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红娘相亲真实经历(我毕业后做了相亲红娘)
我的红娘相亲真实经历(我毕业后做了相亲红娘)小惠:在大学时候,其实我做过与此相关的事情......黄西蒙:似乎很少有人会选择在相亲行业里找自己第一份工作。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小惠:一直都是做红娘。在做的过程中,有人会说,做这个是不是很轻松呀,或者很欢乐什么的,但其实也会感觉有负担的一面,也有感觉沮丧的时候......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情绪周期过后,也会逐渐走出沮丧的时期。黄西蒙:很多人对红娘的理解还很传统。有观点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红娘工作跟以前不同,不再跟媒妁之言、父母要求挂钩,而是自由恋爱的一种变形。你认为这是未来的趋势吗?小惠:我觉得是。现在看似年轻人社交圈广了,但随着毕业后参加工作,工作圈子相对稳定,其实交往圈子变窄了。在咨询里很多人讲到,不是很想发展身边的同事、发展身边的人,是因为这一不小心(失败)容易导致连朋友都没得做了。大家都想急切地认识新的人,但苦于没有途径。所以现在很多人越来越能接受相亲这种方式......就拿我自己来说
(采访人:黄西蒙 被访者:小惠)
黄西蒙:很高兴咱们能一起聊聊北漂生活。你来北京多久啦?为什么选择来北京?
小惠:三四年了。我觉得北京是个包容性特别大的城市,各式各样的人都会见到。北京的机会会很多,也能见到很多新鲜的事情。我来自一个东北的县城,家乡的观念认为女生要去考事业单位,或者去考公务员,去做这样一些稳定的工作。但我觉得人生只有一次,想活成自己的样子......
黄西蒙:来北京后一直都做过什么工作?
小惠:一直都是做红娘。在做的过程中,有人会说,做这个是不是很轻松呀,或者很欢乐什么的,但其实也会感觉有负担的一面,也有感觉沮丧的时候......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情绪周期过后,也会逐渐走出沮丧的时期。
黄西蒙:很多人对红娘的理解还很传统。有观点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红娘工作跟以前不同,不再跟媒妁之言、父母要求挂钩,而是自由恋爱的一种变形。你认为这是未来的趋势吗?
小惠:我觉得是。现在看似年轻人社交圈广了,但随着毕业后参加工作,工作圈子相对稳定,其实交往圈子变窄了。在咨询里很多人讲到,不是很想发展身边的同事、发展身边的人,是因为这一不小心(失败)容易导致连朋友都没得做了。大家都想急切地认识新的人,但苦于没有途径。所以现在很多人越来越能接受相亲这种方式......就拿我自己来说。在大学时候,我会觉得相亲这种方式是无法接受的,但知道我工作后接触了相亲这个行业,观念才有了转变。
黄西蒙:似乎很少有人会选择在相亲行业里找自己第一份工作。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小惠:在大学时候,其实我做过与此相关的事情......
黄西蒙:当时学的什么专业?
小惠:广播电视新闻。有次也是很巧的机会,我的大学室友看到有校友会招聘的广告,便告诉我了,说我很适合这样的工作。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做一份能跟别人聊天,还能赚钱的,现在的工作似乎就是这样的......
黄西蒙:家人会理解和支持这样的职业选择吗?
小惠:会呀。家里人虽然希望我在家乡找个稳定的工作的,但他们也希望我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不会干涉我。
黄西蒙:这样的工作会不会给外界一种不稳定或者不可持续的感觉?
小惠:其实这是一个切切实实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你需要去跟对方聊天,需要去调整和对方的情绪,包括去根据现实情况做一些分析,而有时候别人可能不会听你的建议......这些事情遇到的都挺多的。有时候自己也会有迷茫,偶尔时候也会羡慕体制内的稳定工作,但我还是明白,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自己对事业负责和认真的态度,能做到这样,不论做什么都会成功。可能和大部分的人想法不一样,在现在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里,大家还是倾向于那些看起来更体面的工作,但有些事情也需要有人去做,因为有很多实际需求。
黄西蒙:那你会一直留在北京,还是打算赚足资本再回家乡发展?
