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为名师(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里的)
教师成长为名师(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里的)行为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在形式和图样上相去甚远,但是在2010年,国际上非常重要的媒体艺术研究机构-卡尔斯鲁厄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将这两种类型的艺术放在了一起来讨论,“交互”是两者之间的共同特征。而通过艺术作品去激发和讨论人与人“关系和行为模式”的多元可能性,则是更重要的话题。上面这两张图,左边是当下非常流行的灯光交互艺术作品,是新媒体艺术作品。右边的图来自华人行为艺术家谢德庆,他用了五年时间,每年重复一个行为,完成了他著名的作品《一年行为》。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展,事实上需要更多的时间,这要求效率型教育之外,我们必须搭建更多元化地教育场景。怎样的学校更“儿童友好”?未来教育中教师可以转变为哪几重身份?艺术策展人倪昆,就“教师、行为、城市、儿童友好”这几个关键词,分享了四个观点,一个倡议。行为艺术的核心是什么?
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里的“行为艺术家”
原创 倪昆 新校长传媒
儿童成长最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满足他们天性,供他们交流经验、激发想象的教育场景。
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社会和文化变迁的速度,以远超人类内在成长逻辑的方式进行着。这给现代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之一,就是追求所谓的“效率和竞争”。
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展,事实上需要更多的时间,这要求效率型教育之外,我们必须搭建更多元化地教育场景。
怎样的学校更“儿童友好”?未来教育中教师可以转变为哪几重身份?艺术策展人倪昆,就“教师、行为、城市、儿童友好”这几个关键词,分享了四个观点,一个倡议。
行为艺术的核心是什么?
上面这两张图,左边是当下非常流行的灯光交互艺术作品,是新媒体艺术作品。右边的图来自华人行为艺术家谢德庆,他用了五年时间,每年重复一个行为,完成了他著名的作品《一年行为》。
行为艺术和新媒体艺术在形式和图样上相去甚远,但是在2010年,国际上非常重要的媒体艺术研究机构-卡尔斯鲁厄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将这两种类型的艺术放在了一起来讨论,“交互”是两者之间的共同特征。而通过艺术作品去激发和讨论人与人“关系和行为模式”的多元可能性,则是更重要的话题。
所以,我第分享的第一个观点是:行为艺术关心的不是行为,而是人与外界及他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选择与教师行为
在谈到教师和行为时,我们往往会忽略掉,在它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具体而庞大的“背景”——真实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还有各种具体教学时所面临的教学要素,比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内容等。
现代教育既是培养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有着独立人格的人的教育,也是国家和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于教育发展和期待所作的具体选择。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议题就是关于“人”如何现代化的问题,启蒙主义思想里的“人本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和基于科学和经济所追求的“效率和竞争”的教育,一直就是现代教育中一体两面的矛盾,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加大了关于“效率和竞争”的讨论,教育的实用主义或者是功利主义成为普遍的声音。
其实,关于教师的行为,在历史中教育改革派们不断地在输送有价值的营养和方法,如何结合当下的情景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是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所以,我分享的第二个观点是:教师的行为会受到整体教育选择的影响,和学生的“公共协商”会变得重要。
加速时代的教育困扰
1931年,20世纪最伟大的景观设计师卡尔·苏连逊发现儿童对于城市废城的反应和成年人迥异,由此提出“垃圾游乐园”的概念,并在很多城市打造了主题游乐园。1955年世界上第一座迪士尼乐园在洛杉矶建成。两种类型的游乐园都涉及儿童的玩耍和户外教育的讨论,但是,其中的世代差异也一目了然。
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教育的处境非常重要。
从心理学观点来看,我们不能剥夺儿童的童年,但是现代化社会正在这么做。社会及文化变迁的加速度以一种不符合人类内在成长逻辑的方式进行着,而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在事实上比较慢,并且需要较多的时间。
举例来说,儿童的组织能力首先是在自由玩耍中发展出来的,如果在那之前就催促他们通过学校课程进行学习,容易引发儿童的社会问题及情绪问题。
所以,我分享的第三个观点是:新世代所处的社会比我们存在更大的加速度,效率型教育之外,我们应该更主动地搭建更多元化的教育场景。
“人人都是艺术家”和“阿尔法狗”
“人人都是艺术家”可能是大众最熟悉的一句来自艺术家的“口号”,它来自著名的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这句话翻译过来,是在讲“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都有改变自己和世界的创造能力”,也就是讲大家都可以通过教育来激发自我的创造力,最终达到社会的共同进步。
博伊斯是一位充满争议的艺术家,长期从事教师职业,1961年开始作为教授在著名的杜塞尔多夫美院雕塑系任教。1973年,他联合了另外几位艺术教授一起,创建了一所以鼓励创造性与跨学科研究的学校,“FIU国际大学”(Freien internationalen Hochschule,简称F.I.U.)。
2016年,人工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击败围棋世界冠军的事件,在整个世界激荡起广泛的科技伦理的辩论。机器人是否在未来会替代人,产生了激烈的讨论。
“人人都是艺术家”在这场讨论中再次被邀请返场,不少人的观点是,人有成为艺术家(创造者)的能力,所以,在未来“人人都是艺术家”应该是一个“标配”,这才是应对广泛科技化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虽然这只是部分人的观点,但是创造力和跨学科知识的教育,将会是重要的工作方向。
因此,我分享的第四个观点是:和未来共存是教育者的命运,教师应该更早进入“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行列,成为是积极的社会场景的连接者,创造力的翻译者。
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学校
1996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发起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书”,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重视。儿童友好成长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进行讨论,一个系统化的,由城市管理者、城市规划者、社会公共机构、社会企业、民间组织、以及相关个人组成的城市协作网络,在《儿童权利公约》的指导下,就儿童健康成长的各种公共议题进行着细节化的探讨和实践。
很高兴的是,在今年9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推动城市建设里的儿童友好。所以,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单位加入到这场运动,比如儿童友好学校,儿童友好图书馆,儿童友好教师……
在更加开阔的社会场景中,教师可以成为学校生活世界的共同经营者,学生学习世界的自发建构者,学生学习世界的基本示范者,多元文化世界的积极转化者。而“人人都是艺术家”,可以从“我”和“学生”们互动协商中来共同开启。
最后,我想引用“儿童友好城市倡议书”里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它来自哥伦比亚波哥大前市长,城市规划专家恩里克·潘纳罗萨,“如果我们有能力给儿童打造一个幸福的城市,那么我们就有能力给所有人打造一个幸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