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家乡发展的句子(故乡的小学)
赞美家乡发展的句子(故乡的小学)之后学校搬到伍家坳上祠堂里办成龙塘小学。伍家祠堂是一栋两层楼的四合院,古色古香,非常优越的场所。楼上楼下的房间做教室。 这小学不是一直就有,之前叫学堂,办在喜呀冲16队,一个庵子里。 在不久过去,龙塘铺的路边,是一排长长的古老的铺面,有木板窗、木板门,落地窗柜台,宽宽的铺前街道,有商铺、餐饮、伙铺供人歇脚。 从耒阳城到龙塘铺是条古道,龙塘铺又是古道上的关口驿站。古道在龙塘铺分支:一支往东,通向通水铺、东湖、安仁;一支往南,经伍家坳、星子坳、夹山通向夏塘。 在人才辈出的伍家坳上,上下两湾挟持的半坡狭谷处有个小学,叫伍家坳上、龙塘大队、龙塘村的小学。“到伍家坳读书去”,“在大队小学读书”,“龙塘小学毕业的”叫法都有。
故乡的小学
故乡在东乡,在太阳升起的方向,一排高低墨绿的山脉遮挡之处。
耒阳城往东是水东江、竹市,再往东,那个地方叫龙塘。
或乘车沿G356往东走,晃过一簇簇树木稀小的山峦,进入满眼翠绿茂密的山林,高山突兀时,谁也不用问,是告诉你,己到了龙塘。从东口闷着一口气一路加油上坡,到达坡顶一平坦的田野,柳暗花明,犹世外桃源,那里是龙塘铺。
在不久过去,龙塘铺的路边,是一排长长的古老的铺面,有木板窗、木板门,落地窗柜台,宽宽的铺前街道,有商铺、餐饮、伙铺供人歇脚。
从耒阳城到龙塘铺是条古道,龙塘铺又是古道上的关口驿站。古道在龙塘铺分支:一支往东,通向通水铺、东湖、安仁;一支往南,经伍家坳、星子坳、夹山通向夏塘。
在人才辈出的伍家坳上,上下两湾挟持的半坡狭谷处有个小学,叫伍家坳上、龙塘大队、龙塘村的小学。“到伍家坳读书去”,“在大队小学读书”,“龙塘小学毕业的”叫法都有。
这小学不是一直就有,之前叫学堂,办在喜呀冲16队,一个庵子里。
之后学校搬到伍家坳上祠堂里办成龙塘小学。伍家祠堂是一栋两层楼的四合院,古色古香,非常优越的场所。楼上楼下的房间做教室。
后来随着所办年级增加班数增加,这四合院难以容纳大队里的学生,在1971年祠堂被拆了重建,建成了我读书时的样子:一栋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教师宿舍、一栋礼堂。
大队部相当慷慨大力支持着教育事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一所档次相当高的学校。
龙塘大队当时是个富裕的大队。大队在仙岭坳下办有几个煤矿,大造煤矿、龙塘铺煤矿、枫树煤矿,煤藏浅,产量高,生产效益也好。学校的建成,给那时的孩子以很好的教育条件。至要感谢大队那些领导,为教育发展高瞻远瞩,倾心服务,呕心沥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正是写照。为教育投了资,将造福一方百姓,惠及子孙后代。
龙塘小学,是我启蒙读书的地方。小学毕业后,在龙塘中学读初中、耒阳二中读高中、衡阳师专读大学,还到许多中学工作过。母校难忘,情愫难舍。因为读书一直跑步向前,毕业后又到新地方,还来不及细细回忆所走过的路,时间久远,但脑子深处那抺记忆不曾遗忘,现在回忆起来己是50年前的事了。
现在看到的龙塘小学,没有了古旧小学的原貌,代之是崭新的房子,一个四合院,与村部合在一起。一半是学校,一半是村部。学校只是一栋三层的楼房。
哪原来的礼堂、教室、老师办公楼呢?不在了。哪些老师呢?难以见到。哪些同学?都长大了,奔向四面八方。
看到现在的样子,再也回不去那久远的过去,只有记忆中的样子了。
记得是1972年秋入读小学,1978年7月从龙塘小学毕业。教材上也清楚地写着,全日制十年制教材。那时是全日制十年制,小学六年、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到我这一届又改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我二哥是79年高中毕业考中专的,五年半读小学,二年半初中在龙塘小学读,二年高中在竹市中学读。一算他是74年秋龙塘小学毕业的,77年龙塘小学初中毕业。早三届教学设置又不一样,说明教育在不断规划发展。
然而对小学还有丝丝的回忆。
那时候,龙塘小学是教育胜地,也是革命的胜地。
懵懵懂懂时期,我上了小学。只记得上学时禁山里那条路,难走又远。夏天禁山是休息乘凉的好地方。春天那田埂上的泥路好烂。要走过渠道,到湘草路才是好路,直到学校。
在学校上课前,喊起立时,必背毛主席语录。一二三年级是怎么上课的,不记得了。冬天,老师允许学生带小火炉到教室防寒。还记得放学回家,搬张桌子放楼上或放后门口写作业,是个习惯,被湾里的人看到了,大加表扬。
放学回家,总要去砍柴、扯猪草,挖红薯。暑假里,要帮生产队做事赚工分。有割冬茅、打棉花荪子、抓农药、摘虫卵、 拨禾、渣田扯草,刮薯藤等,还帮家里挑水灌菜、捡茶子。
在学校必搞劳动,有捡茶子、到五队挖山,到大造里挑砖,帮九队支农。
