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个不想上班的人要做什么(那些不想上班的人最后怎么样了)

一个不想上班的人要做什么(那些不想上班的人最后怎么样了)但是他和我说,他熬不住了。他来自一个不是那么发达的三四线城市,毕业以后留在了一线城市。他是读中文的,不好找工作,后来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因为文案出色,拿到了还可以的薪酬,算是安定了下来。我们曾经说,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在这里打拼下一套小房子,他要娶到喜欢的人,让孩子出生在这里。我记得疫情的时候,有一个一直有联系的师兄发给我告别的短信,我很错愕,以为他最终会在这里留下,安居乐业,拥有一片小天地。但其实充满选择是一种错觉。b站的宣传片《后浪》里面,年轻人可以自由地在海上冲浪,无拘无束地探索世界,学本领,投入无尽的精力和金钱,这些属于精英世界的年轻人,甚至被归结为国家最美的风景。但是,能奔涌在浪头的浪花只有一朵,而大部分真实的年轻人,就像那无声的海水,苦涩和沉着。就像朱一旦评论区里的评论说到,《后浪》里面展示的生活是十几亿人里1.3万精英人士的生活,而朱一旦的《非浪》可能显示了更多真相。毕竟,真实

昔日的同窗再聚首,当年的梦想已经无人记得了,好不容易约起来的聚会,最后都变成了互吐苦水的饭局,听了大家各种困难,留到最后的一句话是,明天又要上班了,真难啊!没有一个人想上班,都觉得生活得太累了。

第二天上班的路上,有感而发,写了一段话,发在头条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上班没有意思,如果不是为了养家糊口一定不会选择,看得出来这是大部分人的心声。

我突然想认真地写写,为什么大家都不想上班呢?那我们应该怎么办?虽然这样的讨论不见得有用,但是我总觉得,破局的机会就藏在年轻人里,说不定经过漫长的讨论和摸索,大家就可以跳出这个牢笼,过有幸福感一点的生活呢?

1、太多选择等于没有选择,进退两难的年轻人找不到落脚点

互联网抹平了这个世界,我们通过发达的网络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生活方式,我们以为那些都是可以选择的。而社会也告诉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非常幸运,因为我们拥有选择的权利。

但其实充满选择是一种错觉。b站的宣传片《后浪》里面,年轻人可以自由地在海上冲浪,无拘无束地探索世界,学本领,投入无尽的精力和金钱,这些属于精英世界的年轻人,甚至被归结为国家最美的风景。但是,能奔涌在浪头的浪花只有一朵,而大部分真实的年轻人,就像那无声的海水,苦涩和沉着。

一个不想上班的人要做什么(那些不想上班的人最后怎么样了)(1)

就像朱一旦评论区里的评论说到,《后浪》里面展示的生活是十几亿人里1.3万精英人士的生活,而朱一旦的《非浪》可能显示了更多真相。

一个不想上班的人要做什么(那些不想上班的人最后怎么样了)(2)

毕竟,真实的情况是,很多年轻人没有选择,社会对年轻人的容错率越来越低,那些在网上看似触手可及的机会,其实并没有近哪怕一点。

我记得疫情的时候,有一个一直有联系的师兄发给我告别的短信,我很错愕,以为他最终会在这里留下,安居乐业,拥有一片小天地。

但是他和我说,他熬不住了。他来自一个不是那么发达的三四线城市,毕业以后留在了一线城市。他是读中文的,不好找工作,后来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因为文案出色,拿到了还可以的薪酬,算是安定了下来。我们曾经说,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在这里打拼下一套小房子,他要娶到喜欢的人,让孩子出生在这里。

但是现实的结果是,薪水除去房租和日常花销,其实存不来什么钱,如果再和房价一比,简直觉得没有希望。但是师兄一直没有选择回去,是因为他说,其实那个三四线城市已经凋零破败了,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小孩,整个城市非常的安静,留给年轻人的机会很少。

应该这么说,在大城市打拼了几年的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处境,在大城市留不下来,而自己的小城市回去也没有什么机会了。这让他觉得目前上的班非常鸡肋,因为完全没有办法解决他的人生困境。

这份工作要承受很多的压力,榨干了他的时间,但是牺牲了这么多,只是赢得了一张来大城市参观的门票,他留不下也回不去。

最后,因为疫情的原因,所在的广告公司效益不好,他选择了拿赔偿金离职了。他没有想到,告别来得那么突然,他用了一周的时间,搬家,告别,看这个城市一眼,然后走了。

一个不想上班的人要做什么(那些不想上班的人最后怎么样了)(3)

他和我说,回到家乡以后,他和以前的一个朋友合伙做了点小生意。那个朋友也是从大城市回来的,两个人一拍即合,竟然就这样过上了不用上班的生活了,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工作,他突然看到了一点生活好起来的希望,我很为他高兴。

