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与可持续生活,自然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自然教育与可持续生活,自然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真实环境总是更加复杂,复杂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大脑的成长,在真实环境中,孩子不光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让孩子炒一个西红柿鸡蛋,打鸡蛋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要么整个鸡蛋掉在了碗里,要么蛋皮搅在了蛋清里,要么蛋清从蛋壳里滑出来散的满地都是......生活即教育,真实的环境比我们为孩子精心搭建出来的模拟环境更加复杂,即便是简单的家务,也能让孩子受益良多。比如洗碗,我们最担心孩子把碗打碎,可在实际操作中,孩子却会出现各种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筷子一根一根的洗,每洗一个碗就要倒一次洗洁精,水洒的到处都是,一个碗完全洗干净了才去洗另一个,根本不懂得一批一批的洗......即便是收拾饭桌,这么简单的事情,孩子也是问题频频,刚开始,不懂得摞在一起收拾下去,一次只收拾一个碗,铺满了整个厨房,还经常把菜汤洒在外面,擦桌子时东西掉一地......
系列文章:心理学实验对教育的启发本文涉及的心理学实验及教育理念:马克.罗兹维格(Mark Rosenzweig)的大脑发育实验,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陶老的一段话,很值得当下每个关心教育的人去细细品味: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泼的小鸟从天空中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到“教育即生活”。要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1]。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成绩论”占据了教育的绝对主导地位,孩子们被圈在校园里难得体会到真实的生活,以及真实的社会,毫无疑问,我们现在的教育,离陶老90年前提出的那个教育理念已经相去甚远。
生活即教育,真实的环境比我们为孩子精心搭建出来的模拟环境更加复杂,即便是简单的家务,也能让孩子受益良多。
比如洗碗,我们最担心孩子把碗打碎,可在实际操作中,孩子却会出现各种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筷子一根一根的洗,每洗一个碗就要倒一次洗洁精,水洒的到处都是,一个碗完全洗干净了才去洗另一个,根本不懂得一批一批的洗......
即便是收拾饭桌,这么简单的事情,孩子也是问题频频,刚开始,不懂得摞在一起收拾下去,一次只收拾一个碗,铺满了整个厨房,还经常把菜汤洒在外面,擦桌子时东西掉一地......
让孩子炒一个西红柿鸡蛋,打鸡蛋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要么整个鸡蛋掉在了碗里,要么蛋皮搅在了蛋清里,要么蛋清从蛋壳里滑出来散的满地都是......
真实环境总是更加复杂,复杂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大脑的成长,在真实环境中,孩子不光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
除了上述优势外,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通过做家务能够明白父母的辛苦,懂得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很多家长看到了其中的好处,为了鼓励孩子做家务,常常用金钱作为奖励。但是这么做却忽略了家务的另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要让孩子为这个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当你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比如说做一份手抄报,你付出的精力越大,你越是喜欢自己的作品,总是会情不自禁的多看几眼。其实根本上讲,你是更喜欢自己的付出。孩子做家务也是如此,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如何才能喜欢上这个家庭,最主要的是,你要为这个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
爱是什么,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讲,就是你付出一点,我付出更多,如此交替往复,爱就产生了。
武志红
让孩子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成长,让生活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就是为爱营造出了更好的空间。
我们人为搭建出来的环境常常过于简单,因为它首先要屏蔽掉尽可能多的危险,以及对教学计划有影响的内容。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所有的运动都必须通过一些明确的、简化后规则来进行约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这些运动中发展相关的技能,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但是,现实生活并不会为我们的人生之路预设明确的规则,所有的人生规则和方向,都必须在自己的反复锤炼中获得,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选择的智慧。
在继续后面的论述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大脑为什么要受到更多丰富的刺激,才能更好的成长?
