这种感觉,就会发现不一样之处,也会对本书评价变高。我确信,这样的体验,确实值得你拥有。

本书中登场的有一位叫“黄金崎君”的人物,虽然工作上一直孜孜不倦,但就是没有任何成果。

他遭遇了很多事件和麻烦,正是因为思考过多,工作总是不能顺利进行。黄金崎君,实际上是我在各种研修场合中经常碰到的人的一个缩影。

黄金崎君的故事可以作为我们的反面教材,让我们一边思考“如何改进比较好”一边阅读,“无用思考”的弊端就会很容易理解。

阅读过程中,你就会对照自己和黄金崎君,“我”跟“他”之间是不是也有一样的时候呢?

这样,你就会遇到至今为止你所不知道的那个“你”。

本书中,一定有你不知道的“你”存在。

去发现吧,发现不用做无用的努力就可以完成任务的“正确的努力方法”吧。

不做无用的努力,关键点在于你头脑中“没有无用的思考。”

那么,让我们一起发现、学习能使工作顺利进行的秘诀吧!

鸟原隆志

第一章 请让思考从发生断裂开始

1 思考莫须有的东西,难以做出正确的决断

l测试能否瞬间做出正确决断的“IN BASKET”

首先,从我工作用到的“IN BASKET”的说明开始。

“IN BASKET”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活用于美国空军的一种教育规制。

在商业和教育的实战中用到的教育理念、评价体系,好多都是从军队那里引进的。

而事实上,“TEST”这个单词,也是源于一战期间,在选拔优秀士兵时用到的制作体系中的规则。

或许会有好多人思考“为什么从军队中发源出那么多的教育规制?”

战争,是为了“打败对方”,背后还有更大的代价是“搭上身家性命”的“打败对方”。

所以,战场上的失败意味着死亡。决不允许判断上的任何失误,所以必须进行战前的教育和训练。

“IN BASKET”,据说是为了检测在教育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否应用于实际战场并做出正确判断的一项规制。

l造成人们判断失误的两个理由

“IN BASKET”,是在有限的时间中,作为能对多个案子进行准确判断、处理的一项商业技能,已经活用于日本的大多数企业中。

“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不仅是战场中必胜的关键,也是商业战场中必胜的法宝。

不论是战场还是商场,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必要的。但是,发生在多数人身上的实际情况却是判断失误,甚至做不出判断。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这样呢?

原因之一是“不知道做出正确判断的方法”。

所以,以“IN BASKET”规制为基础,本书传授的是为做出这种正确判断的“思考方法”。

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原因之二是做了“画蛇添足式的思考”。

人们总是倾向于掌握新的思考方式和新技术。

我也是这样,每读一本书,都会寻求新知识和划时代的思考方式。

但是,别忘了,“停止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这种行为也可以提高你判断的精确度,甚至还会让你收获更大的成果。

现在回想一下,我也经常会画蛇添足地想一些没用的东西,重蹈覆辙的事情也有很多。

把本可以更简单的事情想得过于复杂化,所以导致了失败。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验呢?

试着回想一下。

好不容易掌握了新的思考方式,却只是被一些画蛇添足式的思考包围,最终这些思考使你本来应该获得的成果和报酬化为了乌有。

2 比起做“加法”,更难得的是学会做“减法”

l作为企业管理者,要学会如何“舍得”

假设你现在要做几个判断:

① 购入一本新书

② 扩大现在拥有的书架

③ 扔掉不用的书

那你认为哪个判断是最难做出的呢?

1、2是“附加新东西进来的判断”,3是“把现在拥有的东西扔

掉的判断”。

对于决策的类型,经过研究,多数人认为做出“舍弃的判断”困

难最大,这种类型所占的比重最多。

我们把企业的经营称作“executive”,这个单词本身的意义就是

“做出舍离判断的人”。

开始一项新的工作,这种判断是谁都可以做出的,而把已然从事

的工作舍弃掉,这种判断却是一种难度很大的行为。

l把思考简化,成果就会出现

那么,为什么做出“舍弃的判断”是必要的呢?

