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测试题(语文教师必备能力)
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测试题(语文教师必备能力)于漪老师说:文本解读的能力是语文老师的硬功夫,只有跨过这个“坎”,语文老师才能真正立起来。于是我就试图去搜索一些关于“文本解读”的资料,这时于漪老师的《于漪全集4语文教育卷》和徐杰老师的《文本深度解读的法门》进入了我的视野。所以在看两位老师讲同一篇课文时,不免就细细比较一般,经过比较我发现,两位老师除了课堂活动设计的不一样,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在课堂上对文本的关注点也不一样。这颠覆了我以前的教学观念,在此之前我都是按照教学参考书来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重点和难点,甚至离开了教参,备课的时候总感觉缺少了扶手,无从着手。而这两位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完全不一样啊!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梨窝妈妈”
01
前几天分别看了窦桂梅老师和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实录,两位名师匠心独运的课堂艺术,赢得了专家、教师、学生,当然也包括我的掌声。这就是典型的同课异构啊!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每次讲公开课都尽量避免和别人讲同一篇课文。
所以在看两位老师讲同一篇课文时,不免就细细比较一般,经过比较我发现,两位老师除了课堂活动设计的不一样,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在课堂上对文本的关注点也不一样。
这颠覆了我以前的教学观念,在此之前我都是按照教学参考书来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重点和难点,甚至离开了教参,备课的时候总感觉缺少了扶手,无从着手。
而这两位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完全不一样啊!
于是我就试图去搜索一些关于“文本解读”的资料,这时于漪老师的《于漪全集4语文教育卷》和徐杰老师的《文本深度解读的法门》进入了我的视野。
于漪老师说:文本解读的能力是语文老师的硬功夫,只有跨过这个“坎”,语文老师才能真正立起来。
而徐杰老师更是犀利的指出:一个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有多深,他就能走多远!只相信专家的所谓“教参”只会千人一面,把课上“死”,把书读“死”!
这两句话令我醍醐灌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道理我是懂的呀,怎么面对“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我竟然只相信一个人的解读呢?我自己的解读呢?
我有解读文本的能力吗?面对不同体裁的文本应该怎么解读?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脑袋里打转,我迫不及待需要答案,于是我便细细研读起来。
02
于漪老师的文章主要从四个问题来谈。即:为什么要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有几种形式?文本解读要抓什么?文本解读要具有什么能力?下面我一一来谈:
为什么要进行文本解读?
于漪老师说,因为作者和读者之间,有时间和空间的差距。我们要上好课,就必须要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中第一层是作者的原意;第二层是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在写作时未曾想到的,但在历史的进程中会产生的丰富多样的意义;第三层是读者。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先做读者,读懂作者的整体思想,然后再以语文老师的身份进行解读,丰富文本的意义,要有自己的体会和评价。
而且于漪老师说:“由于时间、空间的差距,我们对这些意义进行评价时,有差异是必然的,不必大惊小怪。”
此时想到窦桂梅老师和王崧舟老师对《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不同的解读方式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的课堂才会展示出各自的风采。
03
文本解读有几种形式?
于漪老师说,文本解读有四种形式:复合式、生成式、创造性、颠覆性。
复合式阅读,就是文本已经解读过了,我们搬过来就照着这个理解来教。于漪老师说:“多少年前的老东西,照搬过来,意义不大!”可见她是不提倡这种解读形式。
看来我之前备课按照教参的理解来上课,就是典型的复合式阅读,没有什么意义。
生成式阅读,就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体会,这种体会是新的。可见这个生成式阅读,于漪老师是赞同的,而且于漪老师提醒我们:“不要墨守成规,不要人云亦云,应该读出新意。”
并且她还说:“教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度和宽度往往决定了教学的高度;文本解读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
创造性阅读,就是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于漪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我们一般都是按照上下片来教,但是有位专家认为这首词的结构不是上下片的。
他认为,“众里”前面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二层。并阐述了自己为什么这样解读。于漪老师对这种解读方式也是比较欣赏的,不过她说:“这对我们语文教师而言,是有相当难度的。”不过,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颠覆性阅读,就是完全把作者的原意完全搞反了。这个于漪是不赞同的。
04
文本解读要抓什么?
于漪老师指出:文本阅读一要抓语言,这是核心;二要抓理解;三要关注思维模式。
语言是核心。语言是通达作者文本意义的桥梁,是解读的核心。语言和文本意义紧密相连,离开语言是无法走进作者的原意来理解文本的。
解读的根本目的就是理解。解读文本是通过语言形成整体感悟,达到和作者视界交会的状况。理解是解读文本的根本方法。
思维模式既要讲整体感悟,又要咀嚼细部。抓住细节深度挖掘,那就是教师的个性。只有共性,没有个性,教出来的都是一种模式,那就很难感动学生。
05
文本解读要具有什么能力?
第一是知识。第二是文化底蕴。
比如教文言文,你对文言文的字词知识不甚了解,怎么教得好?你没有办法读懂,对它的时代背景,不是一清二楚,那就要犯错误。
而文化底蕴是要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越深,解读的越正确,也越接近作者的原意。
并且于漪老师说:“经典作品的意义不在于作品本身的魅力和奥秘,而在于读者的解读对其意义的开发。”
读到这里,我不禁再次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是啊,教学从来都是创造,我们语文教师手拿着文本,面对着学生,不就是要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还有知识底子和人生体验来创造自己的课堂吗?
(未完,待续……)
2020年8月15日
参考文献:于漪老师《于漪全集4语文教育卷》
徐杰老师的《文本深度解读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