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只感染可执行文件(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只感染可执行文件(计算机病毒)1980 年,Jürgen Kraus 于多特蒙德大学撰写他的学位论文 "Self-reproduction of programs"。论文中假设计算机程序可以表现出如同病毒般的行为。196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青年研究人员,在做完工作后,利用业务时间玩一种他们自己创造的计算机游戏。做法是某个人编制一段小程序,然后输入到计算机中运行,并销毁对方的游戏程序。而这也可能就是计算机病毒的雏形。医学病毒第一份关于计算机病毒理论的学术工作( "病毒" 一词当时并未使用)于 1949 年由约翰·冯·诺伊曼完成。以 "Theory and Organization of Complicated Automata" 为题的一场在伊利诺伊大学的演讲,后改以 "Theory of self-reproducing automata" 为题出版。冯·诺伊曼在他的论文中描述一个计算机程序如何复制其自身。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的代码,能影响计算机使用,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播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具有自我繁殖、互相传染以及激活再生等生物病毒特征。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它们能够快速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计算机病毒与 医学上的”病毒 ”不同,计算机病毒不是 天然存在的,是人利用计算机 软件 和 硬件所固有的脆弱性编制的一组指令集或程序代码。它能潜伏 在计算机的存储介质(或程序)里,条件满足时即被激活,通过修改其他程序的方法将自己的精确拷贝或者可能 演化的形式放入其他程序 中。从而感染 其他程序,对 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所谓的病毒就是人为造成的,对其他用户的危害性很大。
医学病毒
第一份关于计算机病毒理论的学术工作( "病毒" 一词当时并未使用)于 1949 年由约翰·冯·诺伊曼完成。以 "Theory and Organization of Complicated Automata" 为题的一场在伊利诺伊大学的演讲,后改以 "Theory of self-reproducing automata" 为题出版。冯·诺伊曼在他的论文中描述一个计算机程序如何复制其自身。
而病毒一词广为人知是得力于科幻小说。一部是1970年代中期大卫·杰洛德(David Gerrold)的《When H.A.R.L.I.E. was One》,描述了一个叫“病毒”的程序和与之对战的叫“抗体”的程序;另一部是约翰·布鲁勒尔(John Brunner)1975年的小说《震荡波骑士(ShakewaveRider)》,描述了一个叫做“磁带蠕虫”,在网络上删除数据的程序。
196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青年研究人员,在做完工作后,利用业务时间玩一种他们自己创造的计算机游戏。做法是某个人编制一段小程序,然后输入到计算机中运行,并销毁对方的游戏程序。而这也可能就是计算机病毒的雏形。
1980 年,Jürgen Kraus 于多特蒙德大学撰写他的学位论文 "Self-reproduction of programs"。论文中假设计算机程序可以表现出如同病毒般的行为。
“病毒”一词最早用来表达此意是在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1984年的论文《电脑病毒实验》。
1983 年 11月,在一次国际计算机安全学术会议上,美国学者科恩第一次明确提出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并进行了演示。
1986年年初,巴基斯坦兄弟编写了“大脑(Brain)”病毒,又被称为“巴基斯坦”病毒。
1987年,第一个电脑病毒C-BRAIN诞生。由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编写。计算机病毒主要是引导型病毒,具有代表性的是“小球”和“石头”病毒。
1988年在财政部的计算机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计算机病毒。
1989年,引导型病毒发展为可以感染硬盘,典型的代表有“石头2”。
1990年,发展为复合型病毒,可感染COM和EXE文件。
1992年,利用DOS加载文件的优先顺序进行工作,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蝉”病毒。
1995年,当生成器的生成结果为病毒时,就产生了这种复杂的“病毒生成器” ,幽灵病毒流行中国。 典型病毒代表是“病毒制造机” “VCL”。
1998年台湾大同工学院学生陈盈豪编制了CIH病毒。
2000年最具破坏力的10种病毒分别是:Kakworm,爱虫, Apology-B, Marker , Pretty ,Stages-A,Navidad,Ska-Happy99 ,WM97/Thus ,XM97/Jin。
2003年,中国大陆地区发作最多的十个病毒,分别是:红色结束符、爱情后门、FUNLOVE、QQ传送者、冲击波杀手、罗拉、求职信、尼姆达II、QQ木马、CIH。
2005年,1月到10月,金山反病毒监测中心共截获或监测到的病毒达到50179个,其中木马、蠕虫、黑客病毒占其中的91%,以盗取用户有价账号的木马病毒(如网银、QQ、网游)为主,病毒多达2000多种。
2007年1月,病毒累计感染了中国80%的用户,其中78%以上的病毒为木马、后门病毒。 熊猫烧香肆虐全球。
2010年,越南全国计算机数量已500万台,其中93%受过病毒感染,感染电脑病毒共损失59000万亿越南盾。
2017年5月,一种名为“想哭”的勒索病毒席卷全球,在短短一周时间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影响。据美国有线新闻网报道,截至2017年5月15日,大约有150个国家受到影响,至少30万台电脑被病毒感染。
免杀技术
免杀是指:对病毒的处理,使之躲过杀毒软件查杀的一种技术。通常病毒刚从病毒作者手中传播出去前,本身就是免杀的,甚至可以说“病毒比杀毒软件还新,所以杀毒软件根本无法识别它是病毒”,但由于传播后部分用户中毒向杀毒软件公司举报的原因,就会引起安全公司的注意并将之特征码收录到自己的病毒库当中,病毒就会被杀毒软件所识别。
病毒作者可以通过对病毒进行再次保护如使用汇编加花指令或者给文档加壳就可以轻易躲过杀毒软件的病毒特征码库而免于被杀毒软件查杀。
美国的Norton Antivirus、McAfee、PC-cillin,俄罗斯的Kaspersky Anti-Virus,斯洛伐克的NOD32等产品在国际上口碑较好,但杀毒、查壳能力都有限,目前病毒库总数量也都仅在数十万个左右。
免杀技术的泛滥使得同一种原型病毒理论上可以派生出近乎无穷无尽的变种,给依赖于特征码技术检测的杀毒软件带来很大困扰。近年来,国际反病毒行业普遍开展了各种前瞻性技术研究,试图扭转过分依赖特征码所产生的不利局面。目前比较有代表性产品的是基于虚拟机技术的启发式扫描软件,代表厂商NOD32,Dr.Web,和基于行为分析技术的主动防御软件,代表厂商中国的“微点主动防御软件”等。
如何预防病毒
注意对系统文件、可执行文件和数据写保护;不使用来历不明的程序或数据;尽量不用软盘进行系统引导。
不轻易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使用新的计算机系统或软件时,先杀毒后使用;备份系统和参数,建立系统的应急计划等;安装杀毒软件;分类管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