小惠:还是希望留在北京吧。但这个也要取决于现实情况。
黄西蒙:你觉得留在北京最大的挑战或者障碍是什么?
小惠:我不知道哎。我觉得留在北京......可能是女孩子找对象的问题?这算是一个吧。但我是那种看起来没什么规划,但实际上有自己想法的人。虽然我是做(相亲)这个行业的,但我觉得这应该是个顺其自然的事情,女生也应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追求梦想,但有时候想到有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稳定。但考虑到父母在家乡......照顾不到,还是会觉得比较遗憾。
黄西蒙:你做这个工作会接触到很多异性尤其是优秀的异性,有没有遇到过(他们)追求过你的情况?
小惠:(笑)应该还是会有的。
黄西蒙:这是一种个人魅力的展示,还是其他人都存在的共同情况?
小惠:没有吧.....在同一个平台上社交会(容易产生感情)...... 其实被人喜欢是个让人很开心的事情。
黄西蒙:不过有些女生年龄很大了也没找到男友,在北京留不下,最后还是回家乡。你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会不会有女生希望要找一个北京本地人,或者必须找一个在北京有房子的对象?
小惠:嗯嗯。的确有女生希望找一个北京本地人,或者在北京有房的男生,因为可能女生更追求稳定感,希望(对方)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者对现有条件有感觉。
黄西蒙:问一个犀利点的问题,你有没遇到过(相亲的会员),北漂的外地女青年,明确要求只找北京本地人的?
小惠:嗯,会有人要求“北京优先”的。但只要北京本地人的,还是比较少的,因为这样选择会很局限,其实她们是希望找一个经济条件好的,但这里面有个替换条件,如果男生在京有房,或者男生工作很不错(也可以),这些现象都有的......其实优秀的女生还是很多的,她们都有独立的工作和生活,可以养活自己,可以支持自己在北京生活和发展......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只是传统观念认为女生会往上找。你说这个现象正常吗?其实自古以来,这些想法倒也没有错,但我觉得两个人可以一起努力奋斗,这是更重要的。两个人能一起成长发展,是最要的。两个人买不起房子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两个人相爱。还是要看你追求的是什么,计较的多一些,痛苦也会多一些。
黄西蒙:那么持“北京优先”想法的女生都能实现这个想法吗?
小惠:肯定不能说所有人都能实现。相反,我觉得大家在接触相亲之前,会定一个大概的标准,或者较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接触中,大部分人会清晰自己想要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的确会遇到一些人,他们的择偶要求是偏高的,不管是女生还是男生......
黄西蒙:这样的多吗?
小惠:有一些。之前遇到过一个1989年(出生)的女生,她当时过来咨询,她表示希望男生在北京本地有房,对身高也有要求。但她本身的情况一般。但在北京,有房的男生一般会考虑一个门当户对的女生,或者经济实力相当的女生——男生也很现实,或者希望找到一个颜值高的女生。
黄西蒙:遇到这种双方差异过大的情况,你会劝对方降低要求吗?
小惠:也会。我会跟对方说,可以放低对某些方面、比如身高方面的要求,但还是要尊重对方的要求。如果按照之前的要求去找,效果不太好,我们就会商量着去调整自己的想法。
黄西蒙:可是现在的女孩子自尊心都很强的,这样劝说会不会让对方不愉快?
小惠:其实这跟自尊心无关。我们也是本着对对方好的想法,希望对方找到幸福,顺利地走入婚姻。而且,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会慢慢调整自己的想法......之前遇到过一个北京女孩,其实她家境还不错的,也是海归留学的硕士,自己在北京也有房,她当时对男生的要求是只找清北的男生,是名校控,而且身高要175以上,也有其他一些条条框框的要求。我们按照她的要求给他介绍了一些男生,是符合她要求的,但见过之后,也就不了了之。后来跟她聊天,发现她其实喜欢那种比较有能力、有想法的优秀的男生,能有让他产生崇拜点的男生。后来跟她介绍了一个北京高校的——不是清北的,但学校也是不错的——男生,身高只有170,家境并不如女生,但两人聊了以后,女生觉得男生很好,觉得男生知识面和见识都很好。
黄西蒙:男生知识面广、博学多才在相亲里是有优势的吗?
