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教育漫话洛克在线阅读(短评洛克的教育漫话)

教育漫话洛克在线阅读(短评洛克的教育漫话)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英国的哲学家。在知识论上,洛克与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三人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British Empiricism)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会契约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先看看洛克是什么人?在我印象里,洛克是历史书说的英国启蒙思想家。来源百度百科

我有发过一篇写《爱弥儿》的读书心得,叫《读书|《爱弥儿》,一部仍不过时的教育学著作》

有人留言问我《爱弥儿》和洛克的《教育漫话》,哪个更好?

于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就去找了这本洛克写的《教育漫话》来看。

我先罗列几个材料。

先看看洛克是什么人?

在我印象里,洛克是历史书说的英国启蒙思想家。

来源百度百科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英国的哲学家。在知识论上,洛克与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三人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British Empiricism)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会契约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

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洛克的精神哲学理论通常被视为是现代主义中“本体”以及自我理论的奠基者,也影响了后来大卫·休谟、让·雅各·卢梭、与伊曼努尔·康德等人的著作。洛克是第一个以连续的“意识”来定义自我概念的哲学家,他也提出了心灵是一块“白板”的假设。

教育漫话是什么地位?

来源百度百科

《教育漫话》由作者流亡荷兰期间(1683~1689)写给友人E.克拉克讨论其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几封信整理而成。出版于 1693年。

《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它强调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强调在体魄与德行方面进行刻苦锻炼。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特别是对18世纪的法国教育家影响很深。

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英国最重要的一本教育哲学著作。在18世纪,这本书几乎被翻译成所有欧洲语言,洛克以后的教育家,包括让-雅克·卢梭,都承认这本书的价值和影响。

本书是一本关于英国中世纪晚期教育思想的通俗读物。它是一本饱含哲理而又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感人的书。除了时代和阶级所带来的缺点以外,其他主张,如对教育力量的深刻信念、对父母的教育责任和早期教育的重视以及好些具体教育工作的见解,时至今日,还是可以发人深省的。

教育漫话洛克在线阅读(短评洛克的教育漫话)(1)

然后,最重要的是我看完后的感受?

《教育漫话》里面大多是生活细节方面的指导。

在“体育”方面,比如说不要给孩子穿太多的衣服。

这一点,我很赞同,还因为这一点和长辈的观点对抗过。

穿少一点衣服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锻炼身体,可以让孩子的生存适应性更好。

为什么呢?作者举了个例子来说明,脸本来是最脆弱的,但是在天气寒冷的时候,我们也不用捂着脸御寒。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脸从出生起就暴露在外,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同理,我们对身体的御寒锻炼,也可以这么做,把身体看作脸来锻炼,从出生起就多暴露锻炼,这样就能不怕冷了。

二是不容易感冒。

比如还讲了孩子要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早起自然就能早睡,所以要先学会早起。

作者还认为小孩都应该学习舞蹈。

在“德育”方面,比如要求家长不要教孩子虚伪,只在人前要求孩子懂礼貌。作者认为礼貌举止是模仿出来的 ,与其借助规则,不如依靠榜样。这是很先进的看法啊。

作者还认为应该让孩子接近好孩子,远离坏孩子。要维护孩子的名誉,应该当众表扬,不要当众揭短。

在“智育”方面,认为不要把学习变成任务,不要责备。要让孩子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就绝不能使其变成一种负担,也不能作为任务予以强加。

因为如果这样做,哪怕他们以前很喜欢,也会变得厌学。作者认为本来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旦变成一种职责,会很快觉得厌烦。

这些观点基本构成现在西方的教育观。我也是认同的。

但书中也有很多观点,是我不认同的。

比如讲不要给孩子吃肉,比如讲一日三餐不要固定,说什么孩子要很多人养可以消除陌生恐惧,甚至说要给孩子喝啤酒,这个太骇人了!这些都是我反对的。

其实据说当时是很流行一种教育理念,就是把孩子放在育婴所里集中照顾。卢梭也很认同,他就不养自己的孩子。这也可以看出,《爱弥儿》和《教育漫话》的思想继承关系。

这算是这本书,创作于17世纪的这本书的历史局限性吧。

另外,我认为本书还有一个问题是没有论证,没有出处,就说说,没有像实验研究结论、调查结论等材料依据。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充满了观点,充满了个人体验和主观经验的教育哲学著作,可以从中汲取有营养的哲学思想,但不能全盘接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