学校搞的活动多,开大会批斗坏人放在学校里进行。记得就只有两张乒乓球台,要让几个坏人站到上面,如何承受得起呢?宣读坏人罪状,然后要坏人低头认罪,同学们高喊口号“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学习XX生英雄交白卷的活动又传到学校。高年级学生写了大字报,说要向他学习,黄纸、绿纸、作业本纸上写好后贴满一墙。现在觉得很无聊。
到了秋季,组织到我队山上抓特务,有五个学生先躲到山上,然后派全校学生去抓。记得一个在茶子树上抓到,一个的池塘边树丛抓到,一个在田地下水道涵洞里抓到。
还组织到Y塘里进行游泳比赛,对门洞华南,一头扎进水里用自由泳超越对手取得了第一。
还进行大队宣传活动,我们班每人举一面小旗从学校出发,喊着口号,游遍全村。“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每期有个大会,开学典礼,领导讲话、老师讲话、学生讲话。但一句都没有记住。看到一排老少先队员为新加入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光荣而荣幸,然而我表现好了,到毕业了也没有轮到我加入少先队员,实际自己早己是一名达标的学生。
那时老师校领导基本是本村的。
我是11班,六年时间班号未变,一二三年级在一楼的第三间教室,四年级在礼堂。操场是泥巴地,下雨一团糟,来回走过要点着脚。老师宿舍是木板楼土砖房,校领导住在左边,青年老师住在右边最里,带家属的老师住楼下。学校围墙高大结实,写着老宋体大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976年,我们四年级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下了一年的队后,被抽到小学当代课老师。当时是9队的下队知青刘老师教我们语文,班设在礼堂后半段。当听到毛主席逝世了,老师眼睛红红的,心情沉重,上课格外认真。此时却还有学生不认真听,他过来就是一镰兜,“毛主席逝世了,你们还这样?〞
六队下队知青是刘家小利,十队知青是健康光辉、刘家光明,九队是刘X生。他们都是煤矿子弟,就近到龙塘大队下队。有个知青有次在生产队挑大粪,从湾里挑到了兴旺冲里,有一里多路远,此时想解手了,就是找不到厕所。一个山冲里,没有湾,从哪去找厕所呢?如果是老百姓,钻到树丛里就解决了,然而他决不会这样做,憋不住了尿了一裤子。队长发现了,让他担一空粪桶回去换裤子。知识青年脑子就是轴,没有厕所,就不知怎么办。
知青老师比学校老师强,讲的东西生动易懂。后来知青都回去了,回到其父母的原单位,等待分工。之后也就没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了。
虽说知青代课,没有工资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时间虽短暂,但为学校帮了一把力。大队干部为了教育用了心、费了心。
学区举行数学比赛,我代表龙塘小学参加了。对一道求阴影部分面积,很有灵感与思路但未做出来,很后悔,还差一点功夫。
班上南同学,写文章信手拈来,描写景物有得特色,“豆大的雨点直下〞,成为我学习偶像,性格温和文雅,令人喜爱。同学很多,有大小和平、一棵少松、中华礼仪、超美姐妹、伍出小龙、秋高天蓝、金桂芳香、金色年华、黄金连连、平凡古仔、吴家世伯、永丰南楠、永远华彩、认真扎根、发达中南、直升少团、株塘明老、梁满巾英、学术总结。这些同学名字有谁知晓。
六年级时抓得紧,中午不许回家,可带米放学校里蒸,自己带菜。那时是支援的父亲在蒸饭,一般只蒸老师的饭,这次校长开口,特别关心我们六年级学生,中午不回去帮学生的饭也蒸了,以便有更多时间在校学习。
看到永南蒸的饭特别白,一问他原因,多洗了几次水,我们的没有。还有次课未下学生就去吃饭了,遭到校长批评,“让你们在校吃饭是为了抓紧时间,要学会懂事,而不是让你们把饭吃好。〞
小学毕业考试放在香兰小学,语数两门,上午下午各一堂。上午考完试,同学一大队伍,沿着香兰垌中小溪而下,到司兰桥饮食店,买包子粉吃。老师带着我们完成了最后的任务,我考入了龙塘中学。
毕业后,更繁忙的学习在后头,也无遐再到母校去看看。而学校老师又继续着下一届学生教育,送他们毕业。
龙塘小学的学生除了龙塘村的,还有南阳金荣大队、高寨大队及东口的,在周边很有名气,也为地方培养出大量的学生,省内外干部老板均有,人杰地灵。
直到目前,还是如此,从该校启蒙出去的学生,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升入本科院校。
故乡的小学,校园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也人才辈出,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培养着一届又一届学生,有种不知疲倦的感觉,肩负着神圣的使命,砥砺前行。而我只是其中的一位,微不足道。然而,我对故乡的小学满是崇敬、感恩与佩服,他日定然前去走走,做客龙塘小学。
(梁小平 2022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