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3课世说新语二则(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详细笔记)
七年级语文第3课世说新语二则(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详细笔记)2、文言句式: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二、字词句式:1、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子女。)
作家、作品刘义庆, 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曾任荆州刺史,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门客编写的志人小说集,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世说新语》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善于通过一言一行刻画人物肖像、精神面貌。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
《咏雪》选自“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篇。
第一篇《咏雪》一、课文批注
二、字词句式:
1、古今异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子女。)
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2、文言句式:
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何所似”应作“所似何”理解)
三、重难点分析:
1、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2、文中为何不写谢太傅更欣赏哪一个回答?
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3、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四、主题归纳: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第二篇《陈太丘与友期行》一、题目解说: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期”是“约定”的意思。标题的意思是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本篇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
二、课文批注:
二、字词句式
1、通假释义:
尊君在不(“不”同“否”,表示否定)
2、古今异义: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3、一词多义:
不:①尊君在不(同“否”,表示否定) ②待君久不至(副词,表示否定)
三、问题探究:
一、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说父亲的朋友不按时赴约)
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说父亲的朋友“对子骂父”是无礼)
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他本人落落大方;
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探究①:失礼。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元方也应以礼待之。
探究②: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三、写作特色
1、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话:“待君久不至,已去。”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回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据理驳斥。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剪裁得体,而且在语言叙述上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给人以真实自然的感觉。
四、文章主旨:这篇志人小说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小小年纪的陈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