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钧瓷为什么比较贵?禹州钧瓷场里为啥会有
禹州钧瓷为什么比较贵?禹州钧瓷场里为啥会有下图:药王祠照片。据传,凡来禹州学医的人,只要到此瞻仰一下“药王”的圣容,给人治病便十治九愈。所以民间流传“医不拜药王不灵,药不经禹州无味”。2、“药王祠”与“药王祠巷”因为孙思邈长期行医在禹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集资在城内西南隅(今禹州市电业局所在地)购地四亩,建造了一座“药王祠”。祠内大殿有一塑像,是药王孙思邈坐于虎背之上,右手持针,左手抚摸龙首,为龙王治病的故事。大殿左右两侧各立石碑一通:左边一通介绍孙思邈在禹州行医的生平事迹;右边是唐代敕封加号孙思邈为“药王”告词碑。院内有东西厢房,是专供朝拜之人恭候小憩之处。祠内大殿上端为九脊八坡歇山顶,绿色琉璃瓦覆盖的单檐建筑,檐下装饰着仙人、兽形图案,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药王孙思邈在禹州”系列之3】
禹州钧瓷场里为啥会有“釉”叫“药”这种说法?‖老家许昌
文‖铁绍文 王国斌 许敬生
(欲欣赏“药王孙思邈在禹州”系列之2的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一针救二命:药王孙思邈在禹州的传奇故事 )
2、“药王祠”与“药王祠巷”
因为孙思邈长期行医在禹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集资在城内西南隅(今禹州市电业局所在地)购地四亩,建造了一座“药王祠”。祠内大殿有一塑像,是药王孙思邈坐于虎背之上,右手持针,左手抚摸龙首,为龙王治病的故事。
大殿左右两侧各立石碑一通:左边一通介绍孙思邈在禹州行医的生平事迹;右边是唐代敕封加号孙思邈为“药王”告词碑。院内有东西厢房,是专供朝拜之人恭候小憩之处。祠内大殿上端为九脊八坡歇山顶,绿色琉璃瓦覆盖的单檐建筑,檐下装饰着仙人、兽形图案,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据传,凡来禹州学医的人,只要到此瞻仰一下“药王”的圣容,给人治病便十治九愈。所以民间流传“医不拜药王不灵,药不经禹州无味”。
下图:药王祠照片。
药王祠建成后,人们围祠而居,慢慢形成一条街道,有的经营祭拜的香表,有的买卖供品,有的经营药材,有的加工药材,逐步形成数百米的街道,现仍叫“药王祠巷”。
“药王祠”后面原是一小山丘,药王为人治病不要钱,好了后人们就在山丘处栽棵树,久而久之,形成一片小树林,人们依林而住,时间一长,成为街道,人们叫“山林街”,至今仍沿用。
千百年来,禹州人民继承了药王“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教诲,对药材的分装、加工、炮制,精益求精,久负盛名。饮片加工及炮制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在国内久享盛誉,素有“药不经禹州不香,药进禹州倍生香”之说。千百年来,由于禹州悠久的中医药文化和药王孙思邈的影响,禹州药铺林立,汇全国商户,集世界之药,使禹州成为“药都”和全国的药材集散地。
3、神垕钧瓷与药王孙思邈
钧瓷以其独特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釉彩和神、奇、怪、绝自然形成的纹路和釉画而闻名遐迩,独树一帜。
史料记载,神垕钧窑烧制有一种“长寿瓷”,与药王孙思邈有着极深的渊源。
唐贞观元年,孙思邈被招入宫,后时而居京城,时而隐居禹州,101岁在禹州仙逝。孙思邈经常在神垕一带行医采药,治愈一位苗姓老窑工的急病,老窑工送给孙思邈一件黑色钧瓷碗,二人成为挚友,经常在一起谈钧论道,品茶饮酒,亲如兄弟。
一天,孙思邈来找老窑工,见老窑工先捏一撮柴灰,又抓一把石末,后拿一块骨头,分别用戥子称好后放到擂碗中。
孙思邈问老窑工:“这是干啥哩?”
老窑工说:“这是在配料,这几种东西混合研细,加水调成糊,涂在坯上,烧制后有光泽,还带颜色。”
孙思邈又问:“研细后这东西叫啥?”
这一下把老药工给问住了,老窑工说:“这东西还没名哩。”
孙思邈想了想说:“你这捏一把,那抓一把,像攒药一样,用的家伙也与攒药相仿,干脆把配成的这种东西叫‘药’吧。”
老窑工说:“中!”
于是人们就把研细后的白色糊糊称“白药”,黑色的糊糊称“黑药”。这“药”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釉”。所以“釉”也叫“药”,在钧瓷场里至今一直沿用这个叫法。
唐贞观二十一年春季,唐太宗的女儿突得怪病,请孙思邈医治,公主服药难以下咽,孙思邈拿出苗姓老窑工送给他的黑色钧瓷碗,将药倒入钧瓷碗中,片刻药味变香,还有点甜,公主一口气把药喝了下去,并得以痊愈。这个钧瓷碗有此神奇功效,孙思邈也是首次发现。
公主病愈后,孙思邈又回到禹州,在行医采药的实践中,他发现用钧瓷罐储存草药,草药会变得更香。孙思邈把这一发现告诉众人,禹州城里的药铺、药行纷纷购买钧瓷,用于储存草药。
后来苗姓老窑工经常与孙思邈一起探讨钧瓷的养生功效,把“釉”配料中的柴灰改用草药灰,把石末改用矿物药末,并增加了动物药末和介壳类药末,推进了养生钧瓷产业的发展。
更为神奇的是,神垕一带至今流传有“苗姓老窑工烧制的钧瓷神奇,瓷片也珍贵。瓷片研成末,配成药,能治小孩食气”的说法,据说是孙思邈说的,人们非常相信。现在,很多人家还纷纷到苗氏后裔苗建长老窑工的钧瓷窑去捡瓷片。
4、龙门村与孙思邈
禹州无梁镇龙门村,位于具茨山中。龙门村四面环山,犹如两条大的巨龙盘旋和若干个小龙衔接相环,且山外有山,层峦叠嶂,望之似莲花瓣瓣,中间有三座大丘从北向南相排,北高南低。那里有千年葛藤,生长着数百种可以食用、又可药用的植物,西距轩辕黄帝(《黄帝内经》)修道处逍遥观约15里,东离朱橚(《救荒本草》)的周定王墓10里。
龙门村与孙思邈的神奇传说有很多,欲看精彩故事,明天见。
【作者简介】铁绍文,男,1955年出生,禹州市民族宗教局原局长,禹州市孙思邈医药研究院总监,中医药文化学者,著有《中华药王孙思邈》一书。
王国斌,男,曾用名王斌,禹州市人,中共党员,生于 1965 年 3 月,系禹州市孙思邈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为禹州市中药加工炮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任执行主编出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多部中医药论文集;参与编写《禹州市中药志》《美丽乡村志》《中国钧瓷年鉴》《禹州年鉴》《褚河镇志》《禹州老药工》等多部著作。
许敬生,安徽萧县人,1945年3月生,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会长,全国“医古文资深名师”,全国“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首批专家。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儒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医药文化》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河南省儒医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南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从事医古文、中医古代文献及中医药文化的教学和研究近50年。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部分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