2、不喜欢上班,但是喜欢工作,找不到上班的意义

这句话从一个我非常喜欢的谈话节目《圆桌派》里面听到的,陈丹青老师说,他很喜欢工作,但是不喜欢上班。所谓的工作,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是他很喜欢画画,画画就是生命,他可以从早上起来一直工作到睡前,但是他不喜欢上班。他也非常明白现在的年轻人不想上班的原因。

一个不想上班的人要做什么(那些不想上班的人最后怎么样了)(4)

工作和上班的确不是一个东西,丹青老师或许是离我们太遥远了,作为艺术大师,他有不上班只工作的权利,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或者说这个天赋还没有太突出,所以只能依靠上班。这么说来,当天参与对话的主持文涛,可能更符合大多数人的情况。

文涛说,他不想上班,虽然看上去他工作很认真,但是这是出于他的惯性,如果他是一个遗产继承者,那么他马上就会放弃上班。虽然这么说,但是因为主持人这个角色做得太优秀,他也偶尔会相信天命说,或者有的人就是天生适合做某些工作的,例如他自己,就被赋予了做主持人的天赋。

一个不想上班的人要做什么(那些不想上班的人最后怎么样了)(5)

之前在公众号《一条》里面看过一个更具体的例子。《广告大佬30岁退休,每天在别墅里闭关“造人”》,文章介绍了河北人孙成亮,人称“鬼叔”,他从二十几岁就加入了广告行业成为了插画师,说白了,就是一个活很棒的苦逼设计师,一直在广告行业的我,清楚地明白这个工作的强度有多高。

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重要是经常要接受没什么审美的客户反复摧残自己的作品,没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真的胜任不了这份工作。就连鬼叔也说,看回自己当年的作品,都觉得这一定不是我画的,可见当时画的时候有多憋屈。

鬼叔是个拼命三郎,他每天不停地画,这些设计稿是计件收费的,鬼叔最高峰日薪可以拿几万元。这样没日没夜地上班到了30岁,鬼叔放弃了高薪,他回到了僻静处,摆弄起了他喜欢的人偶。

一条里面有一段这样的形容

“现在他每天画画、做人偶雕塑、发呆,

虽然收入只有原来一半不到,

但日子过得清闲自在。

有很多人认为他是“神经病”,

但鬼叔不以为然:

“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

这么多年来,我永远都是在做自己”。

鬼叔这样的生活也算是给不想上班的年轻人一条新的思路,发挥自己的天赋拼命上班,降低欲望,最后创造出条件,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鬼叔没有结婚,没有生小孩,对生活的欲望很低,今年他38岁了,之前开过一家咖啡店,太累,就关闭了。

他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放弃了一些世俗的快乐,但是我相信,他真心热爱的东西所带给他的幸福感,让他对这份工作保有热情。

在文章的最后,鬼叔是这么说的。

“从一个很赚钱的行业,突然不做了,去做人偶。人家总会问我现在在干什么,都得解释半天。很多人认为我以 后一定会后悔, 但是我到现在也没后悔。做娃这件事,不会是我终生的职业,它只是我的一种爱好。有可能我明天就不做了。

我特别不在意别人说我什么,因为我永远都在做自己。”

一个不想上班的人要做什么(那些不想上班的人最后怎么样了)(6)

鬼叔在自己的房子里创作,图片来自《一条》公众号

鬼叔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让他技能生根发芽的土壤,而且当年北京的房价,让他早早地完成了物质的独立。

他是特别的,因为他可以抛开别人的意见而活,这样的人生态度,或许是这种活法最需要修炼的地方吧。

3、想要的生活是上班无法达成的,商业社会将人变成了无法停止的陀螺

如果说鬼叔是幸运的,一半得益于当时北京的低房价。那么,现在的人面对的生存压力则要大得多。

很多普通人并没有鬼叔那样的才能,他们需要依靠上班来积累一定的原始财富。

然而很多工作其实是去能力化的,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为了让公司运作得更好,需要将每一个员工都变成螺丝钉,这种对于公司来说是最优解,但是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无尽地重复,最重要的是,当公司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的时候,这些员工因为只是适配原来的工作岗位,往往变得无助,且生活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如果勤勤恳恳地工作,即使作为螺丝钉,换回来的也是一份让人有安全感的存款,可惜,大部分人随即掉进了消费主义的陷阱,这只猛兽,吃掉了人生剩下的可能性。

无孔不入的广告,告诉你,只要花钱就能过上我为你展示的生活。你想要更好的生活,就必须不断地工作。被洗脑的上班族,在直播里,在购物节里,或者是在日常的日日夜夜里,买了太多不需要的东西,然后,被这些欲望鞭笞成了永不停歇的陀螺。

《东京女子图鉴》里的斋藤绫,从小县城去到东京,她希望能融入这个满目玲琅的城市。刚到东京的绫和同样来自家乡的直树成为了恋人,他们分享了小小的快乐,享受着平淡但稳定的小幸福。

一个不想上班的人要做什么(那些不想上班的人最后怎么样了)(7)