答案很简单。

要增加空余容量。

例如,体制上要求三个事务所做的工作,安排集中到两个事物所来做。

这便是一种舍离判断。

空出一个事务所的人才经费,省出来的部分就可以用作开拓、运转新的业务。

我们头脑中的思考也是如此。

一直想不断的尝试、开始新的事情,但是没有空出来的时间可用,也就无法迎接挑战。

要尝试新的东西,就要舍弃现有的东西。

也就是,在做出新尝试的判断之前,首先要做出的是舍弃哪些东西的判断。

停止行动,是需要勇气的一件事情。

特别是终止“思考”这种行动,肯定会有一种不安感。

但是,为了改变最终的成果,必须先从扔掉那些对成果没有任何作用的无用思考开始。

如果你觉得“扔掉”这个词语听起来不习惯的话,那请使用这个短语吧,——“SIMPLE化”。

对的,就是把思考简单化。

3 与其提高预期计划,不如首先达成预期

l希望你没有做跟成果不相关的思考

或许有人会这么认为:“让思考简化,就是终止正在思考的事情?”

请不要误解。

学会思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但是,如果这种思考跟形成最终结果的行动没有任何关系的话,这种思考就是“无用的思考”。

也就是说,“思考”本身并不是美学,通过思考,达成结果,这才是思考的美学。

要做到这点,重中之重就是剔除无用的思考。

做无用思考的人,大多意识不到自己的思考是无用的。

参加过我研讨会的人,多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别人的想法都是“奇怪的想法”、“画蛇添足的想法”。

在我传授了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方法之后,大多数的参加者都开始认识到自身思想中无用部分的存在。

现在,就从我的失败经历开始说起。

我上个工作是在超市,负责卖精肉的摊位。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这项工作跃跃欲试,干劲十足,总想着怎样才能提升销售业绩。

于是,我就在摊位上摆放了切好的各种大小肉块,像百货商店里售卖的特制肉丁(用于亲手制作腊肠用的)一样,都摆在了我负责的摊位上。

于是,销售成绩……,一下降到了谷底。

上司气冲冲的朝我说道:“别给我添乱!真是画蛇添足!”

到卖场一看,顾客把我精心摆置的肉制品都翻到了一边,买的是普通的肉。

卖场中,因为我特意推销的肉占用了很大的空间,致使普通种类的肉食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售卖,遭到了客户很大的不满。

l没有满足基本的要素,即使添加附加价值也会毫无意义

越想尽快的出成果,就越容易冒然做出超出预期成果的思考,这样是不行的。

要想达成一般成果,就要先以满足对方期待的那个成果为目标。

那样会被赞扬么?

没关系。

至于为什么——因为在社会中,能做到“一般”,也就是能做到原期待成果的这种人非常少。

多数老板和管理层级别的经营者们都在期望一种人才,就是能做出“一般”成果的人才。

例如,电风扇。

比起有着各种高性能的附加效用,吹出凉风还要花费更多电力的高价商品,传统功能的电风扇,在卖场中始终属于售卖的中坚力量。

在零售小商品业界,把这个称作“基本商品”。

当然,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再加上附加功能的话,也会博得更多人气。但是,如果连基本技能都不具备,附加再多的价值,也不会得到成功。

说到底,基本价值有了之后才能谈附加价值。

如果想要超越人们的期待值,首先要做的是“做出一般成果”,这点非常重要。

4 舍弃无用的思考,减少9成工作量

l真正必须去做的工作是什么

我们要做的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以下4类:

① 重要度(高) 紧急度(高)

② 重要度(高) 紧急度(低)

③ 重要度(低) 紧急度(高)

④ 重要度(低) 紧急度(低)

那么,这4类之中,你认为最应该做的工作是哪一种?

