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版知识汇总(海韵教育新世纪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北师版知识汇总(海韵教育新世纪小学数学) 四年级下册︱在小数乘法单元安排“街心广场”一课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本册教材第8页“猴子的烦恼”中的这个竖式,0通常是写在被除数末尾的0的下面,这是因为这个竖式是由于前面的竖式简化而来的。教材在处理有关0的计算时,不希望把0作为特殊的数字,形成某种规则让学生记住。而是和其他数字一样参与运算,不够商1就商0。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学生将竖式末尾的0写在4的下面,我们认为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学生了解计算的道理,而竖式的书写是一种人为规定,只是书写的习惯。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教材突出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在三幅图中,既有画出来的两边一样长的情形,也有画出来的两边不一样长的情形。教师还可以举一些画出来的两边不一样长的情形,以免学生认为角的两边都必须画得一样长。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画一画”的活动,借助“自由”画角(注意这里不是正式学习画角的技能)的活动进一步体会角
一年级下册︱ 如何进行“整理与复习”的教学?
本套教材“整理与复习”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我学到了什么”,这一栏目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第二部分是“我的成长足迹”,鼓励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进步,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方式。教师平时也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成长记录袋,把自己认为优秀的作业或作品、数学日记等收录在成长记录袋中,在“整理与复习”课上进行交流。第三部分是“我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后提出问题,包括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引发的新的要思考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巩固应用”,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上述四部分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前三个部分的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具体教学建议,请参见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P114~117内容。
二年级下册︱教材如何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角”?
“角”是一个抽象的图形,小学阶段学习“角”主要是为了学习构成平面图形的一个基本要素。由于角的抽象性,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困难和误区,比如,把生活中的桌角等和抽象的“角”混淆;把“角”看成一个区域,认为画出的角“包含”的区域的面积大,“角”就大。鉴于此,建立数学中“角”的正确表象是本内容学习的重要目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教材突出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在三幅图中,既有画出来的两边一样长的情形,也有画出来的两边不一样长的情形。教师还可以举一些画出来的两边不一样长的情形,以免学生认为角的两边都必须画得一样长。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画一画”的活动,借助“自由”画角(注意这里不是正式学习画角的技能)的活动进一步体会角的组成,即“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角的位置和张口方向可以不同。然后,教材设计了“认一认”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需要指出的是,本册教材是对“角”的初步认识,学生能够辨认出“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并能正确指出顶点、边即可。关于“角”的定义和进一步认识在四年级还需要学习。
三年级下册︱教材第8页竖式的“0”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关于本册教材第8页“猴子的烦恼”中的这个竖式,0通常是写在被除数末尾的0的下面,这是因为这个竖式是由于前面的竖式简化而来的。教材在处理有关0的计算时,不希望把0作为特殊的数字,形成某种规则让学生记住。而是和其他数字一样参与运算,不够商1就商0。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学生将竖式末尾的0写在4的下面,我们认为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学生了解计算的道理,而竖式的书写是一种人为规定,只是书写的习惯。
四年级下册︱在小数乘法单元安排“街心广场”一课的目的是什么?
与以往教材分为小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小数乘小数的小步子教学体系不同,教材在设计小数乘法的内容时突出转化思想,即如何将未知的小数乘法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整数乘法问题,紧扣“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为此,教材专门安排了 “小数点搬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次不同的标价,它们都有数字“1”,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然后借助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再推想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加以验证。
在“街心广场”中,通过计算广场的面积、花坛的面积、地砖的面积,观察三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小数乘法可以转化为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再来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如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地砖的面积:可以从前两个整数乘法算式的得数,推想出小数乘法的得数;也可以通过单位名称的转换推出得数。特别地,教材还为学生提供了借助小数直观图得出结果的学习路径,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小数乘法可转化为整数乘法的计算道理。这样就解决了计算小数乘法的关键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了一般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五年级下册︱如何开展“展开与折叠”内容的课堂教学?
教材第14页安排的“展开与折叠”这一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部分内容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的学生会感到困难,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附页中的材料,帮助学生操作、思考、判断,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每个学生都剪一剪,并展示所剪图形的形状。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展开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虽然不要求学生掌握多种剪开的方法,但教师应借助这些展开图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在剪、拆盒子过程中,很容易把盒子拆散了,无法形成完整的展开图,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指导。教学过程中,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实物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促进学生建立表象,帮助学生理解并发展空间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给出了11种展开图,并让学生总结、记忆11种图形的特点,用以判断什么样的图形能折叠后围成正方体,什么样的图形不能围成正方体。对此,我们认为要求过高,因为这里展开图只是用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载体。在学生交流时,可以通过展示多种展开图让学生观察,但不宜让学生作为知识点来记忆。因为形式化地记忆、识别并不能真正起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作用。
六年级下册︱为什么要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安排“变化的量”一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依赖的量。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我们知道,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函数的学习一直是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表明,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阶段非正式地开始,早期丰富对函数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阶段渗透函数思想,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几何和对应的思想来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可以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且相互联系的,从而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运动的规律,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正比例与反比例就是刻画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模型,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教材设计了“变化的量”一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拓宽了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背景,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变化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体会如何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表达变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几何和对应的思想分析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需要说明的是,这节课的本质是认识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变量和常量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这节课用了“变化的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概念作标题,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自身要清楚关于变量的知识,具体教学时,只要引导学生用“变化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等通俗的语言描述就可以了。
海韵教育丨新世纪小学数学(下册)常见问题答疑(1)
海韵教育丨新世纪小学数学(下册)常见问题答疑(2)
海韵教育丨新世纪小学数学(下册)常见问题答疑(3)
海韵教育丨新世纪小学数学(下册)常见问题答疑(4)
海韵教育丨新世纪小学数学(下册)常见问题答疑(5)
海韵教育丨新世纪小学数学(下册)常见问题答疑(6)
海韵教育丨新世纪小学数学(下册)常见问题答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