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老师讲解(中西文明的由来)
中华上下五千年老师讲解(中西文明的由来)这对后世的中国带来了两个至关重要的特征。一个就是渴求统一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心理。因为中国农业文明的早熟,导致了人口增长也很快,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大文明区就已经开始了对土地、水源等资源的争夺。黄河流域更是如此。尽管有人发现,相比较北纬30度一带——干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尼罗河、两河流域,发源于高山之上的河水流过干燥的土地,季节性的、规律性的涨潮和退潮使得这里出现了成片的湿润土壤,相反,东方的黄河长江流域,因为季风性气候导致的汛期洪水,使得成规模的农业文明大大的晚于了西方的大河,但是,“中华文明有后发的优势,一度比其他文明发展得快,很早就达到成熟状态。”和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一样,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非常适合农业社会的发展,甚至它在全世界几大河流域当中,是条件最好的,“因为黄土的结构疏松,天然适合农耕,人们仅仅利用原始的石刀木犁,就可以开辟大面积耕地。” 所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黄河两边世代
在西方学术界的认知中,中国文明的起始被定于商代。
因为国际学术界判断文明产生所惯用的三大标志是城市、青铜器和文字,而在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的安阳殷墟,是上述三大标志性要素都齐备的最早文化遗址,这在中国境内具有唯一性。
不过,中国人习惯上讲的却是“夏商周”,也就是中华文明还要往前推到夏朝。中国主流学术界一般认为,夏朝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其领土大部分在河南,首都在哪不清楚,但一般认为,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可能是夏朝中后期的首都之一。尽管20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没搞下去,但是否认了夏朝,显然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打脸,要知道我们民族又叫华夏族,都是因夏这个朝代而起。
但不管从夏说起还是从商说起,中国的起源,都和河南有关,往大了说,和黄河流域有关。
一和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一样,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非常适合农业社会的发展,甚至它在全世界几大河流域当中,是条件最好的,“因为黄土的结构疏松,天然适合农耕,人们仅仅利用原始的石刀木犁,就可以开辟大面积耕地。” 所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黄河两边世代定居下来,很快形成了大面积的、单纯的定居农业模式。
【图说:黄河,中华文明的母亲】
今天屡屡被地域黑的河南,也成了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源头。除了黄河穿境而过之外(但有意思的是,今天的河南省会郑州并不属于黄河流域,因为黄河的地势比郑州高,郑州的水系最终不是流向黄河,而是淮河),还因为位置居中。我们今天还称河南为“中州”。这有利于不同文明的交汇和交流。事实上,美索不达米亚之所以成为文明的曙光之地,也在于中东是处于亚非欧三地的大路口。
尽管有人发现,相比较北纬30度一带——干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尼罗河、两河流域,发源于高山之上的河水流过干燥的土地,季节性的、规律性的涨潮和退潮使得这里出现了成片的湿润土壤,相反,东方的黄河长江流域,因为季风性气候导致的汛期洪水,使得成规模的农业文明大大的晚于了西方的大河,但是,“中华文明有后发的优势,一度比其他文明发展得快,很早就达到成熟状态。”
这对后世的中国带来了两个至关重要的特征。一个就是渴求统一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心理。因为中国农业文明的早熟,导致了人口增长也很快,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大文明区就已经开始了对土地、水源等资源的争夺。黄河流域更是如此。
不过,天下由于没有共主,往往导致“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五帝本纪》告诉我们,分裂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战争和痛苦,只有统一能带来和平和发展。”与此同时,治水、救灾成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业人口正常生活的前提,客观上要求统一和集权。
黄帝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正因为他是秦始皇之前统一中华的第一人。
