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人手腕骨折最佳治疗方案,老人最常见的上肢骨折

老人手腕骨折最佳治疗方案,老人最常见的上肢骨折a) 保守治疗:以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法复位后,改善桡骨远端骨折后出现的畸形,外固定方式可有石膏拖外固定或小夹板外固定。注意的是如果采用石膏托外固定,需要在手腕消肿后,及时更换石膏托,防止因为肿胀消除后,外固定失效,导致骨折断端再次移位。如果采用小夹板外固定,一定要注意门诊随诊,及时调整小夹板松紧度。而且在外固定初期,一定要注意观察患肢的末梢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如果出现固定过紧导致的患肢血液循环障碍,要及时拆除外固定。在屈腕、尺偏位采用超关节小夹板固定或石膏外固定2周后,患肢肿胀消除,需要在腕关节中立位继续小夹板或者石膏外固定。2) 治疗: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桡骨远端的分类,以及每一种分类的临床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分类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只介绍临床上经常用到的基于受伤机制分类:1. 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也就是克雷氏骨折。多由于间接暴力引起,通常受伤机制是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手掌着

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我国人口的出生率降低;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有着更好的养老条件;而且由于现代医学水平的进步,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有了很大的提高。诸多因素导致我国新生儿数量逐渐减少,青壮年人口数量减少,而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造成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样,人口老龄化带给医疗卫生新的挑战,医生将要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因为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由于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折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其中,最常在老年人身上发生的就是手腕部位的骨折,其中最多见就是桡骨远端骨折,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它。

老人手腕骨折最佳治疗方案,老人最常见的上肢骨折(1)

什么是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fracture of distal end of radius),是指距离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上肢最常骨折的部位。此类损伤在急诊科接诊的骨折中约占1/6。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都是两类人群中的孤立性骨折:在运动中发生高动能跌倒的年轻人,和发生低动能跌倒的骨质疏松老年人。

老人手腕骨折最佳治疗方案,老人最常见的上肢骨折(2)

桡骨远端骨折的重要知识点有哪些?

为什么桡骨远端容易骨折呢?因为这个部位是松质骨和皮质骨的交界处,为解剖薄弱处,一旦受到外力打击,容易骨折。对于桡骨远端骨折,重要的知识点有:尺偏角、掌倾角。说通俗点就是桡骨远端关节面的正常倾斜角度。这也是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手法复位,要达到的复位要求。尺偏角:20-25度、掌倾角:10-15度。

桡骨远端骨折的损伤机制是什么?

最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机制是跌倒时伸手撑地。很小的力量即可造成骨质疏松的桡骨出现远端骨折,且发生于站立高度或更低位置的跌倒即引起损伤。在健康的年轻患者中,桡骨远端骨折的原因通常是骨骼直接遭受暴力损伤,或压缩暴力将受舟骨或月骨推入桡骨远端,造成桡骨远端冲压骨折,即"die-punch"骨折。此类高动能骨折更有可能为粉碎性和关节内骨折,且更可能伴发其他严重损伤。

桡骨远端骨折的分类有哪些?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桡骨远端的分类,以及每一种分类的临床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分类的方法很多,今天我们只介绍临床上经常用到的基于受伤机制分类:

1. 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也就是克雷氏骨折。多由于间接暴力引起,通常受伤机制是腕关节处于背伸位、手掌着地、前臂旋前时受伤,力量通过手掌传递到桡骨远端发生骨折。骨质疏松者多见。

老人手腕骨折最佳治疗方案,老人最常见的上肢骨折(3)

1) 临床表现和诊断:受伤后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同时出现典型的畸形姿势,从侧面看呈"餐叉"畸形,正面看呈"枪刺样"畸形。通过检查可以发现局部压痛明显,腕关节活动障碍,皮下出现淤斑。X线检查可以发现桡骨远端的骨折。

老人手腕骨折最佳治疗方案,老人最常见的上肢骨折(4)

2) 治疗:

a) 保守治疗:以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法复位后,改善桡骨远端骨折后出现的畸形,外固定方式可有石膏拖外固定或小夹板外固定。注意的是如果采用石膏托外固定,需要在手腕消肿后,及时更换石膏托,防止因为肿胀消除后,外固定失效,导致骨折断端再次移位。如果采用小夹板外固定,一定要注意门诊随诊,及时调整小夹板松紧度。而且在外固定初期,一定要注意观察患肢的末梢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如果出现固定过紧导致的患肢血液循环障碍,要及时拆除外固定。在屈腕、尺偏位采用超关节小夹板固定或石膏外固定2周后,患肢肿胀消除,需要在腕关节中立位继续小夹板或者石膏外固定。

