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小笔记(语文阅读提升计划)
语文阅读小笔记(语文阅读提升计划)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性默写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
高考必背篇目】
《阿房宫赋》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理解性默写
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4.《阿房宫赋》中,写秦始皇迅即垮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4.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成语积累】
买椟(du)还珠:买下装珍珠的匣子却把匣中的珍珠退还卖者。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椟:木匣)。
每况愈下:况:由对比而明显。比喻情况越来越坏。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建筑物多、高大、美丽。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属误用。
靡靡(mi)之音:颓废,的音乐。靡靡:形容柔弱,萎靡不振。
勉为其难:勉强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
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苗而不秀:庄稼生长了,却不吐穗扬花。比喻资质虽好,但没有什么成就。
民殷国富:百姓殷实,国家富有。形容经济状况良好。(正:富足;误:殷勤)
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花了。后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作物.易错写成“昨日黄花”。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正:说出;误:明白)
莫衷一是:衷:折衷,决断;是:对。成语意思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使用时要注意术语不能指一个人。
木人石心:比喻人受诱惑,不动心,不是形容人的愚笨。
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纯熟的地步。本词容易误用为贬义。
难兄难弟:指兄弟才德都好,难以分高下。也指彼此曾共患难,或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热的意思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思。只用自
谦,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朋比为奸:朋比:互相依附、互相勾结。坏人勾结在一起干坏事。
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否(Pi)极泰来:否:坏运。泰:好运。恶运到头了,好运就来了。形容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对立面转化。
平铺直叙:可用为褒义,指文章不讲究修辞,只把意思直接叙述出来。
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文言实词积累】
举jǔ
①举起,抬起。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并序》)
②拿,用。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③举出,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④兴起,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⑤成功。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并序》)
⑥攻克,占领。戌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⑦选拔,推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⑧全,合。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⑨尽。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绝jué
①断绝。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绝交。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③绝命,死。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④横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⑤超越。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逍遥游》)
⑥绝佳、极美的。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⑦陡峭的。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⑧与世隔绝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⑨绝句(我国旧体诗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有一定的平、仄和押韵的限制)。五绝。七绝。
⑩完全。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堪kān
①经受,忍受。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胜任。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克kè
①能够。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祭十二郎文》)
②战胜,攻下。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克制,约束。克己奉公。(《后汉书》)
类lèi
①种类。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事例。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③类似,好像。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④类推。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⑤大都,大多。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怜lián
①哀怜,同情。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疼爱,爱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弥mí
①满,遍。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武传》)
②补救,弥补。敢拜子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左传•昭公二年》)
③表程度,越,更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莫mò
①通“暮”,晚上。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②没有谁,没有什么,没有哪里。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③表否定。不。稍出近之,慭(yìn)慭然,莫相知。(《黔之驴》)
④表禁止。不要。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相当于口语“罢了”。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
乃nǎi
①你(们),你(们)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表承接。就,便,即。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③表时间间隔之长。才。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④表意外。竟然,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⑤表判断,相当于“是”“本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⑥表转折。却,反而。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内
