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报考网(欢迎报考研)
考研报考网(欢迎报考研)娄筱叮 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学院目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应用化学三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资源与环境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办学格局。 目前学院材料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矿物材料、可持续能源材料、功能与复合材料。矿物材料方向包括矿物材料的加工、改性、复合,开展了纳米氧化锆技术,球形石英粉生产技术,水泥灌浆材料,高岭土、蒙托石、碳酸钙、石墨、红柱石、磷矿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与综合利用,尾矿砂制备陶粒与微晶玻璃技术等研究;可持续能源材料方向包括储氢材料与氢能技术、太阳能材料、Fe-Li电池材料、LED技术,生物能源、材料计算设计等;功能与复合材料方向开展了功能陶瓷材料、高
材料与化学学院
学院概况
材料与化学学院(Faculty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stry)创建于1998年,由应用化学系(1984年建立、前身为1953年建立的化分系)和材料系(1995年建立)合并而成。学院现设有工程中心、可持续能源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化学系、实验中心、5个研究所、4个驻外研究院、6个企业产学研基地。
学科专业
学院目前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应用化学三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资源与环境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办学格局。
目前学院材料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矿物材料、可持续能源材料、功能与复合材料。矿物材料方向包括矿物材料的加工、改性、复合,开展了纳米氧化锆技术,球形石英粉生产技术,水泥灌浆材料,高岭土、蒙托石、碳酸钙、石墨、红柱石、磷矿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与综合利用,尾矿砂制备陶粒与微晶玻璃技术等研究;可持续能源材料方向包括储氢材料与氢能技术、太阳能材料、Fe-Li电池材料、LED技术,生物能源、材料计算设计等;功能与复合材料方向开展了功能陶瓷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复合保水材料、污水处理材料等研究。材料学科于2015年进入全球ESI前1%,是我校第四个进入前1%的学科。化学学科研究领域涉及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生命分析、环境纳米技术与环境污染化学、稀土发光材料等特色学科方向,在储氢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效催化体系设计、生命分析化学、地质分析、分子模拟与材料设计、应用电化学、油田化学等领域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一些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夏帆 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娄筱叮 教授
博导,“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侯书恩 教授
博导,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严春杰 教授
博导,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
科研团队及科学研究成果
化学系
一、可持续能源团队
负责人:程寒松
成 员:吴金平、柯汉忠、周成冈、夏开胜、韩波、曾丹黎、孙玉宝、张运丰、杨明、马亮、蔡卫卫、李静、杨泽惠、谢静
二、生命分析化学团队
负责人:夏帆
成 员:娄筱叮、黄福建、高鹏程、王永钱、张孝进、戴煜、林美华、丁德芳、李辉、李少光
三、环境纳米技术团队
负责人:王东升
成 员:廖桂英、沈翔、王运宏、刘慧仙
四、纳米环境化学与水质安全控制团队
负责人:田熙科
成 员:聂玉伦、杨超、周朝昕、李勇、鲁立强、黄云杰、刘浴辉、曹菱
五、环境化学与环境地球化学团队
负责人:鲍征宇
成 员:魏昌华、马真真
六、地质分析团队
负责人:帅琴
成 员:邱海鸥、李季、郑洪涛、彭月娥
七、非常规能源团队
负责人:王圣平
成 员:陈艳玲
材料系
一、 矿物材料与资源综合利用
负责人:严春杰;
成员:雷新荣、周 俊、马 睿、刘祥文、杨 祥、胡 珊、景录如、葛 文、朱小燕、吴 艳、段 平、舒 杼、陈洁渝、王洪权、周 森、浦 嵩、张祖华
陈婷、袁俊霞、程国娥
二、 功能高分子复合功能材料团队
负责人:王庆;
执行负责人:徐建梅;
成 员:周炜,杨志红,赵凌,孙剑
三、 光电功能材料与矿物功能化实验室
负责人:李珍;
成 员:黄焱球,沈毅,李飞,刘学琴
四、 能源与环境材料实验室研究团队
负责人:王欢文;
执行负责人:王欢文;
成 员:公衍生,贺贝贝,汪锐
五、 材料物理与化学团队
负责人:孟大维;
成 员:吴秀玲,王君霞,刘长珍
六、 光电功能材料团队
负责人:雷文;
执行负责人:梁玉军;成员:谭劲
七、 纳米矿物与能源材料团队
负责人:侯书恩;
成 员:李江宇,靳洪允、芦露华,陈瀛
八、 环保与新能源材料团队
负责人:何岗;
成 员:栗海峰、罗文君、洪建和
近4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项目等15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 十二五”总研究经费1.1亿元,是“十一五”经费的5倍。
在Chem. Soc. Rev.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Chem. Commun. Chem. Mater. J. Phys. Chem. B J. Chem. Phys. Eur. J. Inorg. Chem. Phys. Rev. B J. Power Source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
人才培养
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学院访问并做学术交流报告
美国工程院院士Ramamoorthy Ramesh教授报告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Omar M. Yaghi教授来学院做学术报告
厦门大学优秀青年学者李剑峰教授(优青)、廖洪钢教授、程俊教授一行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多次主办各种国内外学术研讨会
2017先进功能材料与原子力显微技术国际研讨会(AFM2)在我校举行(王焰新校长致开幕词)
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开展基础科研训练等活动
举办研究生科技论文报告会等学术竞赛活动等
奖助体系
推免生政策:
研究生三年全程享受一等奖学金;
可同时申请硕-博连读,入学即享受博士生待遇,入学即奖励现金1万元。
硕士生奖助政策:
学业奖学金:推免生享受一等奖学金;统考生按以下比例享受奖学金(一等8000元/年;二等4000元/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等80%,二等20%;
化学、化学工程、材料工程:一等70%,二等30%;
助学金:硕士600元/月,每年发10个月;
国家奖学金:硕士2万元/人,获奖率8%左右;
助研津贴:不少于300元/月。
博士生奖助政策:
学业奖助学金
国家奖学金:博士3万元/人,获奖率20%左右。
其他奖励政策:
专项奖学金:0.2~1万元/项;
优博基金:全校每年资助10项左右,3万元/项•年。
审稿:田熙科 邹玮 王蕾 编辑:柴辛娜 郑蔚 贾启元 来源:地大研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