小惠:这是肯定的。但这不是单方面的,这个人其他方面的素质也很重要。这是个综合的判断。
黄西蒙:据你了解,相亲里女生看重男生的因素,经济条件是很重要的吗?
小惠:我觉得是。女生普遍都不想找一个比自己经济条件差的男生。
黄西蒙:传统观念里的“男才女貌”在今天还通行吗?
小惠:古话说的是有道理的。女生的确会看重男生的经济条件和事业发展情况。男生最先看到女生可能是眼缘吧,只是每个人对审美、眼缘的要求程度不同,但我觉得男生都会去看。
黄西蒙:有个观点认为相亲时“没感觉”是对对方长相不满意的托词,“没意思”是嫌对方收入不高的托词。你怎么看?
小惠:不是这样的。没感觉可能是因为两人的三观不合时,未必是长相因素。
黄西蒙:有些女权主义者认为男生对女生颜值要求高是对女性的物化、是不尊重女性的表现,现在也有不少女生对男生长相有很多挑剔。你觉得这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情况?
小惠:更普遍的是男生要求女生的长相吧。我遇到过有相亲的男生明确表示这个女生眼缘不满意,但在我看来这个女生条件不亚于男生。我会觉得在某一点上男女存在不公平。女生需要面对年龄和对方对眼缘的要求的压力,虽然有时候不想承认这点,但也是很无奈。
黄西蒙:女生对男生颜值的要求呢?
小惠:我感觉男生打扮得体、外表干净就行。很多时候女性不会过分要求男性长相。
黄西蒙:然而,我感觉在北京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大龄单身女性数量还是多于男生的。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小惠:是这样的。在我们的平台上,每月更新的新人都是女性偏多的,而且女生的优秀情况不亚于男生。
黄西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小惠:可能跟在北京压力太大有关。比如面对高房价,男生的压力更大。在谈到房子的问题上,很多想当然地认为男生要承担的更多。另外,我感觉学习好的女孩子也更多一些,北京是个适合职业发展的城市,很多女孩子会选择留在这里。
黄西蒙:看来在大城市里相亲是个解决单身问题的渠道。最近有外国媒体批评年轻人相亲是“不独立”的表现,你怎么看?
小惠:不是不独立。我个人觉得相亲可以有效的扩大大家认识异性的渠道。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相亲平台都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机会。
黄西蒙:从你接触的来相亲的年轻人,男生在北京有房子,是不是女生选择另一半的必备条件?
小惠:不能说是必备的,但肯定是优先选择。
黄西蒙:也就是说女生在看待同等情况的男生时会有优先选择有房的?
小惠:我觉得会啊。就像男生在同等条件下也会看女生有没有房。人性就是这样的,不分男女,人会选择更好的(东西)。
黄西蒙:这么看重条件,会不会是背离了爱情的本质?
小惠:既然相亲是在大家没有感情基础上的交往,交往初期提出一些要求,为了有效地避开一些问题,也未尝不可。但在现实中,即使有人提出一些条件,但也未必按照这个来找。我不认为相亲就意味着背离爱情。之前有个来相亲的妹子,特别希望尽快遇到合适的人,一起走入婚姻。当时我跟她聊了很久,发现她希望男生是个有担当、有想法和靠谱的男生,也没有其他条条框框的男生。我当时给她介绍了一个北大的男生,后来他们见面聊天,男生表示这妹子太好了,表示有一见钟情的感觉。这个男生之前在这边很久了,是个优秀的男生,之前也跟他介绍了几个女生,其实女生都不错,但总觉得少了一些感觉。我一直相信他会遇到那个最合适的人,只是需要时间。当他们俩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男生虽然很忙,但还是会抽出时间来陪她......而且这个男生是没有房子的,但没有影响他找到真爱。
黄西蒙:看来舆论喜欢鼓吹的男生必须有房子的看法,在现实里也不尽然如此。
小惠:嗯,其实很多人会拿自己过去的观念对现状一概而论。
黄西蒙:我感觉这个男生还是很幸运的。好像很多物质条件不好的大龄男生在相亲里没有优势。
小惠:其实也不是这样的。
黄西蒙:在北京这么庞大的城市里,也有不少很普通男生表示找对象很困难的。他们怎么办?
