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职场困境的思维,低水平勤奋陷阱
如何跳出职场困境的思维,低水平勤奋陷阱元认知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是对认知的认知,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元认知可以让我们反过来思考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是否合理,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身边的事物。未能实现元认知而实现高维度思考就需要拥有“元思维”。所谓元思维,从字面意义上来讲,是指从更高的视点来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事物。这种跳出当局以更高视点、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重新审视自己,这种做法也被称为“元认知”。已实现元认知
文 | 职场小九
为什么一直拼命努力却无法取得理想的工作成绩?为什么总有一些人能轻轻松松实现目标?为什么严格按照老板和客户的要求工作,对方还是不满意?
如果你有这些困惑,那说明你陷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要回答上面这些问题,关键在于能否从更高维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就好比像无人机一样,像谷歌地球一样,从繁杂事务中抽离出来,拉长镜头看一看,你会发现崭新的世界、不同的视角,很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而实现高维度思考就需要拥有“元思维”。
什么是元思维?所谓元思维,从字面意义上来讲,是指从更高的视点来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事物。这种跳出当局以更高视点、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重新审视自己,这种做法也被称为“元认知”。
已实现元认知
未能实现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是对认知的认知,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元认知可以让我们反过来思考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是否合理,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身边的事物。
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提出的“站在迷宫之上看迷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尤其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所谓“得鱼忘筌”(鱼捕到了,渔具也可以忘掉),我们会学习很多知识,但这些学习的过程都是笙,通过学习提高元认知才是鱼。
总之,无论是元思维还是元认知,就是要使自己的视点上升到更高水平,从而洞察到自己在思考时所受到的束缚。
如何拥有元思维,实现高维度思考?拥有元思维的关键在于将思维上升到元视点,主要有两种方法。即通过“Why型思维”追问“为什么”,以及运用“类推思维”,通过抽象化上升到元视点,与其他领域建立联系,形成新的创意。
①方法一:Why型思维
“为什么”这个词我们人人都会用,但真正能用好它的人少之又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什么”是对“思考”这一行为的思考,也是元思维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使用这个词。
假设节后一上班,你的上司或客户要求你调查国庆期间某地旅游数据并汇报上来。请你在1分钟之内把你能想到的应该采取的措施都列举出来。
例如:
- 在网上搜索查询
- 向公司里可能了解这方面情况的人请教
- 购买相关报告
- ……
然后,把你所列举的措施分类,一类是以调查旅游数据的指示为前提,思考具体用什么方式来实行的措施。例如前面我提到的几项都是。
还有另一类所示是对指示提出疑问,思考“为什么要调查旅游数据”,即确认这项指示本身的目的,例如:
- 向提出指示的人确认“调查结果的用途”
- 针对调查目的提出假设
估计大家列举的大部分措施都属于第一类,可能也有少数人列举了第二类的措施。通过这个练习,大家可以了解到自己惯常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思维定式。如果你是第一类,就是重视具体问题和实施方法的“How”型,如果是第二类,就是重视目的的“Why”型。而重视目的的“Why型”思维方式更接近元思维。
拥有元思维的人,面对问题时,不是立即开始着手解决,而时首先针对问题本身进行思考。这就意味着从更高的视角(元视点)来看问题。
工作中你会发现有的人,领导给什么指示就做什么,完全按照领导的意思去办,很少会问领导为什么叫我做这个,也不会主动思考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从来不问为什么,不具备元视点,就会完全沉浸在问题之中,完全无法洞察到“问题之外的”和“其他应该注意的”问题,只是一味按领导的要求想法设法去做,结果拼命完成工作,到头来还可能是无用功(领导发现这样做并不能达到他预期的目的)。
这样的人看似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也很努力,现实却很可悲,因为升职加薪永远轮不到他们。
如果能有Why型思维,通过追问上层目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呢?
