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特征(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变特征(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分为增殖性和非增殖性两类。增殖性镰状视网膜病变(PSR)的患病率在血红蛋白病C(Hb-SC)中高达43%,在镰状细胞贫血(Hb-SS)中高达14%,通常发生在24-26岁之间。约32%的患眼因营养小动脉自发梗死而发生PSR自发消退。该病需长期管理,应用有效的筛查方案,可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干预,在亚临床期遏制疾病进展。新技术,助力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筛查更高效正常血红蛋白(Hb A)含有4条肽链,2条α肽链和2条β肽链。镰状细胞病患者β肽链上第6位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S(HbS)异常——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或血红蛋白C(HbC)异常——谷氨酸被赖氨酸替代。镰状细胞血红蛋白呈新月形,像镰刀,比正常红细胞硬,不易变形,不易通过毛细血管而使毛细血管内血流减慢,引起组织缺氧,加重镰变过程,形成恶性循环。久之造成两个后果:血管阻塞和细胞粘附增强,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长期患病者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世界眼科顶级峰会——AAO大会于美国芝加哥当地时间9月30日盛大开幕,为期四天的会议为全球眼科同道献上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盛宴。镰状细胞病(Sickle Cell Disease,SCD)又称镰状细胞贫血,是异常血红蛋白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疾病,其导致的眼部损伤非常常见,以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Sickle Cell Retinopathy)为主,严重者甚至导致视力丧失。2022年AAO会议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Wilmer眼科研究所的Adrienne W. Scott教授总结了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的既往经验教训,展望了其未来研究发展之路。
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临床表现与体征,有何新的发现?
镰状细胞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单基因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红蛋白(Hb)病。
正常血红蛋白(Hb A)含有4条肽链,2条α肽链和2条β肽链。镰状细胞病患者β肽链上第6位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S(HbS)异常——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或血红蛋白C(HbC)异常——谷氨酸被赖氨酸替代。镰状细胞血红蛋白呈新月形,像镰刀,比正常红细胞硬,不易变形,不易通过毛细血管而使毛细血管内血流减慢,引起组织缺氧,加重镰变过程,形成恶性循环。久之造成两个后果:血管阻塞和细胞粘附增强,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长期患病者肝、脾、肾、骨关节、皮肤等会出现慢性器官损害。在眼部,这种改变使其易堵塞视网膜小动脉,特别是周边部小动脉,造成视网膜缺血。
Scott教授介绍,镰状细胞病眼部病变虽然最常见的是结膜血管异常和增生性镰状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周围缺血,但虹膜血管系统也可能受到影响。一项针对牙买加大量镰状细胞病患者的筛查研究,发现不少患者出现虹膜萎缩症状,她在N Engl J Med杂志报告了该病例的探索发现1。
此外,Jennifer I Lim等人2利用OCT对患有和不患有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的成年人进行视网膜变薄的纵向评估,发现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黄斑变薄率更高且呈进行性进展。这也表明,通过OCT识别镰状细胞性黄斑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可能是评估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进展的有用参数。
新技术,助力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筛查更高效
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分为增殖性和非增殖性两类。增殖性镰状视网膜病变(PSR)的患病率在血红蛋白病C(Hb-SC)中高达43%,在镰状细胞贫血(Hb-SS)中高达14%,通常发生在24-26岁之间。约32%的患眼因营养小动脉自发梗死而发生PSR自发消退。该病需长期管理,应用有效的筛查方案,可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干预,在亚临床期遏制疾病进展。
1.筛查起始年龄:无症状的镰状细胞病患者从10岁开始由初级护理团队或血液科医生进行视网膜检查。
2.筛查间隔:如之前的评估为阴性,每1-2年复检一次。然而,这些指导共识是基于低质量的证据——镰状细胞病的流行病学数据,而不是高级别的临床循证证据。在其规范化管理的探索方面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3.筛查手段:血液学诊所的免散瞳超宽视野眼底照相,在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前景非常乐观。Cai S等3发表于JAMA眼科杂志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从镰状细胞血红蛋白病患者的超宽视野彩色眼底照相中检测海扇状新生血管,以识别因增殖性镰状细胞视网膜病变而有视力丧失风险的患者。结果显示,基于超宽视野彩色眼底照相的深度学习系统SFN的灵敏度为97.4%,特异性为97.0%,具有非常好的筛查应用潜力。
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仍亟待突破更好的解决方案
对于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封闭新生血管为治疗的关键,经过充分的治疗,预后尚可。可以采用激光光凝进行治疗,或采用抗VEGF辅助新生血管消退。增殖性镰状视网膜病变风险较高的血红蛋白病C(Hb-SC)患者,视网膜脱离率高,手术治疗较为复杂,发生眼前节缺血的风险较高,故手术时应采取预防措施。
Scott教授表示,虽然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的检测和防治仍存在诸多挑战,但随着检测技术的进展、治疗水平的提高,对其的探索研究仍在蓬勃发展。诸如采用超广域眼底照片(UWF-FP)自动检测和筛查增殖性镰状细胞视网膜病变高风险患者,对于海扇状新生血管激光治疗的时机选择、黄斑病变和周围视网膜病变的更多表现,以及深度探索系统性疾病与镰状细胞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等研究陆续取得可喜的成果。期待未来随着对疾病的深入研究,检测技术和治疗技术的进步,揭露更多该疾病的“真相”,为患者提供更佳疗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Di Meglio L Scott A. Iris Atrophy in Sickle Cell Disease. N Engl J Med. 2022 Apr 28;386(17):1646. doi: 10.1056/NEJMicm2117234. PMID: 35476653.
2.Lim JI Niec M Sun J Cao D.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Retinal Thinning in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Sickle Cell Retinopathy Using 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JAMA Ophthalmol. 2021 Mar 1;139(3):330-337. doi: 10.1001/jamaophthalmol.2020.6525. PMID: 33538815; PMCID: PMC7863012.
3. Cai S Parker F Urias MG Goldberg MF Hager GD Scott AW. Deep Learning Detection of Sea Fan Neovascularization From Ultra-Widefield Color Fundus Photographs of Patients With Sickle Cell Hemoglobinopathy. JAMA Ophthalmol. 2021 Feb 1;139(2):206-213. doi: 10.1001/jamaophthalmol.2020.5900. PMID: 33377944; PMCID: PMC777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