但是绫不满足于此,她希望,她在东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她选择了和直树分手,自此开启了拼搏之路。

绫就这样在东京不停地挣扎,做过有妇之夫的情人,交往过有未婚妻的富二代,有过短暂的婚姻,最终因为在生孩子的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而又分开。

到了40岁,她终于看清楚,这营营役役的生活,不过是被欲望鞭笞着而已,而当初她和直树分享那些平淡的幸福才是人生的真谛。

40岁的绫遇上了直树,当年青涩的男孩已经为人父,有美满平和的家庭,这曾经绫并不珍惜的平凡日子,到了这一刻,才知道是多么可贵。

一个不想上班的人要做什么(那些不想上班的人最后怎么样了)(8)

回望过去,绫或许也有过后悔

而生活中,太多人活成了绫的模样,追求虚幻的物质,这种追求让人丧失了感受平凡幸福的可能,而面对通过上班根本不可能过得上想要的生活这中间巨大的落差,很多人,很多人就变成了不再想努力。

所以,要提高幸福的感受力,提高对改善生活的感觉,认识到上班的作用,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要跳出这个消费陷阱。

4、上班压榨了太多的时间,精神世界趋于崩塌

不停地工作,放弃了很多可能,而剩下的时间已经不足以与外界保持联系,保持自己的精神世界了。本来,上班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但是工作却把生活彻底地扼杀了。

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使所有的下班都变得形同虚设,那些本来约定俗称的休息时间变得支零破碎,一条微信就可以把你拉回工作状态。即使不在办公室里,放眼看去,流水线上的工人,网约车里的司机,马路上穿行而过的外卖小哥,“一定要快”,这个新时代的需求时刻催促着每一个人,不敢停下来,不敢有生活。

云养猫,云遛狗,线上享受慢生活,这可能已经是现代社畜最后的自由。长期加班根本不可能照顾得了小动物,最喜欢的韩国综艺《三时三餐》,里面的明星在田园野外自己动手准备午餐,然后垂钓,聊天,看云彩变换,好舒服啊,但是回想起来,自己连生活的城市的晚霞都已经许久没有认真看过了,觉得那是自己不配拥有的休闲时光。

一个不想上班的人要做什么(那些不想上班的人最后怎么样了)(9)

大牧场和小动物,真的很让人放松

精神世界的需求,被一再忽视。上班的高压和高强度已经让大部分人精疲力尽,下班以后不想思考,也不想社交,不想去认识新的朋友,外向的孤独症患者,成为了大读书生活在格子间里的人的共同特征。“奶头乐”的文化不断盛行,娱乐至死,这样才不会一再思考这样的生活是否有意义,才能支撑自己一直坚持下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某工厂十一连跳,黑白两班倒的工作让他们处于封闭的世界里,与外界的联系如同一根细线,这根细线或许是家乡的妻儿,或许是患病的母亲,而这个脆弱的联系,一旦因为某些原因断开,那每天如同机器一样工作的人,精神世界立刻轰然崩塌,一时承受不住打击,于是走向了死亡。这样的选择,在工厂里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把更多人拖入了死亡。

而现在,的确越来越多人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多年前看过一个叫“FIRE”的名词,意思是通过自己不断努力,摆脱消费主义的束缚,为提早获得自由而努力的一种文化。所谓获得自由,就是不再需要通过工作来赚取保障生活的金钱,而是被动收入已经可以覆盖日常开支,只要没有太多的欲望,完全可以选择早早退休,寻找生命的其他可能。

这样偏离主流价值观的理念,在国内正悄悄盛行起来。很多年轻人默默地定下了目标,节制欲望,开源节流,用这样的信念支撑着自己每天忘我工作。其实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一直没有变化,“金钱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1847年创作的短诗《自由与爱情》,到今天同样适用。

无论道路多么艰难,只要保有自己的精神角落,总是有办法走出不一样的道路的。

结语:人生实苦,但还是希望去做那道光亮

写了那么多为什么大家不想上班,并不是鼓励大家不去工作,而是希望能通过这些讨论,对现在奋斗在一线的人更多同理心,也让大家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不想上班”这样的情绪相信一直折磨着不少人,这本身并不是错误,并不是不求上进。

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发现人生更加多的可能性。

疫情过后,可能更加多人面临了无班可上的困境,那希望仍然挣扎在岗位上的人也能拉这些朋友一把,内推,多交流,为身边的人也搭建出更多的可能。

没错,社会的确有很多的黑暗面,但是希望我们仍然愿意去做那道光亮。

备受尊敬的杨绛先生曾说过: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

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辱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妒忌你排挤你。

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

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一个不想上班的人要做什么(那些不想上班的人最后怎么样了)(10)

是啊,人生实苦,但还是希望大家能活得像杨绛先生一样自在,享受生命的礼物,也成为别人的亮光。

今天是周日了,我知道,明天大家依然不想上班,但还是要努力工作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