nèi
①里面。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②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③内心。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
nà
④通“纳”。接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文言虚词积累】
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美文阅读】
影壁
影壁落了一块砖,母亲急坏了,大清早的把地里的父亲喊回来,这时候所有事都得放一放,在母亲眼里,没有比修影壁更重要的事了。父亲从院子里找来几块备存的新砖,淘细沙,和水泥,刷泥板,洗批灰刀,一通忙活。大半个上午过去了,父亲像多年前砌墙一样,一托板一托板地砌影壁。母亲也绝不闲着,除了帮忙打打下手外,还会在一旁不停地唠叨,这块砖没放平,那里的水泥不匀称,有一句没一句的。今天是个大日子,影壁落了一块,一家人重修。
修好后,母亲就会在影壁根下烧几张纸,口中念念有词,面部凝重,没人注意这个细节,也不会有人说太迷信了很可笑之语。因为老一辈都有这个传统,不是墨守成规,是口与手的代代相传。影壁修好了,过上个三五天,才能完全凝固。这期间,母亲总也放心不下,饭前饭后都会出去看一看,生怕被哪家淘气的孩子按上手印,或者被路过的牛羊蹭破柔软的墙皮。小时候,她也是这么照看我的吧,一只蚊虫,都不允许走进夏日的梦,最甜的酣睡,停不下来的蒲扇。
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汉族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在中国的传统院落中,影壁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广大农村依然保留着影壁。
这堵墙,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影像,也是一个家族象征性的元素。影壁的存在有多方面的用途,在过去,人们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如果是自己祖宗的魂魄回家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是孤魂野鬼溜进宅子,就要给自己带来灾祸,而影壁能够阻挡院外的鬼邪之气,升聚院内人气。当然,影壁也有其功能上的作用,那就是遮挡住外人的视线,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除此之外,影壁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
影壁可位于大门内,也可位于大门外,前者称为内影壁,后者称为外影壁。在过去,生活富足的人家,往往有内外影壁,他们把影壁装饰得富丽堂皇,让你还没进门就能感受到一个家族的气派。现在,外影壁开始慢慢退出人们的视线,因为要修路,要规整,许多外影壁被推倒了。人们出于潮流也出于无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内影壁上,给它贴上美丽的瓷砖,擦拭得一尘不染,有客来时,只要推开大门,便迎面撞见内影壁。往往是一顿夸赞,摸几把,聊一聊上面的山水画,以这样的寒暄开头,也别有一番新意。
我家的外影壁是一直存在的,没有特殊的装饰,也没有十足的用处,好像它的价值更多意义上是祖传的。父亲说,这个影壁爷爷小时候就存在了,从未倒过,有时落了墙皮,就补一补,有时落了砖,就大修一下,缝缝补补的,就像他的一生。
影壁的上方,往往会有一道瓦,那种专门用作屋檐的瓦,这道瓦的存在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美观,一是遮挡泼下来的阳光和雨水。我的童年记忆里,也有这瓦的深深影像。有时候出去玩,赶上下雨,父亲母亲农忙没有回来,我又没有钥匙,便无处避雨。找来找去,只好贴着影壁,抬头望一望上方的瓦。其实,那瓦檐极小,对于斜风细雨来说,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不过是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慰罢了。我开始在雨中数头顶的瓦片,一片,两片,三片……一共九片,双层,十八片而已,就像我单薄的年纪。有一年,我被雨淋出了一场大病,父亲母亲急坏了,把责任归结到影壁身上,最终决定再给它加一层瓦。后来,我家影壁的头顶就比别人家的多了九片瓦,这在很长时间内,是我童年的骄傲。有时候赶上下雨,我就带小伙伴们躲到影壁下,一站一小排,就这样,我们在大门的对面看着匆匆回家的农人。
有一年,去山西平遥,见到了著名的乔家大院的影壁。那是一幅百寿图,精工细琢,据说是“三代帝王师”祁隽藻所写,影壁两旁有一副“对联”,上联“损人欲以覆天理”,下联“蓄道德而能文”,其额“履和”。这道影壁,富丽堂皇,庄重而充满了威严,但是我怎么都感受不到它的温暖,好像离自己很遥远。这时候,我更加想念我家的影壁,在它的庇护里,孩子慢慢长大,在它的庇护里,父亲母亲慢慢老去,一代又一代,永远不息。
书匠(节选)
葛亮
秋天的时候,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了板。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十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本来,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名人名言】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名人对于读书的感悟
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4、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清)王豫
5、读书对于智慧,就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英国)谚语
6、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清)袁牧
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8、没有比读书更好的娱乐更持久的满足了。——(英国)谚语
9、进学致和,行方思远。——字严
10、学,就像一只钻头,去开掘知识的深井。问,就像一把钥匙,去启开疑团的大门。
11、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对联集锦》
12、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13、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14、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5、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别林斯基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冒号的使用方法
1、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的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2、用在提示的词(如说、想、证明、宣布、指出、决定、透露、发现、反映、例如、如下等)的后面,引出具体内容。如: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了。
[注意]这些表提示性的词的后面,也可以直接使用逗号引出下文。
3、用在总括性的句子前,表示总结上文。(前面常常是几种并列的情况)如: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4、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的末尾,不能管到句中。如果只管其中的一部分,就只用逗号、破折号或不用。如:本市文坛的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5、表领起的插入语后面不能用冒号。如:考文科各系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中文系已达1230人,历史系已达986人。
6、“XX说”的形式放在句首,用冒号;放在句中,用逗号;放在句末,用句号。如: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我说。“哦, 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7、冒号不能和表示提示性的词同时使用。如:这位老“巴尔干”同意本报记者的看法:即协议虽签,维和部队开始“维和”,但科索沃的危机并没有消除。(冒号应改为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