或许,很多人会回答重要度(高) 紧急度(高)的工作。

真正要做的工作只有两成

1.重要度(高) 紧急度(高)3.重要度(低) 紧急度(高)

2.重要度(高) 紧急度(低)4.重要度(低) 紧急度(低)

高 低

但是,答案却是“2.重要度(高) 紧急度(低)”的工作。

例如教育、计划、保养、维护等,都属于这一类的工作。

实际上,在1象限必须要应对的工作中,由无用的思考而引发的工作,已占了很大的比重。

比如,你早上起来,身体感觉很沉重,整个身体很不舒服。本来该采取的行动是“去医院”,但是又想到“如果这时候休息的话,老板会降低对我的评价”,在这种无用思考的指导下,你勉强地上了班,然后是身体条件更加恶化,为周围人造成更多困扰。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工作中也会发生。

所以,要想在工作中获得成果,2象限的工作即是本来需要并且必须要做的事。

但是,在某次研修班中,我让受讲者们把自己的工作按照“IN BASKET”的方式分为四个象限,发现第二象限的工作却只占到两成,剩下的工作都是由自己无用的思考引发而产生的。

多数人都会把自己的、要做的工作认为成是“必做”的。

但是,当问及“如果不做那些工作的话,会有怎样的损失发生呢?请做一个定量的回答”,多数人会哑口无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样的一些工作是由无用的思考引发的,即使不做也不会有实质性的损失发生。

l“愿望”和“必须”的不同

我自己在进行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愿望”和“必须”的不同。

必须完成的工作本来就是要做的。但是,如果把工作分为“愿望”和“必须”两种的话,你会发现,多数会属于自己的愿望,即应意识到这些多数是由自己无用的思考引发的。

实际上,我对多数人的“IN BASKET”的回答都评了分,即使这些回答在问卷回答栏里面写得满满的,写满了自己的想法(愿望),能得分的答案也少之又少,当然也有完全不能得分的答案。

5 比起切身“掌握要领”,更简单的做法是“舍断要领”

l扔掉许久不用的那些思考吧

在我的“IN BASKET”研究班中,并没有特意去教授新的思考方式或者传授崭新的理论。

因为我们所用到的“IN BASKET”,主要重视的是“OUT-PUT”的研修规制。“OUT-PUT”指的是“发挥所持有的能力,采取与成果相关的行动。”即使这样,多数的受讲者还是抱着学习新思考、新方法的目的来参加听讲。

有这么一个词——“研讨中毒”,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认为“新的思考方式会直接产生成果”、“不经常吸收新知识的话,就不会取得成功”,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看法。

但是,事情的步骤本来应该是——在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之前,首先要把掌握到的多余的东西扔掉——须从这一步开始。

做事的重中之重,不是说如何“IN-PUT”,而是如何“OUT-PUT”。

l不要选择“巧妙处理”,而是选择“不去处理”

“OUT-PUT”指的是如何采取与成果相关的实际行动。这种行动中,就包括了“断绝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学习掌握新的事物,直到把它变为自身的一种习惯,这个过程要花费我们很多的精力。

但是,比起这个学习掌握的过程,断绝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就要简单好多。

例如,你每天要花费很多时间在处理邮件上,为了能更有效率的处理这些邮件,你到书店买了一本《高效率处理邮件的99个秘诀》,熟读之后,逐一试用那些书中教授的秘诀。

这就是典型的“IN-PUT”型处理事务的方法。

其实,这件事有更简单的处理方法。

“所有的邮件都要一一处理”的想法——自己断绝掉就好。

“只处理有回信必要的邮件”,这样就会使事情简化很多。

“所有的邮件都要一一回复”这种无用的思考,如果不能改变的话,即使你做到了效率化处理邮件这项工作,也改变不了你每天被邮件追着跑的生活。

第二章 你一直犯的错误是过分使用自己掌握的本领

1 勤勤恳恳、恪尽职守,未必会使人满意

l3行就能写完的邮件,扩写成20行的能力

之所以会产生无用的思考,是因为你过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

例如,“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力”这些都是商业活动中所必要的能力。

这些能力发挥得好的话,就会直接产生好的成果。但是发挥过度的话,就会产生如下的一些弊端。

“发现问题的能力”:过度思考风险,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变成所谓的评论家一派。