这其中有着现实的观察,也有着充分的科学论证。
经常用脑的人,受到的刺激较多,大脑就不容易老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常常出现这么一种现象,很多人一退休,无所事事,很快就会老去,这种老,常常不光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大脑开始变得非常迟钝。但是,与他们同龄的、继续奋战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些老同志,反而会长久保持头脑的清晰。
老鼠的生活环境
20世纪60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马克.罗兹维格(Mark Rosenzweig)和他的同事,历时10余年,研究了环境对大脑的刺激。
马克.罗兹维格
研究选取12组同一胎的老鼠,每组三只老鼠,分别放在普通环境、贫乏环境和丰富环境中,4周~10周后,研究人员对小白鼠的大脑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丰富环境下老鼠的大脑皮层均有显著增加[2],见下图:
丰富环境与贫乏环境相比老鼠大脑皮层增加的比率
另外对大脑神经突触的研究发现,在丰富环境中长大的老鼠大脑中的神经突触,比在贫乏环境 中长大的老鼠的神经突触大50%。
神经突触是指两个神经元相遇之处,大部分大脑活动发生在神经突触上,在这里,神经冲动通过一个又一个神经元继续传递下去。
罗兹维格意识到小白鼠在实验室环境下已经繁衍了100多代,实验难免受到人为的影响,于是他将这项实验拓展到了野生的老鼠上,他把这些老鼠分别放在野生环境和实验室丰富环境中进行饲养,四周后,研究结果显示,户外老鼠的大脑比实验室老鼠的大脑发展的更好。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室中的丰富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仍然是相当贫乏的。
罗兹维格的研究,不光揭示了丰富的环境对于大脑有着更好的正向刺激,同时也指出,户外的真实环境比最好的人为环境对大脑的成长更有利。
这项研究也为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提供了很重要的科学支持。
我们这篇文章的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鼓励孩子亲近生活,亲近自然,从生活和自然中去学习。
我们这里没有提亲近社会,是因为社会上有太多不良的习气,在孩子尚小时未必能很好把控,所以我们非常赞同陶老提出的“生活即教育”,但对于“社会即学校”,持一定的保留态度,我们更希望是“自然即学校”。——当然,广义上讲陶老提到的“社会即学校”包含“自然即学校”的范畴。
我非常支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可能也源于自身强烈的好奇心。
对于世界万物,我都怀有一种一探究竟的想法。去单位的路上,看到结满果实的臭椿,我会思考,包裹着“钟形”外衣的果实如何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为什么果实要从黄色变为红色,叶子却只是变黄就开始飘落,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看了儿子的蜗牛书,我就会养了几只蜗牛,因为我想知道在温暖允许的条件下,是否可以不躲在壳子里过冬?另外,我也想知道蜗牛一年产7、8次卵,在冬季是否能够实现......
自制蜗牛窝
我甚至还想过养蚊子,因为蚊子的成长周期是10天,比起蚕平均45天的生命周期要短很多,更便于观察,而且蚊子是我们“最熟悉”的昆虫,我们理应去了解它。
有这样的好奇心,一方面是天性使然,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孩子,以前我对这些东西也有好奇心,但常常是想想就没有了下文,可现在却不能这样了。我或者会将这些问题抛给孩子,征求他的意见;或者就是自己找答案,其实我这个找答案的动力也是源自于向孩子展示些什么,比如养蜗牛,然后帮着孩子寻找答案。
我之前养过两年的蚕,今年再次决定养蚕,是为了研究蚕的另一个生命循环——蚕丝的制作过程,可是今年再养时,莫名的原因,活到三龄,就都死掉了——桑叶是商家的,温度、喂养的方式也都没有问题。实在找不到原因,我又买了一次,这次是采摘小区里最新鲜的桑叶,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都会摘两片,可最后它们还是一只不留的离我而去。
真实的生活往往就这么复杂,很多看似没问题的事情,就是会一而再甚至再而三的出错。看来该计划只能放到明年换一个商家再执行了。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事情,比如醋是如何制作出来的,酒和醋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又比如用萝卜花装饰鱼缸是否可行,哪种花更适合养在浴缸里并且还不被“可恶”的蜗牛吃掉?......这些都可以在家里进行试验。
