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喜欢大叫脾气暴躁(大喊大叫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喜欢大叫脾气暴躁(大喊大叫的孩子)真是拿他没办法。”好言相劝,他听不进去。以暴制暴,他反而越闹越凶。“孩子的脾气真是越来越暴躁了。上一秒他还晴空万里,下一秒他就狂风骤雨;一点不顺心,他就撒泼打滚,大喊大叫;
孩子每一次情绪的表达,都是在寻求父母的帮助。
正视孩子的情绪,才能真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作者 | 夏天
朋友最近经常跟我抱怨说:
“孩子的脾气真是越来越暴躁了。
上一秒他还晴空万里,下一秒他就狂风骤雨;
一点不顺心,他就撒泼打滚,大喊大叫;
好言相劝,他听不进去。以暴制暴,他反而越闹越凶。
真是拿他没办法。”
其实,孩子是不会无缘无故地闹脾气的。
孩子每一次发脾气,都是对自己内心情绪的表达。
记得美国作家帕蒂·惠芙勒曾在《倾听孩子》一书中写道:
“孩子喜欢在家里,在至亲面前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他能被倾听和理解。
孩子被理解得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表现得越好。”
所以,孩子发脾气时,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讲道理”和“阻止”,而是了解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我感觉很挫败”
一位心理医生曾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个5岁的小男孩,经常在家里大发脾气,而且情况越来越糟糕。
爸爸妈妈束手无措,只好求助医生。
医生问他们:“你们觉得孩子发脾气,是想要表达什么?”
爸爸妈妈斩钉截铁地说:“我觉得孩子就是在故意找麻烦。”
可是,当医生跟小男孩聊过后发现:小男孩根本不是故意找麻烦,而是他内心感到挫败的表现。
小男孩的家里有一个处处都很优秀的哥哥。
小男孩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哥哥,内心不断累积的挫败感和沮丧感,常常让小男孩陷入到一种烦躁、不安的情绪中。
孩子大脑的前额叶发育不成熟,控制和调节情绪能力不足,所以很容易失控。
积木堆不好,比赛输掉了,作业不会写,大人眼里无关紧要的小事,都足以让一个孩子崩溃。
记得教育专家王金战曾说过:
“让一个‘差生’不断地感受成功的喜悦,不断地收到表扬和鼓励,就能变成一个优秀生。”
同样的道理,让一个孩子摆脱挫败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毫不吝啬地表扬和鼓励孩子,让孩子的内心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力量。
“我想说却说不清楚”
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
一个三、四岁左右的小男孩莫名其妙地开始发脾气。
他在妈妈面前跺脚哭闹,朝妈妈吐口水,打妈妈、骂妈妈、用椅子砸妈妈、大喊大叫……
妈妈气得朝他怒吼:
“真搞不懂你!你到底为什么生气?
你要砸死我吗?你表达清楚一点好吗?”
直到看到小男孩尿湿了裤子,妈妈才恍然大悟:“原来你是想要尿尿呀。”
听到这句终于说到心坎儿里的话,小男孩的脸瞬间阴转晴,笑了起来。
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教授Marc Brackett曾在自己的著作《情绪解锁》中写道:
“很多孩子发脾气都是因为无法精准描述自己的感受。”
年龄小的孩子,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够完善,还不能精准地表达自己。
如果父母看不懂他们的需求,理解不了他们的行为,他们就会因为强烈的委屈感而大发脾气。
所以,当孩子因为语言能力受限,不能清楚表达自己而大发脾气时,不妨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多对孩子进行一些引导式提问:
你怎么了?
是什么事让你不舒服了?
你现在需要什么?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你是不是想要……
慢慢引导孩子表达清楚自己的需求,孩子的情绪自然也就消失了。
“我其实需要帮助”
有一天晚上,我要求儿子额外做一张数学卷子。
做到一半的时候,儿子突然愤怒地把卷子揉成一团,狠狠地扔到垃圾桶里。
我以为儿子是在表达对我抗议和不满,就冲着儿子一顿数落:
“我让你多写一张卷子,是害你的吗?
成绩不好,还不知道努力,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儿子把头扭向一边,丝毫不理会我的歇斯底里。
我怒上加怒,一把拉过他的身子,扬起手就想要给他一巴掌。
儿子见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妈妈,我不是不想写,我是不会写。”
说完,儿子从垃圾桶里捡起自己的卷子,摊开给我看,说道:
“后面这几道大题,我怎么算都算不出来。”
看着儿子写了擦,擦了又写的卷子,我内疚不已:
原来,孩子发脾气,不是向我示威,而是在向我求助。
儿童心理学上说:
“当孩子想要做的和可以做到的事情之间出现差距的时候,大脑就会产生压力激素,比如皮质醇,它会让孩子的大脑产生愤怒的情绪。”
所以,当孩子因为做不好一件事情而大发脾气时,千万不要急着指责孩子。
试试用“共情”方式跟孩子温和地沟通:
你是不是因为没做好,有点生自己的气?