“分析问题的能力”:质疑颇深,只会盯着图表数据看,不会睁眼看看现实情况。

“创造力”:梦想家。不遵守规则。

前几天,收到某人的一封邮件。

写的很认真的一封邮件,一眼看去,整个屏幕都是满满的文字,数一下行数,足有20多行。其实,实质内容就一句话——

“请您阅读一下附件中的文件内容。”

也就是说,这个人拥有将3行内容扩展到20行的“文章创作力”。

当然了,站在对方的角度,把邮件内容写得尊敬、诚恳,确实很重要。如果就写一行“请您阅读一下附件中的文件内容”,难免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同时少了一些礼貌与尊重。

但是,如果过度发挥“文章创作力”的话,反而弄巧成拙,让对方难以理解。不管是对写邮件的人,还是读邮件的人,就成了一封没有任何作用的邮件。

所以,适度发挥自己的能力,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商务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技能。

l暴走行径,引起的弊害

在大学时代,和室友有过一次吵架事件。

他总是在那里剧烈的咳嗽,我问道:“你没事吧?”,而后他朝我怒道:“吵死了,多管闲事!”

我只是想关心一下他,身体有什么不舒服,没想到招致了这样的回应。

但是,现在冷静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其实是“过度发挥了自己的能力,给对方带来了不愉快的感觉”。

我看到对方在剧烈的咳嗽,表情那么痛苦,立刻会有一些诸如“他是不是很不舒服?”、“真的没关系吗?”、“要不要倒杯水给他?”的想法。

对于长时间呆在一起的亲人或朋友,我们表以关心的问候往往会很多遍,不下数十遍。如果只是二到三次的话,他们或许还能认为是一种体贴和关心。

但就是因为过于关心、太想为对方着想,才会让我们容易产生多余的思考,反而给对方带来了烦扰。

在那之后,我便学会了——不能忘记对别人的关心和体贴,但是关心的问候也只限于一次而已。

能力,首先是要学会控制之后,才能谈及如何使用。

一遇到事情就暴走,完全不去发挥任何本领,这不能叫做能力。

无用的思考,是能力发挥过度所产生的思考。所以,不是说所有的思考都是多余的,只要把过度发挥的部分剔除出去,或者做出修正就好。

在做“IN BASKET”测试的时候,一味地过度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花费很多的时间,导致离最终的成果越来越远,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过度发挥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上过于执拗,结果却完全做不出一个最终的判断。

能力,做到发挥适度,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2 “扔掉什么?”,请选择

l能排出事情轻重缓急的人,总是更容易出成果

我们在前面有提到过“做出舍离判断”,事实上“IN BASKET”的最终要义就是“舍离”。

在做“IN BASKET”测试的时候,要求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尽可能多的案子,而参加这次研修的人中,有一半以上试图处理完所有的案子。

但是,当做完之后,最终评分的时候,那些试图完成所有案子的人,得分大多都是低的。

在一定时间内试图处理完所有的案子,做出的处理势必都是一些表面性的,判断也是性急之下做出的,最后的得分自然会很低。

所以,扔掉“完成所有工作”这样的思考模式吧。

“IN BASKET”研修班观察的正是你能否做出扔掉一部分案件的判断。

也就是,看你能否安排出事情的轻重缓急。

这是一项很难的判断,但是出成果的人,都是那些能排出事情的轻重缓急,根据排列的顺序处理事情的人。

l必要的是,学会“不使用自己本领的本领”

打着要做完所有工作的算盘,最终却都半途而废……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而最近的我,比起接手的工作,拒绝的工作更多一些。

你会觉得我是在偷乐,但是如果不做出取舍,所有的工作都接手的话,事情是不能顺利进行下去的。

能力也是一样。

现在有必要具备的能力就是——“有能力也不用的能力”。

也许,你有着“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亲力亲为”的当事者意识,而企业的经营者们寻求的却是让这些能力都不过度使用的能力。

尤其要注意的是,影响自己做出“舍离判断”的是——一直死死抱着“某事必须要做”的信念。

“所有的事情都不做不可。”

“还需要再多收集一些信息。”

这样的信念会诱发你过度使用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持有这样的信念的话,会使你最终的成果化为泡影。

“某事必须要做”,你是否有这样的强迫症呢?自己检查一下吧。

3 “各方面因素都到位之后……”,这种慎重想法只会使机会流失

l“如果再多给点儿时间的话就完成了”这样的话,你讲过吗

谈及晋升这件事,也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而有快慢之分。

有些人同期入职,得到的评价却褒奖不一。

也有些人,始终不被同事信赖。

相信很多人,都有上述困扰。

那怎样消除这类困扰,使一个人的晋升之道更加顺利呢?