小惠:其实要清晰自己的定位。如果一个人希望找到远超自己情况的另一半,那么不论他处在什么层次,都可能是难找的。
黄西蒙:你觉得北漂的单身男青年和女青年分别面临着什么压力?
小惠:女生主要是年龄吧。随着年龄的增长,女生找对象可选择的范围会越来越小。还是要看女生想要的是什么,有些女生忙于事业......
黄西蒙:单身男生呢?
小惠:大部分人会觉得在北京的工作和买房都是很大的问题。这些压力都是存在的。不少人在工作里会感觉焦虑,会觉得不开心。
黄西蒙:我发现在很多相亲平台里,都有“大龄组”。你觉得在北京多大年龄的单身算“大龄”?
小惠:标准不同。有的会有一个划分标准:女生会以30岁为一条线吧......
黄西蒙:男生呢?
小惠:没有限制。
黄西蒙:我之前认识一个女生,马上30岁了,她跟我说在30岁之前一定要找到男友,要是找不到最合适的,就只能将就找个了。但我也见过一些女生在30岁以上似乎也毫无焦虑。这种情况你怎么看?
小惠:嗯嗯,我前几天跟一个30多的单身女生聊,她在找对象这事情上有焦虑和紧迫感。她就只能继续找,但心态会有变化。
黄西蒙:自己的心理会受外界影响。外部舆论对大龄单身的偏见是客观存在的。
小惠:传统观念会有这个问题。但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大龄单身的问题各不相同。像在北京,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很大,很多人错过了年轻时恋爱的时机。而且,也有很多优秀的女生自身条件很好,收入高,不需要通过婚姻改变命运。当然,每个人都有一个被陪伴的需要,我的建议是,不论男女在找对象时,都不要高估自己,不要低估别人。还是切切实实地却接触别人,有些人会在脑海里自定义另一半理想的样子,但现实里很难满足(理想状况)。
黄西蒙:你觉得现实中婚姻和爱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据你观察,尤其是年轻人怎么看这些?
小惠:婚姻需要经济基础。但每个人对物质的要求是不同的。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结婚还是需要建立在彼此互相欣赏的前提之上......
2017年3月
访谈手记:
这些年,相亲的话题越来越热,大城市的单身男女的相亲问题,引起的争议也越来越大。如果说爱情还算是纯粹的个人情感问题,婚姻和相亲则也是社会问题。只是,为什么近年这个话题会这么有影响力?