我知道你特别想做好这件事,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找到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帮助孩子解决眼前的难题,才是消除孩子负面情绪的密码。
“我希望爸爸妈妈重视我、关注我”
你有没有发现:
当孩子闹脾气时,如果我们不以为然地回应他:“你又怎么了”、“别闹了”、“够了”……
孩子不仅不会停止发脾气,反而更容易失控。
就像绘本《生气的亚瑟》所描述的那样。
亚瑟想看电视,妈妈说“NO”。
亚瑟威胁妈妈说:“我要生气了。”
妈妈却忙着收拾厨房,丝毫不顾及亚瑟的情绪,随口说道:“那就生气吧。”
结果,亚瑟心里的怒火一发不可收拾。
他变成闪电,把房间内的一切都打得七零八落;
变成狂风,掀翻屋顶,吹走广告牌、路灯和小汽车,把整条街都变得满目疮痍;
变成台风,把整座城市都卷入大海;
甚至震碎了地球,造成宇宙大爆炸,让一切都毁灭殆尽。
亚瑟想要通过生气引起妈妈的重视。
可妈妈根本没有看到他愤怒背后的痛苦,只是在一旁一遍又一遍地说着:“够了、够了……”
最后,亚瑟只能坐在一片废墟里独自伤心:“家里没有人关心他到底为什么生气?”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被忽视的愤怒”。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重视。
很多时候,他们发脾气,不是无理取闹,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对,而是想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关注和重视。
此时,我们不妨放下手里的工作,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用幽默的笑话逗一逗孩子,陪孩子玩一场枕头大战,鼓励孩子和我们分享自己的心情……
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关注,孩子才能真正地安静下来。
“我想拥有选择和自主的权利”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到:5岁的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
也就是说,5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和需求。
如果一味压制他们的需求,剥夺他们自主的权利,很有可能会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
一位妈妈曾在网上分享说:
孩子5岁的时候,我催促他:“快点把衣服穿好,不然会迟到。”
他会生气地把衣服扔到一边,倔强地说:“不,我就不。”
孩子7岁的时候,放学回家非要看电视。
我劝说无用,就直接把电视关了。
孩子立刻原地爆炸:“你凭什么关我电视,现在是休息时间,我看会儿电视怎么了?”
我和孩子经常因为这些小事,爆发战争。
后来,我听从朋友的建议,改变了策略,不再纠结于权力之争,而是尝试着给孩子一点权力。
比如:饭桌上,孩子不想吃蔬菜。我不再强迫孩子。
而是跟孩子商量:“你可以自己决定吃多少。”
周末,孩子一直在看课外书,我没有强硬地要求他立刻去写作业。
而是让他做选择:“你是想把这一章节看完去写作业,还是写完作业再接着看。”
结果正如朋友所说的那样:孩子发脾气是想要更多的权利。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会比我们想象的更懂事,更自律,更容易相处。
从那之后,我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变得顺畅,孩子很少再对我发脾气,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好了。
有句话说:人生在世,最大的悲伤莫过于身不由己。
对于孩子来说,亦是如此。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性,给他们自主和选择的权利,他们才能顺从自己的内心,获得幸福感和价值感。
“请给我一点面子”
有一次书画课结束,一个小女孩不小心把颜料弄到了衣服上。
女孩的妈妈看见后,拎起女孩的衣服,当着很多孩子和家长的面在走廊里高声质问道:
“我给你说多少次了,你怎么还是记不住,画画的时候,能不能把手抬高点?”
一位家长劝说女孩妈妈:“回家再说,给孩子留点面子。”
女孩妈妈不以为然道:“小孩子要什么面子?及时教育才有效果。”
话音刚落,小女孩把手里的东西一股脑地扔在了妈妈身上,哭着跑开了。
作家桐华曾说过:
“孩子在很多时候,比大人还爱面子,因为世界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
当众让孩子出丑,触犯孩子的自尊心,相当于触犯了孩子的底线,很容易会让孩子产生烦恼、怨恨、愤怒等情绪体验,抵触父母的教育。
老话说:关门教子,当众不责。
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都不要忘记给孩子留面子。
先冷却自己的情绪,把孩子带离当下的环境。
回家后耐心地跟孩子沟通,让孩子感觉到你并没有站在他的对立面。
保护好孩子那颗脆弱而敏感的自尊心,孩子才会欣然接受父母的教育。
作家雷布斯说:
“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解决问题,我们应该高兴才是。
只是有多少孩子,一次又一次向父母发出了求救的信号,换来的却是刺骨的暴力。”
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座情绪冰川。
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孩子的无理取闹、乱发脾气,都只是冰山一角。
孩子真正的情绪,比如担心、紧张、恐惧、无助、渴望……都隐藏在冰山之下。
忽略孩子内心的声音,盲目地阻止孩子发脾气,孩子的情绪就会被埋在冰山之下,积压成疾。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心理研究也证明:童年里过度的消沉,没有光彩的人成年后患抑郁症的概率更大。
所以,孩子发脾气,其实是情感的表达。
直面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陪孩子一起捕捉、接纳并解决它,才是智慧父母的选择。
教育是爱与被爱的修行。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我们的爱与接纳里阳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