就拿调查旅游数据的例子来说。首先,探究到调查旅游数据的真正目的,也许会发现还有其他应该解决的问题,这就要重新定义问题。
其次,即使问题本身没有问题,也可以通过思考上层目的,在如何解决问题方面获得线索:是不是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法可以实现同样的目的,而并非领导安排的那一种。又或者应该优先解决哪个部分,应该朝哪个方向去解决。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我们重点调查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思考上层目的Why还有助于我们掌握How(如何做)。
总结一下,Why型思维通过追问上层目的,帮助我们冲破思维定势和狭隘视野,洞察问题的本质。在解决问题之前,追溯到发现问题以明确定义问题的“上游”,从而从“战术”层面转变到“战略”层面。
②方法二:类推思维
类推思维,简单地说,即“根据类似事物进行推论”,也就是向相似事物“借鉴”。类推不是抄袭,抄袭是在具体层面上模仿(肉眼可见的具体事物),而类推则是更为抽象的,利用看不见的、同类产品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的类似。
而抽象化思维是类推思维的基础。抽象化是指从更高层面(元视点)找到多个具体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将乍看上去迥异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创意。
剧作家赖声川在他的创意学里也讲到,能否有创意,取决于能否从千变万化的世界和生活中不断借鉴融合,这就是所谓的灵感。
类推思维的流程
类推的过程由“抽象化”和“具体化”共同组成,只有这样才能从更高层面进行借鉴。抽象化的诚度越高(即元视点越高),通用性就越强,才能看得越远。
类推思维大致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对其他领域的具体事务进行抽象,然后将其应用到目标领域,包括“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两个阶段。
第二种模式是直接将抽象的“关键词”应用到目标领域,只有“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阶段。
类推思维的两个模式
模式1常常来源于日常常生活中不经意的发现。如在兴趣爱好或者工作之外的领域,通过抽象化提取出观察到的特点,将其与工作中的需求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新的创意。
据说影片租赁提供商Netflix通过“包月制”DVD租赁业务发展起来,就是因为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曾经租了一张《阿波罗13号》的影碟,由于超过归还期限而不得不支付了一笔滞纳金,价格比买一张新碟还要贵。他对此感到“不满”,并从健身房的包月收费制度中获得启发,才有了Netflix的包月制租赁业务。
模式2是抽象和提取各种事物特点,将其应用到尚不具备该特点的其他领域。例如当前的市场趋势或商业模式都相当于这里的“特点”,而你所处的行业或工作尚不具备这些特点,就可以考虑借鉴创新。
总结一下,类推思维通过放眼大千世界,教我们如何从其他领域借鉴灵感,从而实现跳跃式创意。在运用类推思维进行创意的过程中,以上两种模式通常是混杂在一起同时发生的。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元思维?经过前面两种方法讲解,我们对元思维有了基本了解,是否也让你的思维提高到元层面了呢?
那么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回到繁忙的日常生活以后,不知不觉又会降低自己的视点,视野再次变得十分狭窄,而我们对此却毫无察觉。那么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如何摆脱这种状态,进入元思维的训练模式呢?这里总结了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①不断追问自己
元思维就是要具有“另一个自己的视点”,站在自己和事物之上看问题,因此需要时常追问自己。
比如想批评别人,或者想否定别人时,先问一问自己:“我真的是对的吗?”,这一点十分重要。元思维能力强的人都擅长“自虐”和为难自己。
另外,与“讲话”相比,倾听的状态更有助于我们进行元思维。想“追问”别人,首先需要冷静地观察,仔细地倾听。随时意识各种思维或行动的模式,冷静地审视自己,才能真正做到元思维。
②做个刁钻的人
“质疑”是Why型思维的原点,也就是“不轻易相信对方的话”。一般来讲,“性格善良”“淳朴率真”的人往往不容易做到这一点。
而拥有Why型思维的人基本上不会迎合别人,也不太喜欢跟风附和别人,所以往往会被堪称是“性格刁钻”的人。而且在日常谈话中,总是追问“为什么”会招人讨厌,几乎总是不受欢迎。因此,在元层面思考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很刁钻,或者在工作当中常常“离群索居”,这一点恰恰可以成为好机会。
③寻找共同点
寻找看似不同的事物在元层面的共同点是类推思维的基础。人们往往在潜意识中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工作和行业是特殊的,所以元思维的第一步就是要摆脱“自己是特殊的”这种病。我们觉得只有自己与众不同时,就正处于较低的视点。
不过,过度普遍化又可能导致创意过于平庸。因此也要避免简单的普遍化,不能认为“既然在那里适用,那么这里也适用”。真正要寻找的共同点,看似无关却有共通之处,而且是其他事物所不具备的。必须在这种微妙的最佳抽象程度上选择,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摸索逐渐掌握其核心要领。
这个过程与宴会上在初次见面的人与自己之间寻找共同点有些相似。我们初次见到一个人,自然而然地希望在谈话中寻找与他的共同点。最合适的共同点是“在场的其他人都不符合,只属于两个当事人”的特点。
元思维意味着拥有“从更高的视点思考问题”的全局观。主要通过“Why型思维”追问“为什么”,以及运用“类推思维”上升到更高视点。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有意识地进行这两种思维训练,还要学会不断追问自己,做个刁钻的人,注意寻找不同事物在更高层面的共同点,避免降低自己的视点,视野变得狭窄。
本文参考书籍《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系职场大本营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