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训内容,教育科研领导力
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训内容,教育科研领导力二⑷、专业指导能力的观课二⑶、专业指导能力的上课专业指导能力,是指从良好的专业视角来看待问题;通过敏锐观察、客观评价,从专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有效途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引领、指导的能力。在我国教育系统中,教师不仅肩负着教学实施的职能,还承担着教学研究的职能,这就决定了教育科研常态化是学校教育的必须。目前教师必须具备“六课”的专业指导能力:二⑴、专业指导能力的备课二⑵、专业指导能力的说课
“科研领导力”的研修内容
你有“科研领导力”吗?
https://www.toutiao.com/i7044727782189974020/?group_id=7044727782189974020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科研需要能力,教育科研领导力需要智慧和能力。为使教师的工作充满智慧,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教育科研领导力”必须培养教师“学术研究、专业指导、课程开发、教育测评”能力。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带着问题研究,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形成“教育科研领导力”,享受教育科学研究带来的快乐。
专业指导能力,是指从良好的专业视角来看待问题;通过敏锐观察、客观评价,从专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有效途径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引领、指导的能力。在我国教育系统中,教师不仅肩负着教学实施的职能,还承担着教学研究的职能,这就决定了教育科研常态化是学校教育的必须。目前教师必须具备“六课”的专业指导能力:
二⑴、专业指导能力的备课
二⑵、专业指导能力的说课
二⑶、专业指导能力的上课
二⑷、专业指导能力的观课
“教育科研领导力”研修:二⑷、专业指导能力的观课
观课是教师或教育研究工作者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只有拥有较强的过程能力,才能在短时间内,敏锐而精确的解读课堂内事件的发生,并有能力预防及处理各种教与学的问题。观课需要的能力有:
1.确定观察点的能力
观课,作为教师的专业活动,有别于一般的观察。它要求观课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在进入课堂观察之前要确定好课堂观察点。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的现象,例如: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教师移动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所确定的观察点是观课教师或执教教师想观察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观察——反思——改进”,形成研究的跟进链条;所确定的观察点是观课教师所能观察的,观课老师要考虑自己是否熟悉观察内容、观察工具和记录方法等。
2.设计观察记录工具的能力
观课的工具设计需要课程理念、教学价值等的支撑,它是一个研究课堂、理解课堂的过程。即便是在前人已开发好的观察工具中进行选择,也需要有一个解读、理解和吸收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会经历从借鉴他人走向自主开发的过程:使用他人的量表——改进他人的量表(通过观察验证)——开发自己的量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遇到以下问题:
⑴如何选择已有的观察记录工具?要考虑所确定的观察点的特性,紧扣观察点选择合适的工具。以观察提问为例,如果想观察“提问的数量”,则应该采用定量的观察工具;如果想观察“问题的认知层次”,则应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工具。再如:观察“情境创设的效度”,显然应该采取定性的观察记录工具。
⑵为什么要开发新的观察记录工具?由于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经验的限制,对已有的工具往往存在着理解上的偏差、操作上的困惑等问题。再就是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要求,不同的课堂具有不同的情境,要求观察工具与观察点有针对性,这就削弱了已有工具的普适性。于是,自主开发观察记录工具成了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
⑶如何开发新的观察记录工具?确定观察点后,就需要对这个点进行维度分析。例如:观察提问,可以分别从“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问题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的方式”、“学生的回答类型”、“教师理答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一堂课往往观察不了那么多维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某一个维度切入进行观察。工具的设计要遵循两个标准:①效度标准,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必须比较全面地揭示所要观察的内容。②实用性标准,指所选择的观察指标要简洁,便于速记、反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选择观察时机的能力
⑴在自己的教室内实施的观察。课堂观察可随时随地的进行,以确实而快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反应,及其在学习上的特殊需求。对于学生的反应及问题,都可依据观察所获得的资料,予以即刻处理。教师课堂观察的重要价值,在于学生问题尚未发生之前先机的掌握,以及学生学习反应的密切关注,作为调整教学行为的依据,协助学生进行更顺利、有效的学习。
⑵直接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必须留意进入现场的步骤,以及何时开始进行正式的观察。观察前应能依据观察目的,审慎选择观察的情境与对象,并先取得执教教师的信赖。在充份掌握观察目的与对象之后,以自然的情境进入教室,成为教室内的参与者。此种类型的观察,必须等到观察效应消失,执教师生已对外来的观课教师,除去防卫、不自在的心态,按正常的教与学活动,再进行课堂观察。
⑶事先被安排观察某教室的教学。如果观课教师已具有进入教学现场观察的合法身份。此时,则可根据个人的观察兴趣,在某些特定事件发生时,才进行较深入的描述与观察。至于其它的细节部分,都仅当作辅助解释事件的线索。
4. 选用观课方法的能力
⑴划记法。是指在进入教学现场前,已经熟悉相关文献,并且确定将观察的特定行为及经验。另外,也将行为的种类加以类目化,并给予各种行为不同的代号。观课教师只要按照划记表上对于各类目行为的界定,进行代号的划记工作与记时即可。