b)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桡骨远端的正常解剖关系。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需要手术治疗:1.严重粉碎性骨折,桡骨远端关节面破坏;2.手法复位失败,或者复位成功,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或者嵌插骨折;3.导致尺桡骨远端关节面显著不平衡的骨折。

c) 康复治疗:无论是手法复位还是切开复位,术后均应早期进行手指屈伸活动。4-6周后去除外固定,逐渐开始腕关节活动。

2. 屈曲型骨折:也称为Smith骨折。常由于跌倒时致伤,不如克雷氏骨折常见,与克雷氏骨折不同的是,Smith骨折受伤时手腕是屈曲、手背着地受伤引起。

老人手腕骨折最佳治疗方案,老人最常见的上肢骨折(5)

1) 临床表现和诊断:和克雷氏骨折一样,会出现腕关节的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通过X线可以诊断明确。

2) 治疗:和克雷氏骨折基本一致,首选还是以手法复位配合小夹板或者石膏托外固定,但是手法复位的手法是不同的。注意事项和克雷氏骨折一样,需要观察患肢的末梢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

3. 桡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是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由Barton首次描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类型的骨折,成为Barton骨折。治疗方法和前面两种骨折类似。

老人手腕骨折最佳治疗方案,老人最常见的上肢骨折(6)

如果患者对功能有高要求,骨折复位到什么程度呢?

1. 桡骨远端关节面无背倾

2. 桡骨短缩小于5mm

3. 骨折块移位小于2mm

总的来说,对于桡骨远端骨折中克雷氏和Smith骨折,一般均建议首选手法复位配合外固定治疗。如果手法复位失败,无法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建议手术治疗。但是对于Barton骨折,因为它是关节面的骨折,一般还是建议首选手术治疗方案。

能做些什么来改善愈合过程呢?

在骨折愈合期间应遵循医生的所有指示。例如,医生可能会推荐您摄入健康饮食,包括摄入足量的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图 2)。医生还可能会推荐您不要做某些事情,例如:不要做某些体力活动。不要吸烟,因为吸烟可延长骨折愈合的时间。不要破坏石膏或将其弄湿。

如果在外固定后,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及时联系医护人员或及时到医院复诊?

1. 出现剧烈疼痛,或者疼痛或肿胀加重。

2. 手指出现麻木或麻刺感,或者手指变蓝或变紫。

3. 不防水的石膏损坏或浸湿。

防止桡骨远端骨折,如何预防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因为骨质疏松的存在,桡骨远端骨折多由于跌倒所致。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采取下列措施以防止跌倒:

1. 让您的家里更为安全:您可移除可能绊倒或滑倒您的东西以避免在家里跌倒,其中可能包括家具、电线、杂物和松散的地毯。请让家中保持良好照明以便看清前路。不要把东西存放在高处,这样您就不必伸手去够或攀爬。

2. 穿合脚且结实的鞋子:穿高跟鞋、鞋底打滑的鞋或太宽松的鞋可造成跌倒。赤脚走动或只穿袜子走动也可增加您跌倒的风险。

3. 服用维生素D片:服用维生素D可能会降低较年长者的跌倒风险,因为维生素D有助于强健骨骼和肌肉。医生会告诉您是否应额外补充维生素D以及补充多少。

4. 保持积极活动:定期锻炼有助于降低您跌倒的风险,还可能有助于防止您在跌倒时受伤。最好是进行一些不同的、对力量和平衡都有帮助的活动。有许多种类的锻炼可供较年长者安全进行,其中包括行走、游泳和太极。

老人手腕骨折最佳治疗方案,老人最常见的上肢骨折(7)

5. 使用拐杖、助行器和其他安全装置:如果使用拐杖或助行器,请确保其尺寸恰当并且您知道如何使用它。还有其他一些设备可能也有助于您避免跌倒,其中包括淋浴时使用的扶手杆或牢固座椅、浴室防滑脚垫,以及楼梯扶手或防滑垫。

6. 如果您担心自己可能跌倒,还有一些报警按钮可供您在跌倒后无法起身时寻求帮助。

总结与推荐:

●桡骨远端骨折极为常见。年轻患者的骨折源自高动能创伤,常在运动时发生。老年患者的骨折多由骨质疏松的骨骼遭受低能量创伤引起。桡骨远端骨折的典型受伤机制是跌倒时伸手撑地。

●诊断方法通常是X线摄影。应拍摄腕关节的标准X线平片,确定正常解剖结构有无改变,有无关节受累及受累程度,以及有无高风险特征(例如粉碎性骨折、关节面塌陷>2mm)。桡骨尺倾角、桡骨高度、掌倾角或尺骨变异异常提示严重损伤。

