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劳模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不负耕耘精益求精)
真实的劳模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不负耕耘精益求精)谈及技术创新的心路历程,作为带头人的陈晔说“技术创新绝对没有捷径可走, 关键核心技术更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执着探索,‘挖山不止’的韧劲,技术突破、创新之路才能越走越远。”工作室成员围绕“如何快速、有效、便捷地调试与验证信号设备是否满足互联互通接口标准”这一课题进行攻关,先后参与了测试验证平台施工、调试、设计联络、厂验以及平台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等系列工作。为了获取现场作业的精准数据,为了验证创新成果与实际作业的融合性,工作室成员放弃了节假日和公休假时间,一头扎进技术研究的工作中,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实验、查阅资料、数据比对,工作室成员克服了多项技术困难,在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系统设计与集成、标准规范等方面持续攻关,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由“工”变“匠”的过程,是思想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灵魂不断淬炼的过程。工作室从难点发力,课题立项时,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围绕项目内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轨道集团这片人才成长的沃土上,张杰、黄德勇、陈晔等为带头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创建。工作室紧紧抓住“创新”这一主基调,传承匠心,俨然成为了集团创新发展、集中智慧、培育人才、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职工建功平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陈晔劳模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看看工作室如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陈晔(左)与工作室成员进行板卡测试
2019年8月,由信号专业的4名专家顾问、4名高级技师、2名技师和1名工程师组成的“陈晔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成员磨砥刻厉信号技术创新与技能改造工作,通过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难题,熟练掌握并推广新技术应用。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计完成进口及国产设备自主修复202余件,节约运营维护资金1008余万元;完成了转辙机运送装置设计制造、检修探测设备设计制造、自动折返按钮技术改造等17项技改创新项目,减少无线设备故障率60%以上。
陈晔(左)对工作室成员进行转辙机内部结构培训
由“工”变“匠”的过程,是思想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灵魂不断淬炼的过程。工作室从难点发力,课题立项时,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围绕项目内容和攻克难点,根据每个人所从事的工种和擅长的技术领域,确立项目及责任人。2020年,地铁1号线信号安全型继电器因长时间的使用,接点出现了老化和碳化情况。工作室成员锚定目标,孜孜以求地深入现场,反复研究、仔细琢磨一个个电子元件、电路板……大家以工作室为家,夜以继日的不懈攻关,终于在经过数以千次的实验后,成功消除了因接点接触不良可能引发设备故障的隐患,累计修复的继电器有222件,极大的提升了安全型继电器的稳定性,为集团节约维护经费达40万余元。
陈晔(右二)与工作室成员针对现场问题进行分析
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轨道集团积极实施成网计划,形成了多模式、多制式等轨道交通体系,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互联互通” 快慢车运行的运营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运行效率。
工作室成员围绕“如何快速、有效、便捷地调试与验证信号设备是否满足互联互通接口标准”这一课题进行攻关,先后参与了测试验证平台施工、调试、设计联络、厂验以及平台质量管理体系编制等系列工作。为了获取现场作业的精准数据,为了验证创新成果与实际作业的融合性,工作室成员放弃了节假日和公休假时间,一头扎进技术研究的工作中,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实验、查阅资料、数据比对,工作室成员克服了多项技术困难,在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系统设计与集成、标准规范等方面持续攻关,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谈及技术创新的心路历程,作为带头人的陈晔说“技术创新绝对没有捷径可走, 关键核心技术更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执着探索,‘挖山不止’的韧劲,技术突破、创新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陈晔(中)对班组成员开展技术培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信号维护人员的成长,工作室铺设了一条“星光大道”。结合信号维护人员成才周期较长、业务技能知识面较广的特点,工作室搭平台、建机制、强实战,以“切实解决生产技能难题”和“带徒传技”为指导思想,通过技术攻关、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活动,解决同行业、本专业的技术难题,累计完成职工技能培训56期1097人、师带徒“结对子”13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工作室成员先后收获了重庆市“青年职业标兵”、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全市技术能手”、“新誉杯”首届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大赛优秀奖、重庆“巴渝工匠”杯城市公共交通行业轨道交通运营职业技能大赛城轨信号工项目第一名等荣誉称号。
一个劳模就是一粒种子,一个工作室就是一个“孵化器”。陈晔劳模创新工作室将持续发力,秉承“专业专注、严谨敬业、创新传承”的工匠精神,在引领创新、技术攻关、自主研发的道路上笃定向前,行稳致远,为助力集团蓬勃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文字:邹婵娟
图片:柏良平
编辑:刘 畅
校对:张李波
责编:苏 阳
终审:胡潆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