⑵描述法。观课教师必须准备好观察笔记,并且预先设计好记录的格式。观课教师进行观察过,可详实的记载某些行为或经验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将观察时所产生的即时性想法记录下来。如果对于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有所怀疑或是不了解其意义,则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相关的人员进行访谈,或者通过分析文件,获得答案。
5.现场记录能力
课堂观察记录的方式有很多种,观课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观察内容、观察类型,选择有针对性且擅长的记录方式来进行观察记录。
⑴定性记录。定性的记录方式是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包括:①描述体系,在一定分类框架下对观察目标进行的除数字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描述,是一种准结构的定性观察的记录方法。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事件活动、行动、目标、感情等。②叙述体系,没有预先设置的分类,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也可进行现场的主观评价。③图式记录,用位置、环境图的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④技术记录,使用录音带、录像带、照片等电子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
⑵定量记录。定量的记录方式是预先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观察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它主要有等级量表和分类体系等记录方式。等级量表指事先根据观察目的编制合理的等级量表,在观课中,观课教师依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在量表上评以相应的等级。分类体系指预先列出可能出现的行为或要观察的目标行为,在观察过程中以合适的时间间隔取样对行为进行记录。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或哪几种记录方式,都必须保证记录系统尽可能地简洁明了,能有效地记录数据并进行后续解释。
6.数据的分析与推论能力
⑴数据的分析能力。对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所收集的数据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①采用定量观察收集的信息,一般要借助统计的方式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观课教师可以通过频率和百分比的计算,绘制出可以说明问题的表格,也可以利用电子制表软件来开发数据表,利用电脑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再根据需要由电脑绘制出不同的图表等。②采用定性观察所收集的信息,则一般需经过编码、分类、整理、解释等步骤。观课教师对大量的记录信息进行简化和梳理,可通过文字说明、图表等方式呈现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信息,让人们较为清楚地了解观察情境中发生的事情。③合作观察同一个内容,那么在统计或整理所记录的信息时应在充分交流和讨论的基础上对各自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合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与观察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或观点,建构分析框架,将统计或整理的结果按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把具体的事实与数字集合到相应的问题或观点中去,为下一步的推论做好准备。
⑵数据的推论能力。推论的过程就是专业判断的过程,是观课教师围绕观察点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剖析与反思,对简化了的数字、图表等的具体内涵与现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作出解释的过程。①推论必须基于证据。课堂观察强调拿证据说话,有多少证据,做多少推论,既不要拔高,也不要低估。②推论要紧扣事先确定的观察点。不能只根据一个点的观察结果来简单地推论课堂的其他方面甚至是整堂课的教学。课堂观察源于课堂,但它只是课堂中的一个点,而非完整的课堂本身,因此,在推论的过程中应避免出现以偏概全、过度推论等问题,更不能仅就某一点的观察,而对整堂课做出好或坏的判断。观课教师要紧扣观察点,基于教学改进提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议与对策。③推论要基于情境。课堂观察是在现场进行的研究活动,推论时要充分考虑“此人、此课、此境”,不要进行过多的经验类推或假设。要根据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展开讨论。如果将观察与情境分割,那么观课教师的视角就很可能会在对学生、执教教师或观课班级的片面概括中受到限制,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影响课堂观察的效度。
(蒋振远和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吕达〈中〉在一起)
●作者简介:蒋振远,中共党员,中学特级教师,“适时施教”理论创立者,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墨子研究学者。曾任:中国西部教育顾问,中国教育学会“高效阅读”课题组特聘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适时施教”课题组组长(课题批准编号:13010488B ),山东滕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著有《适时施教的艺术》、《二十一世纪的育人要略》、《墨子教育思想解读》、《墨子寓言故事选》、《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适时施教的感悟》、《墨子教育新论》等。第一个提出墨子为世界首倡“义务教育”的观点,编著的《墨子箴言九十条》、《墨子寓言故事选》填补了墨学研究的空白。现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研究(适时施教)”(课题编号:中基课2016197)课题组组长,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适时施教(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论研究,墨子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