●患者有以下情况时需急诊手术治疗:1.开放性骨折2.急性压迫性神经病变或骨筋膜室综合征3.骨折复位后仍存在血管损伤。

●若复位骨折满意,外固定牢靠,且患者无神经血管损伤,适当镇痛,建议留院观察数日,防止外固定过紧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

●在高功能要求患者中,骨折充分复位的标准如下:桡骨远端关节面无背倾、桡骨短缩小于5mm、骨折块移位小于2mm。

●健康状况尚可的桡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应按需转手术治疗。但很多老年骨折患者即使有明显畸形,也最好采用保守治疗联合可最大程度恢复功能的康复治疗。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认为我的科普对您有所帮助,动动小手点个赞和关注。如果您对股骨头坏死有疑问也可以留言,共同讨论。如果大家想了解哪一个疾病,也可以留言告诉我。您的关注,是我奋勇前行的动力!

#青云计划# #头条号青云计划新增“月度潜力新星帐号”# #健康真探社#


参考文献: Chung KC Spilson SV. The frequency and epidemiology of hand and forearm fractu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J Hand Surg Am 2001; 26:908. Eiff MP Hatch RL Calmbach WL. Carpal fractures. In: Fracture Management for Primary Care 2nd ed Saunders Philadelphia 2003. Matsumoto K Sumi H Sumi Y Shimizu K. Wrist fractures from snowboarding: a prospective study for 3 seasons from 1998 to 2001. Clin J Sport Med 2004; 14:64. O'Neill TW Cooper C Finn JD et al. Incidence of distal forearm fracture in British men and women. Osteoporos Int 2001; 12:555. Vogt MT Cauley JA Tomaino MM et al.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n older women: a 10-year follow-up study of descrip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The study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 J Am Geriatr Soc 2002; 50:97. Haentjens P Johnell O Kanis JA et al. Evidence from data searches and life-table analyses for 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in absolute risk of hip fracture after Colles' or spine fracture: Colles' fracture as an early and sensitive marker of skeletal fragility in white men. J Bone Miner Res 2004; 19:1933. Rozental TD Branas CC Bozentka DJ Beredjiklian PK. Survival among elderly patients afte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J Hand Surg Am 2002; 27:948. Khan SA de Geus C Holroyd B Russell AS. Osteoporosis follow-up after wrist fractures following minor trauma. Arch Intern Med 2001; 161:1309. Gutow AP. Avoidance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Hand Clin 2005; 21:295. Andersen DJ Blair WF Steyers CM Jr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an analysis of 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 and intraobserver reproducibility. J Hand Surg Am 1996; 21:574. Bozentka DJ Beredjiklian PK Westawski D Steinberg DR. Digital radiographs in the assess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parameters.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2; :409. May MM Lawton JN Blazar PE. Ulnar styloid fractures associated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nc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distal radioulnar joint instability. J Hand Surg Am 2002; 27:965. Lindau T. Treatment of injuries to the ulnar side of the wrist occurring with distal radial fractures. Hand Clin 2005; 21:417. Jeong GK Kaplan FT Liporace F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wo scoring systems to predict instability in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J Trauma 2004; 57:1043. Nesbitt KS Failla JM Les C. Assessment of instability factors in adult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J Hand Surg Am 2004; 29:1128. Roth KM Blazar PE Earp BE et al. Incidence of displacement after nondisplaced distal radial fractures in adults.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3; 95:1398. Gottlieb M Cosby K. Ultrasound-guided hematoma block for distal radial and ulnar fractures. J Emerg Med 2015; 48:310. Fathi M Moezzi M Abbasi S et al. Ultrasound-guided hematoma block in distal radial fracture reduction: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Emerg Med J 2015; 32:474. Earnshaw SA Aladin A Surendran S Moran CG. Closed reduction of colles fractures: comparison of manual manipulation and finger-trap tractio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2; 84-A:354. Fernandez DL. Closed manipulation and casting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Hand Clin 2005; 21:307. Handoll HH Madhok R. Conservative interventions for treating distal radial fractures in adult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3; :CD000314. O'Connor D Mullett H Doyle M et al. Minimally displaced Colles' fracture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of treatment with a wrist splint or a plaster cast. J Hand Surg Br 2003; 28:50. Maciel JS Taylor NF McIlveen C.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of activity-focussed physio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5; 125:515. Sammer DM Chung KC. Management of the distal radioulnar joint and ulnar styloid fracture. Hand Clin 2012; 28:199.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