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6大育种方式:高中生物-变异育种及进化
高中生物6大育种方式:高中生物-变异育种及进化4.杂交育种选育的时间是F2,原因是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选育后是否连续自交取决于所选优良性状是显性还是隐性。(4)要求提高品种产量,提高营养物质含量,可运用多倍体育种。(1)将两亲本的两个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生物体上,可利用杂交育种。(2)要求快速育种,则运用单倍体育种。(3)要求大幅度改良某一品种,使之出现前所未有的性状,可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
(二)育种方法的选择
1.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前者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后者不能产生新基因,只是实现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
2.在所有育种方法中,最简捷、常规的育种方法——杂交育种。
3.根据不同育种需求选择不同的育种方法
(1)将两亲本的两个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生物体上,可利用杂交育种。
(2)要求快速育种,则运用单倍体育种。
(3)要求大幅度改良某一品种,使之出现前所未有的性状,可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
(4)要求提高品种产量,提高营养物质含量,可运用多倍体育种。
4.杂交育种选育的时间是F2,原因是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选育后是否连续自交取决于所选优良性状是显性还是隐性。
5.杂交育种是通过杂交培育具有优良性状且能稳定遗传(纯合子)的新品种,而杂种优势则是通过杂交获得种子,一般不是纯合子,在杂种后代上表现出多个优良性状,但只能用杂种一代,因为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6.诱变育种尽管能提高突变率,但处理材料时仍然是未突变的远远多于突变的个体;突变的不定向性和一般有害的特性决定了在突变的个体中有害仍多于有利,只是与自然突变相比较,二者都增多。
7.动、植物杂交育种的区别
(1)方法:植物杂交育种中纯合子的获得一般通过逐代自交的方法获得;而动物杂交育种中纯合子的获得一般不通过逐代自交,而通过测交的方法获得。
(2)实例:现有基因型为BBEE和bbee的两种植物或动物,欲培育基因型为BBee的植物或动物品种,育种过程用遗传图解表示如下:
考点五、人类遗传病
1.用典型图判断人类遗传病(如题目中有典型图则直接判断)
2.遗传系谱图的判定方法
(1)先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
①若系谱图中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女性都正常,则为伴Y遗传病;
②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
(2)确定是否为母系遗传
①若系谱图中,女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正常女性的子女全正常,即子女的表现型与母亲相同,则为母系遗传。
②若系谱图中,出现母亲患病,孩子有正常的情况,或者,孩子患病母亲正常,则不是母系遗传。
(3)确定是显性遗传病还是隐性遗传病
①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
②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出现无病的,一定是显性遗传病。
(4)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①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中
a.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
b.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最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中
a.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
b.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3.遗传系谱图判定口诀
父子相传为伴Y,子女同母为母系;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都病为伴性,父子有正非伴性(伴X);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都病为伴性,母女有正非伴性(伴X)。
4.人群中的遗传病
注意:
①在做相关题目时要注意调查的内容是发病率还是遗传方式,然后再做具体的分析。
②在分析遗传方式时,要先确定是否为单基因遗传病,然后再分析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及所在位置。
考点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相比之下,在自然选择中,适应环境的个体存活率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存活率低,导致适应环境的基因频率升高、不适应环境的基因频率下降,从而使得群体向着更加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
⑴淘汰显性基因的选择效应:在不利基因为显性时,淘汰显性性状改变基因频率的速度很快,如水稻育种中,人们总是选择半矮秆品种,淘汰高秆个体,而高秆基因对半矮秆基因是显性。
⑵淘汰隐性基因的选择效应:在二倍体中,若有一对等位基因A、a,则有AA、Aa和aa等3种基因型。若该性状为完全显性,则AA和Aa的表现型相同,均不会因选择而淘汰,选择只对aa起作用,因而,隐性基因a的频率只会降低,很难完全淘汰。
2.频率计算的几种方法
(1)根据种群中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
用A、a表示显隐性基因,PA、Pa为A、a基因的基因频率,PAA、PAa、Paa为AA、Aa、aa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下同)
PA=(AA的个体数×2+Aa的个体数)/种群中个体总数×2
Pa=1-PA
(2)根据种群中各种基因型的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PA=PAA+PAa×1/2
Pa=PAa×1/2+Paa
(3)隐性突破法求基因频率
由种群中的隐性个体所占频率(即隐性基因型的频率),利用遗传平衡定律,将隐性基因型频率开方,即可得到隐性基因的频率,进而求得显性基因的频率。
3.平衡定律的公式及应用
⑴遗传平衡定律的公式的推理及其内涵
在一个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种群中,若某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它们的概率分别是p和q,则p q=1。在有性生殖时,种群个体能够产生的雌雄配子分别有A和a两种,概率分别为p和q,子代个体的基因型及其概率可由如下公式得到:
(pA qa)(pA qa)= p2AA 2pqAa q2aa=1
其中:①pA、qa分别表示亲代雌(雄)配子的种类及概率;②(pA qa)(pA qa)表示亲代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③p2、2pq和q2分别表示子代群体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概率。
⑵应用:一是根据遗传病的发病概率,推断群体基因频率及预期后代患病的概率;二是根据某些个体的表现型(如隐性)比例,推断其他个体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概率。
易错指导:
一是忽视“种群足够大、无基因突变、无迁入迁出、无自然选择(基因型不同个体的生活力应相同)、随机交配”等遗传平衡的条件,错误使用遗传平衡定律;二是在种群内各种基因型的频率未达到遗传平衡时,就运用达到遗传平衡后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不改变”的结论作出错误的判断。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关系
易错指导:未理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缺乏比较,不清楚二者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而出错。
基因突变思维误区警示
1.误区分析
误区1.对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与氨基酸、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