“周围的人都怀有恶意。”

“现在这样的自己就很好。”

“总有一天,我会得到大家认可的。”

只抱着这样的想法、脱离眼前境况的人,会一直得不到提升,就这样度过晦暗的职场生涯。

另外,认为“总会有办法的”,并采取了行动的人,肯定会有好的变化等着他。

那么,想要让事情发生一些好的变化,比起要“跟进”什么,首先要做的是——学会“放弃”什么。

在做企业研修的过程中,当看到某位受讲者的“IN BASKET”的答卷,我震惊了。

因为他的答卷,等于没写任何东西在上面。

我找到那位受讲者,询问他理由,他说道:“为处理案件,要把所有的信息都输入大脑,从开始读到结尾,然后再做出理解,消化掉整个内容,做好这些事,使大环境都顺利起来的时候,最后却没时间了。”

不管你理解得有多么深入,一个测试中,如果不写任何答案上去,是没有人能给你评分的。

可惜的是,根据研修结果,他就这样白白葬送了公司内部一次晋升的机会。

如果他因此而获得晋升的话,年收入至少会增加两成以上。

最后,他后悔道:“如果再多给点时间就好了。”

即使再怎么妄想,也是不可能合格了。

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全局有了具体的把握了解之后再如何如何”,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无用的思考。

要出成果,首先要扔掉的就是这种想法。

l那些负面的指责,教会你舍弃不必要的思考

有一些人,会经常被周围人指责“你的思考模式中有一种惯式”、“你想得太过于深入”,这样的人肯定是做了无用的思考,然后给工作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如果你被周围人这么指责过,那说明事态的严重性已经到达了一定的程度。

因为通常情况下,即使别人心中认为“这个人想法总是怪怪的”,只要没有出现大的纰漏,是不会主动“指责对方”的。

对于自己的行动,如果“对方的脸色不太对劲”、“委婉的对我表达了不满”这些前兆出现,就不得不多加注意了。

面对这些负面的指责和不愉快的前兆,自己的气儿难免会有不顺。

但是,这些指责,或许就是你增加年收入的“魔法语言”。

带着微笑,接受这些负面的评价吧。然后,用几秒钟,摒除自己无用的思考。

其实,即使对自己十分亲密的人,我们都会有“如果他能把这点儿改改就好了”的想法。同样,他们也会期望你发生一些改变,哪怕是一小部分。

或许,这部分正是你一直在做着的、认为是“正确”的部分。

所以,从现在开始为帮助你发掘自己应该做出改动的部分,让我们进入下一篇章吧。

第三章 只用5秒钟,立见成效 →“断舍离”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渐渐进入实践篇了。

实践“IN BASKET”规制的要点是:行动前的5秒钟,扔掉无用的思考。

让我们随着初级?中级?高级的逐步进阶,让自己的工作变轻松吧!

这一章中,会介绍并讲述——实际工作中遇到何种情形,只用5秒舍弃无用的思考就可以出成效的关键点。

主人公是任职于“APREL制造”之“FLOWER 制衣”,29岁的黄金崎。

主要负责T恤生产部署的黄金崎君,工作上一直很努力,却总是不能心想事成。

原因就是,他一直被无用的思考困扰。本来越思考事情,结果应该越好,可是到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黄金崎君上演的一幕幕“为何事情会变这样?”的叹气场面,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现在,请做角色代入式阅读,想想如果自己就是黄金崎君,会怎样做?