其实,客观来说,相亲和单身男女的话题,向来是个“长热话题”。但在近年网络文化的推动下,个人的情感诉求透过网路,得以展示在更多人面前,而各种污名化相亲的事情也并不少见——比如对大龄单身女性的污名化,对各种“奇葩相亲对象”的吐槽,对各种自己“看不上”的相亲者的偏见,等等。更重要的是,随着年轻人在大城市生存压力日益增大,不少人赋予了相亲(或者说结婚)一种阶层关联的想象:比如,有人渴望通过钓一个金龟婿,来完成自身阶层的跨越,有人则希望“强强联合”,尤其是各种所谓的“新中产群体”,生怕自己因为找了不合适的另一半,而不幸坠入曾经的困难和苦痛里。
这些现象其实都是可以被理解的。我在与小惠访谈的时候,能看到她对相亲里出现的各种现象的宽容。毕竟,作为搭建平台的一方,他们理应保持客观和中立。但小惠也多次提醒我,她也会帮助相亲者找准自己的定位。这里的定位,自然指的是自己的实际情况,换言之,既没必要低估自己的魅力和实力,也不应该把自己看得太高,以至于错过了真正合适的人。
但是,不管怎么说,相比自然生发的爱情,相亲更像是双方条件的匹配行为。“看条件”,成了相亲难以避免的问题。对一些不擅长处理两性关系、或者在异性面前缺乏魅力的人来说,相亲反而是“容易”的,而一些人也会把相亲看成抵御潜在风险的途径,因为双方都是在各自条件公开化的前提下才进行接触的。
然而,这种方式永远无法替代邂逅爱情的曼妙与美好。小惠曾跟我谈过不少相亲的案例,成功者是因为双方各方面情况确实合适,但这并等于就拥有了爱情浪漫的感觉。对不得不面对相亲的单身人士来说,一见钟情时小鹿乱跳的感觉,大概是很难拥有的。这既与相亲这个氛围有关,也跟自己不再是那个青葱朦胧的年纪有关。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小惠所在的相亲平台是主打北京高校学生(以及毕业生)的,其呈现的相亲现象更多集中在高知群体,参与的单身青年也相对年龄偏小。作为观察者,看到这样的受访者和所呈现的问题,需要格外留心自己的观念偏差所导致的误判问题。但是,即使我反复提醒自己不要落入对自己熟悉群体和现象的刻板思维里,但还是难免会有偏颇之处。因为人是很难脱离自身所处的语境来思考的,即使去思考,也很难不带有不准确的看法——这未必是一种负面的偏见或歧视,也有可能是因为过于单纯而无法看清真实世界的残酷。
这种观念的误区同样存在于婚恋里的“成功人士”对单身者的看法。尤其是从青年时代就幸运地拥有美好爱情、直到顺利地步入婚姻的人,很难理解那些在现实中苦闷压抑、或者曾经遇人不淑的人,而后者往往又构成了相亲群体的大多数。正因此,在社会舆论的场域里,相亲的话题总是带着丝丝的苦涩,带着些许的怨气,只是每个人呈现的状况不同,有人为年龄过大而苦恼,有人因难生爱意而麻木,有人因过往创伤而羞怯,有人因现实窘境而焦躁。
而在北京的环境里,相亲背后的问题往往更多了几分现实的拷问。我观察过多个相亲平台,其中对参与者情况的条件指标化问题十分明显。很难说这是对还是不对,因为人们普遍都希望找到与自身情况匹配的人,也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当然,这不绝对是经济条件上的匹配,更是性格、三观和见识上的契合。但在北京,不少相亲行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现实“门槛”:比如对工作收入、北京户口、北京房产等方面的要求。即使相亲一方不明确提出对方要“有车有房”,但拥有这些的相亲者,无疑就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或许人们并不会否认,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能买上房子,多数人还是得依靠家庭背景的支持——这恐怕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是大学期间的爱情,或许有人还不怎么看这些物质条件,但对那些家境不佳的毕业生来说,现实的问题是残酷的,这也造成很多单身群体(主要是男性)在北京的无奈现实。他们自然可以选择离开北京,但这就会导致在北京(其实其他一线城市也是如此)的相亲群体里,单身女性的数量意志大于男性。毕竟,在传统观念里,单身女性并不会被可以要求太多物质上的条件,但他们却面对着被年龄、长相乃至其他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的污名化的无奈。