另一个就是尚老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中国文明从根上就是农业文明、定居文明。定居文明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过是对上一代的重复,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发洪水,什么时候播种。所以我们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这也意味着,在农业社会里,老年人是永远的权威,一切社会资源都掌握在老年人手里,老年人对家族的支配是终身制的,年龄越大,辈分越高,发言权就越大。这带来了一个影响至今的结果,那就是中国社会是“尚老社会”。与“老”有关的一切词都是好的:“老实”“老练”“少年老成”“老板”“老总”……都有成熟、稳重、德高望重的意思。
所以《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戎好理解,近乎于现在的军事,是保存自身和保卫胜利成果的方式。而祀,则是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先。“敬天法祖”这句古语,就是对古代华夏民族何以高度重视祭祀的最高概括。中国的玉文化,其实便来自祭祀文化。
他们通过祭祀,从诸神和祖先那里获得力量,与此同时,将部落里的人团结在一起。
这也成了中国人渴求统一的重要推力。
二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晚于美索不达米亚,但是中国文明“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独立起源的”。
一方面,中国与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等早期文明中心距离很远,很难达到,联系也不多;
另一方面,中国的大地理也决定着它们之间的阻隔。中国的北边是草原,东南是大海,西边则是青藏高原……这意味着,中国的地理环境是相对封闭的,像一个由围墙围起来的四合院。
所以,中华文明的起步大多也是自力更生。相反,埃及、两河以及赫梯(小亚细亚)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很多,是因为它们反时针环地中海排列。除了陆路交通之外,这个地中海就像内湖一样,把它们连接在了一起。
尽管独立起源,自己摸索着发展,但中华文明还是深受外来文明的影响。中国的青铜器不是凭空而出的,它应该是从中东输入。从考古学的证据上就可以看出,已经挖掘出来的成熟的青铜器,“按时间顺序,是先出现在中东,然后出现在新疆,经过新疆的绿洲一点点向中国内陆传播,经过甘肃,沿着黄河,传到夏王朝可能的首都二里头。”可以说,在中国的丝绸之路之前,还存在着青铜之路。
沿着这条青铜之路,传进来的不仅青铜,而且还有小麦、黄牛和羊。考古学家公认,人类文明最早期的一些驯化物种,几乎都是在中亚和中东出现的。从中国祭祀用的供品也可以看出端倪——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公元前2500年以前用来祭祀的供品一直是猪,从来没有出现过牛和羊,而到了商周时代,就普遍地改用牛和羊了。商代甲骨文中多次提到“太牢”和“少牢”,前者指祭祀时用牛、羊、猪,后者指祭祀时只用羊和猪。
到了商代晚期,更是出现了最早的战车,“而且一出土就已经非常成熟,”“如果排除中国古人有超人一样的聪明,更大可能性是,战车是和马一起,直接从中亚传过来的。”
【图说:驰骋在先秦战场上的“坦克”】
正因为吸收了诸多外来的新物种、新技术,中国文明才向更高更复杂的纵深推进。中国新石器时代6000多年发展缓慢,进入青铜时代就明显加速。毋庸置疑的是,西方物种和技术虽然介入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但是这种介入,强化了而不是削弱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
这典型地体现在青铜文化中国化的过程中——西方青铜器的主流传统是“那些制作规整、形体相对统一、区域特征明显的主要用于生产和战争的工具与武器,如斧、剑、矛、凿等,多是实用的器物”,但中国人却将它拿来当成了祭祀祖先的工具,“那些巨大的青铜鼎,用来盛放献给祖先的牛和羊,那些精美的觚和爵,则是祭祀典礼上盛酒的器具。”
【图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折射出人神天真的浪漫岁月】
可以说,青铜器的传入,加强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也就是祖先崇拜。
可以说,它是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一个根本区别。
————————————————————
采写 | 王千马(中国企业研究者,中国商业地理写作第一人。出版有《重新发现上海1840-1949》、《海派再起》(海派系列);《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商帮系列);《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玩美:红星美凯龙30年独家商业智慧》(企业官方传记系列);《紫菜爸爸》(人物传记系列);以及《大国出行:汽车里的城市战争》(城市发现系列)等十数部作品,并主编有《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
2017年,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根据《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拍摄制作了五集纪录片。2019年,“吾球商业地理”参与吴晓波频道的12集纪录片《地标70年》的拍摄合作,通过12个中国地标见证新中国70年的风雨历程!此外,“吾球商业地理”在2018年以及2019年两度荣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年度十大壹点号”称号)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 大腰精
制作 | 粉红女佩奇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