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个学生高考的真实纪录片:高三老师学生

一个学生高考的真实纪录片:高三老师学生所以今天推荐一部纯素颜的高考电影,它关乎表演又不关乎表演;它其中人人都是演员,又人人都不是演员;它没有台词,又好似句句都是台词。美虽美矣,但加上一层廉价的滤镜,总会打碎了当年青春的锐利和真实感。每年儿童节过后一周,就是高考,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联系。但可以肯定的是,相比于大家过过的大多数儿童节,高考则让人难忘的多。表现高考或许高三的电影实在太多,但绝大多数都要经过美化和加工,如同给青春打上一层朦胧的柔光。

文 | 柯蛙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所以...

我们来聊一个沉重点的话题——

高考。

每年儿童节过后一周,就是高考,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联系。

但可以肯定的是,相比于大家过过的大多数儿童节,高考则让人难忘的多。

表现高考或许高三的电影实在太多,但绝大多数都要经过美化和加工,如同给青春打上一层朦胧的柔光。

美虽美矣,但加上一层廉价的滤镜,总会打碎了当年青春的锐利和真实感。

所以今天推荐一部纯素颜的高考电影,它关乎表演又不关乎表演;它其中人人都是演员,又人人都不是演员;它没有台词,又好似句句都是台词

它的复杂在于它的真实,它的故事正在发生。

这是一部纪录片——

《高三》

一个学生高考的真实纪录片:高三老师学生(1)

导演周浩。

必须把他的名字放在最前面,因为我觉得世上有很多的导演很多的电影都可以不要,但是不能没有纪录片,也不能没有纪录片导演。

一个学生高考的真实纪录片:高三老师学生(2)

他们是代上帝立言的一群人,生活是最伟大的编剧,他们就是跟生活合作的人。

这部《高三》,周浩花了一年时间,跟踪拍摄了福建武平县高中的一群高三学生。

记录了他们在这一年里,琐碎、反复、紧张、压抑、总是昂扬又偶尔低沉的高三生活。

电影中的一切都似曾相似,教室、走廊、晨读、班会、家长会......

有一天到晚坐在位子的好学生、也有那么几个旷课上网睡觉的坏学生。

一个学生高考的真实纪录片:高三老师学生(3)

班主任叫王锦春,和每一个当年的班主任一样,他真实、可爱,尽力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状况和情绪。

在班会课上,他把高三生活比喻成王国维讲的人生三重境界。

告诉大家既要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胸襟,也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专注。

只有做到了这前两个境界,才能最后争取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

人生如此,读书也是如此。

你以为他很有原则,但其实根本不是。

一个学生高考的真实纪录片:高三老师学生(4)

只要你肯多读书,这样的名句他可以说一箩筐,也愿意永远换着法子跟你交流。

他可以去寝室大骂赖床不起的学生,“你们还读个鸟书,不要读了,我绝对不让你读了,他妈的!”

又可以苦口婆心对着沉迷网络的学生说,“一个星期就去(网吧)一次,其他时间不要去,就当是帮我读,好不好?”

在班会上,上一秒还豪情万丈,说“勇者无惧,舍我其谁”。

下一秒就鼓励没自信的学生,“失望畏我,我何惧之”。

一个学生高考的真实纪录片:高三老师学生(5)

这边让早恋的同学保持点距离,劝他们“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另一边就在安慰单亲家庭的男孩子,叫他要做一匹北方的狼,“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抱以两声长啸”。

一个学生高考的真实纪录片:高三老师学生(6)

高考还有50天时,他拼命施压,告诉大家“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高考才能出人头地”。

等到了高考还有两天时,他却又说“高考也不过如此,考得好与不好,都不要有压力,地球照转,太阳照常升起”。

一个学生高考的真实纪录片:高三老师学生(7)

这些话,你是不是好像听过?

这样的班主任,是不是就像你当年的那一位?

每次早读晚读时,他总是在走廊轮番找人谈话,询问最近情况,或鼓励,或批评,但目标只有一个,“再坚持下,再努力点!”

当年可能觉得他们厌烦无比,但有一种感觉只有到毕业之后才能明白——

社会远比学校要复杂和冷漠得多,能真正像当年班主任这么关心你,还不求回报的,真的不多了。

班主任的鼓励、同学之间的情谊、为了理想而奋斗的充实,以及青春期对爱懵懂又谨慎的试探。

这些都是高三的美好部分,也是电影中呈现出来的欢乐时光。

一个学生高考的真实纪录片:高三老师学生(8)

纪录片展现的是无任何滤镜下的真实生活,但生活不止一面,在温馨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个让人泄气的无奈之处。

电影经常会有旁白,这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女生在读自己的日记。

她语气中带着执拗和焦急,更多是茫然。

茫然挑灯夜战究竟能不能提高自己的分数?茫然一次高考究竟能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茫然此刻的搏命究竟有没有一个好的归宿?

一个学生高考的真实纪录片:高三老师学生(9)

永无休止的题海战术、一周几次的励志班会、贴在墙上的励志名言.......

他们的意义究竟指向何处?

这是这部《高三》真正让人感叹的地方,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制度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们那时无比坚信的东西,现在还依然坚信吗?

一个学生高考的真实纪录片:高三老师学生(10)

任何制度的下面都有迎合制度诞生的措施,而在措施之下就会倒下无数个牺牲者。

在六七十年代高考中断的那段日子里,教育大受折损,人才通道被完全阻塞,每一个人对参加高考都无比渴望。

如今我们对高考无比重视,创造出许多的利好条件。

但看到《高三》中的学生们被无数次励志之后的表情,又很难从他们的脸上找到真正的意义。

一个学生高考的真实纪录片:高三老师学生(11)

为什么教育好像永远不对?

这宛如一个天问。

片中校长给大家开动员会时这么讲的:

“我知道很多人都会说,什么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南京市教育局就尝试了一些做法,结果呢?结果就是他们的升学率下去了!很多本来可以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考不上了!家长们意见很大!”

一个学生高考的真实纪录片:高三老师学生(12)

班主任在电影开场时说的话也一语成谶:

“我知道很多专家、学者对我们的做法都会有看法,但是,只要是同行、家长、学生,他们肯定会理解我们的做法。”

导演周浩一直在寻找我们教育制度的病态肌理。

好像找到了,又好像没有——

它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结果导向的,并不是它就应该如此。

任何结果导向的事情都变得高效,但也会变得无比粗暴。

它似乎更应该是进入社会之后的行事准则,而不应该付诸于一群孩子。

其实也并非是专家、学者才会有看法,每一个经历过高考之后的人看到《高三》,恐怕都会发出一声叹息。

一个学生高考的真实纪录片:高三老师学生(13)

因为人生并不如此啊。

人生并不是简单到如同一场励志电影,努力就能成功,就像走路终将到达。

《高三》的内核,是一出荒诞剧。

就像开头讲的一样,在其中,人人都像是演员,句句都像是台词。

老师、学生、家长,每一位都在这个不容置疑的剧本中,扮演着角色。

而这出剧,也将继续前赴后继、声势浩大的演下去。

冷暖自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