可是,寻找另一半不像找工作,因为你“优秀”就会得到对方的赏识。在相亲里,最大的难题可能就在于双方态度的含混性,“没感觉”成为大多数人表示不合适的“理由”。在访谈里,小惠也没揭开“感觉”背后的奥妙,毕竟,炽烈而真诚的情感碰撞是无法用理智的语言来描述的,而那些打着“感觉”幌子的复杂态度,也与每个人的观念和心态有关,无法一概而论。理性不该成为相亲里全部的态度,但恐怕没人会否认相亲本身就时理性的,甚至带有功利的层面。这也是“优秀”无法按照单方面的期待可以顺利转换成“感觉”的原因,尽管有不少单身人士,会被人贴上“太优秀”“眼光高”之类的标签,但其中真正的苦痛,唯有自己最清楚。
的确,有一类热衷相亲的人,实在是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这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层次高于身边的人,但更多时候可能是因为自视过高,无法清晰定位自己。小惠在访谈里多次谈到清晰定位的问题,这可能是“合适”这样委婉的措辞背后残酷的一面。在相亲机构里,红娘帮助相亲者明确定位,本身就是在服从“相亲条件论”的逻辑。就像很多相亲活动,都会限定各种各样的“门槛”,不论是物质条件还是家庭背景,或是学历背景、颜值身高,等等,都会被“明码标价”。这种个体被物化、被标签化的行为,是不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然而,真正到了相亲接触异性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又不愿意与那些所谓的“不合适”的交往,因为对方的基本条件并没有达到自己的底线。这种“双重标准”的情况非常常见,以至于我们都对此丧失了基本的反思意识。
当然,这种“双重标准”也是不绝对的,它更多时候体现为一种“有限度的条件限制”。就像一些人可以对餐厅服务员保持足够的尊重与礼貌,却在婚姻选择中非常现实,甚至对“凤凰男”“孔雀女”“老光棍”“大龄剩女”等群体的污名化,在其自以为是的逻辑里,并没有显得很奇怪。另一方面,有人会认为设置有限度的“门槛”也是为了“自我保护”,因为他们可能接触了太多的因为“不合适”而造成的婚恋悲剧,以至于惊悸于每一个可能与之相关的细节。但这样做的结果,即使“保护”了自己,但也可能错过很多美妙的缘分。
婚恋的确与现实因素有关,但不应该将它过度功利化。不久前某平台发起的“985名校相亲鄙视链”话题一度引起了舆论热议,这种表达固然跟营销套路有关,但也的确戳中了现实里的痛点。名校毕业生在相亲市场里的优势是巨大的,资本和知识话语的结合,被一些人看成“优秀”的重要标志。现在舆论对此也的确敏感,在大城市里奋斗的各种“新中产”“准中产”和“伪中产”们,普遍都存在浓浓的阶层焦虑感,这种焦虑也会扩展到教育、婚姻等方面。
对一些人而言,名校毕业意味着晋级社会未来精英阶层的巨大可能,这满足了一部分人对“美好生活”和阶层跨越的想象,这种“名校毕业生相亲”之类的调调自然也就有了市场。可惜的是,多数人对此并没有批判意识,而是认同并服从了这种由焦虑产生的新的“秩序感”。然而,过于看重这些外在条件的相亲者,更大的可能是失去一次又一次邂逅美妙缘分的机会。
小惠提供给我的视角是经验式的,但能看到她对相亲与婚恋的理想主义式的理解。这其实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对此没有巨大的热情和信心,恐怕也无法做好这份事业。只是具体到个人的选择上,则难免会受上述此类的现实因素的羁绊,这也是造成各种“奇葩相亲”案例的原因。在访谈里,我偶尔发出了提问话术的“圈套”,试图发掘更多的“潜台词”,但小惠的回答微妙处甚多,她做到了不偏不倚,尽力不贴标签、尊重他者的个性。但是,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都对相亲的两个极端——过于理想化和过于功利化保持了警惕,这是不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折中态度呢?这是否会带来其他问题呢?对此,我并没有明确答案。
(本文系原创内容,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和评论)
《北漂青年访谈录》是黄西蒙一个新的创作系列,内容不定期更新。如果有兴趣成为被访者,可以留言说明,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被访问的主人公!想成为被访者,要求是:是北漂的年轻人,拥有并愿意分享自己独特的北漂故事。如果合适,我会去采访你。这是一个有挑战却很有意义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叙述青春的故事,一起记录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