初级进阶

1 深思力

2风险管理力

3人脉力

4问题发现力

5组织活用的能力

6目标达成力

7利益追求力

8顾全大局的能力

1 深思力

“大家会怎么想这件事呢” → 扔掉

小剧场 “我都用了一个多小时来制作了,为什么最后会变成这样呢?”

“哎,黄金崎,给大塚制衣的坂口君发去订货的单子了没?”上司土井经理用催促的口吻对黄金崎君说到。

黄金崎盯着电脑回答:“我正在给邮件中添加附件,马上就会发出的。”

“什—么—!还没发过去吗?!现在很着急,不管你是用传真,还是什么,尽快发过去!”

“知道了。”

黄金崎君这样回答之后,土井经理脸上仍然一幅着急的表情,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10分钟后)

黄金崎君一边盯着电脑,一边皱起眉头思考起来。

土井经理好像是注意到他的手不动了,就朝黄金崎的位子走来。

“黄金崎,你在忙什么呢?我不是说了不尽快发送是不行的吗?”

黄金崎君这才把眼睛从电脑上移开,看着土井经理说道:“不是啊,经理。这毕竟是发往公司外部的邮件,不能就这么匆匆忙忙地发过去,怎么也要写成个商业文书的样子啊!”

土井经理瞪着黄金崎说道:“大塚制衣,不是跟我们一直都有业务往来吗?发送一个每天交易都会用到的订单,需要拘泥于形式吗?直接发送不就行了嘛!”

“这样总觉得交涉结果会不好呢。题目上为了能让对方立刻看明白也要多下功夫,如果不这样的话……”

土井经理已经一脸厌烦,“好了好了,黄金崎,把订单给我,我直接传真过去好了!”

“这样啊?好吧。那我制作一个传真用的带有公司抬头的信纸吧。”

经理难以忍受地摇了摇头,在订单上写了2到3行的文字,“够了够了,要做这样的一个信纸你又会花费一小时的功夫吧!”

经理一边这样说着,一边去发传真了。黄金崎君一边点击着邮件“不保存”的按钮,一边小声抱怨,“我都用了一个多小时来制作了,为什么最后会变成这样呢?”

v即使内容很精彩,如果过了那个期限,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看过公司收来的一些简历。

一直想招聘新员工的我看了之后,不禁发出“怎么又是这样……”的叹息。

必填项如最低学历、住所等是写上了,而机动栏和备注栏中,却是什么都没写。

这些个人信息部分,虽然每项都有填写,但是从用人方的角度出发,“最想看到的是什么呢?”

最近,我发现不会写简历的人在增多,我问到经常去的一家餐馆的店长,他一脸无奈地笑着说道:“是啊,还在增长的样子,投到店里来的简历,一半以上是连照片都没有贴的。”

投递一份简历,目的不是填完就成了,而是让公司了解到并判断出,你是否可以为进入面试做准备。

所以,每次我一看到这类简历,都会想“要是能在目的达成上多思考一下就好了。”

但是,比起这个,还有更差劲的事例,那就是不遵守交付期限。

过期之后才交付过来的简历,每每打开阅读的时候,我的心情都会很沉重。

至于原因,“遵守时限”这一点,是对一个社会人最低的要求吧。

我也会想,一定是有什么原因导致他交付晚了吧。可能是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自己的简历,或者花功夫去向谁请教了。

但是,如果一味的拘泥于体裁,导致原本的目的没有达成,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v要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哪里呢?这是由成果决定的

有很多作者,写完一本书,需要出版的时候,会很在意书的封皮。对于印在封皮上的题目,却并不在意。而一本书,是否畅销,很大程度上却是取决于题目是否吸引人。

所以,书的封皮和题目往往是由出版方来考虑并决定的,尽管有时候,会与作者想的大相径庭。

当双方意见不能统一的时候,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做协商,围绕一个词或者一个字,讨论很久。

其实,之后自我反省一下,会觉得作为作者,好像本末倒置了,与其拘泥于书的包装,不如在内容书写上多下功夫。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你的时间和精力所花费的地方不同,最后的结果也就不同。

如果把精力放在错误的地方,是不会结出果实的。

最后,也只是一种“无用的思考”而已。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