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学校清明几号放假(南漳徐庶学校清明节放假通知)
菊潭学校清明几号放假(南漳徐庶学校清明节放假通知)文明祭扫倡议4月6日(周三)按时正常返校上课。放假安排:4月3日(周日)---4月5日(周二)放假3天返校时间: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草长莺飞,又是一年清明时,祭扫先人寄哀思。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节假日安排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现将2022年清明节放假安排通知如下:
上课安排:
4月2日(周六)按星期一课表正常上课
放假安排:
4月3日(周日)---4月5日(周二)放假3天
返校时间:
4月6日(周三)按时正常返校上课。
文明祭扫倡议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时节,为有效防控疫情,推行科学文明祭祀方式,营造绿色、环保、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良好祭扫氛围,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在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特发出倡议:
一、严密防控,过“平安清明”。在外南漳人可采取在线献花、家庭追思、撰文追怀等方式进行异地祭扫,减少返乡。实地祭扫要做好个人防护,错峰祭扫,不聚集、不扎堆,严禁祭扫聚餐,严格遵守防火和消防安全等规定,有序开展清明祭祀、烈士祭扫活动。拟到提供现场祭扫服务的公墓、殡仪馆等人员相对集中的场所,要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提前预约,按照约定时间前往祭扫地点,并落实好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等防控措施。
二、网络缅怀,过“文明清明”。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破除陋习和封建迷信,可通过襄阳文明网、云上襄阳APP、文明襄阳公众号、襄阳播报公众号四种途径,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撰写感言寄语,缅怀英烈事迹,传承革命精神,将对革命先烈的悼念,化为爱国爱家的浓厚情感、拼搏奉献的实际行动。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网络平台,传播故人留下的优良家风家训、追忆故人生前的感人故事,以此来表达对故人的思念、感恩和敬仰。
三、移风易俗,过“绿色清明”。争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移风易俗进行祭祀活动,大力倡导敬献鲜花、植树绿化、家庭追思等现代祭扫方式,摒弃焚烧火纸、燃放鞭炮等陈风陋习,共同维护“绿水青山”。
四、躬身力行,过“节俭清明”。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自觉抵制丧葬陋俗和大操大办之风。要慎终追远,传承中华孝亲节俭的优秀文化,勤孝敬、厚赡养,从简治丧、节地安葬,真正挖掘出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
倡导文明祭扫、移风易俗 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也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让我们行动起来,争做文明祭祀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过一个文明、绿色、平安的清明节。
假期安全提示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寄托!为了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方针,确保孩子安全、健康、快乐成长,提高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在清明假期,请家长配合学校做好以下安全教育:
1.疫情防控安全
清明假期,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不放松,假期师生“非必要不远行”,减少外出,做到少流动、少聚集;继续保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分餐食、用公筷、一米线等卫生习惯,进入公共场所请配合做好扫码、亮码、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措施。若确需外出务必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
2.交通安全
教育孩子外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注意来往车辆,走路要走人行道,靠右行,注意安全。未满十二周岁严禁骑自行车上路。不搭乘“三无”车辆、超载超速车、改装车、报废车
3.防火安全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倡导用植树、献花等文明方式祭奠先祖,不点香烛,不要烧纸,严防火灾,如发现火情请及时呼救119。外出游玩时也不要携带火种,更不能野外用火或烧烤,切实预防火灾的发生。
4.饮食安全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要定时定量,禁忌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尤其是不到无证摊贩处购买“三无”食品,以防食物中毒。
5.防诈骗安全
远离游戏厅、网吧、迪厅、背街偏巷等易发生事端的场所;珍爱生命,远离黄、赌、毒,特别提醒不要随便接受陌生人给的饮品与食物;不滥交“朋友”,对陌生人的过分热情要保持冷静和警惕,严防传销,严防诈骗。
6.防溺水安全
请家长和孩子一定要牢记防溺水安全常识,教育孩子做到“六不准”即: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擅自下水施救。
7.心理健康安全
持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缓解孩子因学习和生活出现的焦虑心态。与孩子积极沟通交流,创建温馨家庭氛围,改善亲子关系,让孩子体验居家快乐。
清/明/由/来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习/俗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祭祖扫墓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