自然界的很多东西,当我们深入了解时,才会发现,原来身边的很多植物,它们的“来头”都不简单,并且非常有趣味。它们或者是野菜,或者是中药,或者蕴藏了伟大的自然规律,而且有些植物的名字又非常富有诗意和传奇,比如“千里光”和“醉蝶花”。
“千里光”是我在长白山发现的一种菊科类植物,相传深山里有两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她们一出生眼睛就有问题,最后就用这种花煮水熏眼睛治好了,从此两个孩子都有了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这种花因此得名。该花还是一种药材,民间流传有“识得千里光,一世不生疮”,就是说这种花对于治疗疮具有独特的疗效。
千里光
“醉蝶花”是我在地铁旁的花坛里拍到的,这种花除了美丽的外表外,还有很强的抗污染能力,能在重工业区健康的成长,也就是说如果你家里的土壤很贫乏,又想种些花,“醉蝶花”是最好的选择。
醉蝶花
去年入冬前,我折了三株树枝,一株是柳树、一株是臭椿、一株是无花果,然后把它们泡在一个瓶子里,因为我想看看,这些植物是受温度的影响更大一些,还是受季节的影响更大一些?
种在瓶子里一年多的无花果
结果证明,每种植物的特性相差很大,当室内温度合适时,柳树首先发芽,那时候正值冬季,可是臭椿的枝干可能因为是中空的,一段时间后就不见了生命体征——发臭了,而无花果等到来年才开始慢慢发芽,新的根须加快了叶子的生长,待到春季来临时,我把它种到了小区里。
把无花果种在了小区里
其实在观察这些植物的时候,我们能观察到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柳条,不依靠根须吸收水分,仅仅靠枝干就能抽出新的柳枝,可是无花果却必须依靠根须才能更好的成长,因为无花果的枝干太粗了,叶子又太大了,枝干表皮不足以为它提供足够的养分。同时因为有限的营养,这些枝条在自然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明显的“斗争”,比如,因为下边的枝条生长的太好,上边新长出来的嫩芽无法吸收更多的养分,就会慢慢死去,当你摘掉一些下面的叶片时,就为上面新芽的生长留出了足够的养分......
这样的自然规律有很多,我们还可以把这些规律拓展到其它现象中。
比如,果树每年都要修剪枝条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枝条不修剪,挂果就会太多,但因为养分不充足,最后都是小果,无法卖个好价。这个道理同样可以解释,为什么园丁常常把长得好好的树冠全部砍掉,因为太茂盛的树干会不停的吸收大树的养分,树干就会变得非常“虚弱”,容易生虫害。
你看,大自然就是这么奇妙,很多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我们之所以提倡“自然即学校”,就是希望把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的环境给到孩子,让他们尽情的在里面遨游。
生活就是一个大的试验场,也是一个庞大的迷宫,我们生活在里面,他本身就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的事情,可以说这是一个最好,价格最公道,最无私的老师。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社会即学校:把校园的围墙拆去,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星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陶行知
- 补充说明——如何更深入的了解未知的植物:
- 上述提到的各种植物,如千里光、醉蝶花、臭椿、无花果......我之前是通过专业的app和网络搜索了解它们,但是效果都不如“头条搜索”来的更实在,拿醉蝶花举例,负责任的作者会结合上述软件的功能在“头条搜索”里为你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介绍。
- 比如,通过搜索“醉蝶花”我找到了如下几篇文章:
- (1)醉蝶花,1年开花30天,花瓣像蝴蝶,花朵大如球,植株2米高
- (2)醉蝶花香味浓,花期长,耐热耐晒,为什么很少人养?
- 参考文献:
- [1]方明编.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 [2]罗杰·霍克[美]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我是石头聊家庭教育,持续更文,感谢你的关注!
文中图片侵删,请联系作者石头聊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