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但丁的创作历程(纪念但丁逝世700周年)

但丁的创作历程(纪念但丁逝世700周年)https://www.dantepoliglotta.it/la-biblioteko-de-dante-poliglotta-kaj-la-muzeo-casa-di-dante-en-florenco/?lang=eo导览页指路:网站世界语界面指路:dantepoliglotta.it/?lang=eo为了纪念但丁逝世700周年,“多语但丁”网站也为“但丁年”制作了导览页,页面上放着但丁故居博物馆的照片和20条图书馆收藏中最有趣的信息,导览页面也由意、英、世三语呈现。

原创 世语君 中国报道世界语新闻 4天前

2020年3月25日,意大利文化部长Dario Franceschini宣布每年的3月25日为全国性的“但丁日”(Dantedì)。意大利政府网站声明称,选定这一天是因为这是“学者们公认的进入但丁《神曲》来世之旅的起始”。今年3月25日,纪念但丁逝世70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在意大利70余个与但丁有关的城市展开,包括但丁的出生地佛罗伦萨、曾生活过的城市维罗纳以及晚年居住地拉韦纳等。作为意大利2020/21年文化之都的帕尔马还举办《神曲》全系列图画展。据悉,纪念活动将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对此,世界语界也上线了令人激动的纪念项目。

但丁的创作历程(纪念但丁逝世700周年)(1)

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年-1321年9月14日),意大利中世纪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拓者,以史诗《神曲》留名后世。在意大利,他被称为“至高诗人”和“意大利语之父”。

国际世界语协会(以下简称国际世协)国际监护委员会成员Giuliano Turone多年来一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但丁故居博物馆(Casa di Dante)方面做着出色的工作。在他将自己但丁图书馆的一部分馆藏捐赠给博物馆后,相关人员正在为图书馆和博物馆里的内容建设一个名为“多语但丁”(Dante Poliglotta)的网站,以更好地服务因为疫情而不便到访博物馆的公众。除意大利语和英语外,该网站还提供世界语界面。

网站世界语界面指路:

dantepoliglotta.it/?lang=eo

为了纪念但丁逝世700周年,“多语但丁”网站也为“但丁年”制作了导览页,页面上放着但丁故居博物馆的照片和20条图书馆收藏中最有趣的信息,导览页面也由意、英、世三语呈现。

导览页指路:

https://www.dantepoliglotta.it/la-biblioteko-de-dante-poliglotta-kaj-la-muzeo-casa-di-dante-en-florenco/?lang=eo

但丁的创作历程(纪念但丁逝世700周年)(2)

▲网站导览页截图

国际世协鼓励大家多多浏览、宣传该网站,因为显然,伟大的诗人已经无需再多宣传,但这对世界语的传播及其文化价值的体现大有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但丁的作品包括《神曲》(波提切利插画版)、诗集《新生》等已被翻译成世界语出版,可以在国际世协网站上订阅。

但丁的创作历程(纪念但丁逝世700周年)(3)

▲桑德罗·波提切利《地狱》

拓展阅读——但丁在中国

但丁之名在中国较为广泛的传播可以追溯到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避祸日本,在那里创办了《新民丛报》。自1902年10月起,该报刊登了他本人创作的广东戏曲剧本《新罗马传奇》,此剧讲的是意大利19世纪民族复兴运动中三位杰出英雄的故事。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远遁他乡的梁启超感到,自己与被放逐的但丁有着相同的际遇,此时但丁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是爱国的民族诗人,还是精神的导师和效法的榜样。这种崇敬不只是来自但丁本身,更来自但丁所属的意大利民族——刚刚完成民族复兴伟业的意大利使梁启超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著名学者马君武也对但丁和《神曲》感兴趣,1907年1月他在《复报》上发表了一首古体诗,为诗人高剑公祝贺新婚,他在诗中用了但丁因思恋贝雅特丽齐而作《神曲》的典故:“罗马诗豪说但丁,世间童孺皆知名。自言一卷欢神曲,吾妇烟时披里纯。”作者在诗中所用的“但丁”这个译名流传、通用至今。

就在同一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放弃了医学,决定把文学作为他唤起中国民众觉醒的事业。鲁迅为文学事业做的第一个努力是编辑文学杂志,他借用但丁诗集《新生》的名字为这本刊物命名,只可惜杂志最终流产,鲁迅自己为该杂志撰写的文章也只能转投其他刊物,其中有篇题为《摩罗诗力说》的长文高度评价了但丁及其诗作对意大利民族不可替代的作用。鲁迅认为,意大利历史上虽然处于长期分裂的状态,但用意大利语创作的但丁是意大利民族的灵魂和心声,而意大利语则能成为凝聚意大利民族的力量,有了这些因素,便能促成国家的统一。

但丁的创作历程(纪念但丁逝世700周年)(4)

▲《新生》杂志

与梁启超一样,远在美国留学的胡适也从但丁那里获得启示。1917年,他在发动白话文运动的“檄文”——《文学改良刍议》中明确指出,中国要效法14世纪的意大利,用“俚语”创作“活的”文学作品,取代用文言创作的“死文学”,从而像但丁“创造”意大利语那样,创立以白话为基础的、口语与书面语一致的中国国语。胡适在研究文艺复兴历史的过程中,发现但丁的《论俗语》中要解决的,正是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而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变革为意大利民族统一创造了条件。于是,他也想借助语言和文学的力量,唤起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从而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业。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界在译介但丁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绩,这不只限于对但丁作品的翻译,还在于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的研究和介绍。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其主要作家茅盾就是积极介绍但丁的左翼作家之一。1935年,他在《中学生》杂志5月刊和6月刊连续发表了介绍《神曲》的文章,文章中大量引述了薄伽丘《但丁传》的内容和结论。

在受但丁影响的中国现代作家中,老舍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老舍在《写与读》一文中回忆说:“使我受益最大的是但丁的《神曲》。我把我所能找到的几种英译本,韵文的与散文的,都读了一过儿,并且搜集了许多但丁的论著。有一个不短的时期,我成了但丁迷,读了《神曲》,我明白了何谓伟大的文艺。”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神曲》的影子,例如1934年,他曾经模仿《神曲》创作了一篇题为《鬼曲》的诗歌。

著名作家巴金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遭到了残酷的精神和肉体上的迫害,在被关押改造期间,他唯一的信念就是顽强地活下来,《神曲》一度成为他生命的支点与生活的寄托。

就对但丁的研究和评述而言,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1963)和杨周翰等主编的《欧洲文学史》(1964)代表了文革前最权威的观点。作为大学教科书,它们深深影响着一代中国青年对但丁的认识。

时至今日,中国的但丁研究逐渐走上多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道路,批评家们开始有选择地对但丁及其作品展开多视角、多层次的审视和论述,从而出现了不少有见地、有新意的作品,使“但丁学”在中国空前地繁荣起来。可以说,但丁不仅属于意大利,也属于中国,在他去世六七百年之后,他的作品和思想被我们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传播和接受,甚至在我们的历史变革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