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刘秀和刘邦:为什么刘秀能够复兴汉朝而刘备就不能
历史评价刘秀和刘邦:为什么刘秀能够复兴汉朝而刘备就不能东汉光武帝刘秀虽然是西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实际上传到了刘秀这一脉时,距离西汉王朝的皇室血亲已经十分遥远了。公元9年,汉朝外戚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在王莽统治时期,国内爆发了激烈都农民起义,全国再次陷入战乱中。出身于南阳宛城刘氏的汉朝后裔刘秀最终剪灭群雄,在公元37年左右统一中国。为了表示复兴汉朝的志向,刘秀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王朝(25年-220年),将汉朝的国运又强行延续了将近2个世纪之久。汉明帝刘庄给父亲刘秀上谥号为“光武”:“光”有“光复、复兴”的意思,再加上《谥法》有云:“克定祸乱曰武”、“刚强直理曰武”,所以史称刘秀复汉事件为‘‘光武中兴’’或“光武帝中兴”。
文/世界人文通史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汉晋春秋》、《魏略》
前言:在中国历史上,历代莫不推崇光武中兴,这是因为历史上真正的中兴之主实在太乏善可陈了,能像光武帝刘秀这样复兴汉朝的屈指可数。历史上有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北宋、南宋,明与南明之分。
西周灭亡后,废太子姬宜臼在洛邑建立东周王朝,结果周朝从此进入了长达500多年的春秋战国动乱局面,中兴失败;北宋灭亡后,赵构南渡建国,结果偏安半壁江山,最终也没能恢复故土,中兴失败。东晋和南明就更加不用说了……历史上真正能做到中兴的君王不多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说说光武中兴。
公元9年,汉朝外戚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在王莽统治时期,国内爆发了激烈都农民起义,全国再次陷入战乱中。出身于南阳宛城刘氏的汉朝后裔刘秀最终剪灭群雄,在公元37年左右统一中国。为了表示复兴汉朝的志向,刘秀仍以汉为国号,史称东汉王朝(25年-220年),将汉朝的国运又强行延续了将近2个世纪之久。
汉明帝刘庄给父亲刘秀上谥号为“光武”:“光”有“光复、复兴”的意思,再加上《谥法》有云:“克定祸乱曰武”、“刚强直理曰武”,所以史称刘秀复汉事件为‘‘光武中兴’’或“光武帝中兴”。
东汉光武帝刘秀虽然是西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实际上传到了刘秀这一脉时,距离西汉王朝的皇室血亲已经十分遥远了。
由于汉朝的土地推恩政策,汉朝天子的庶子封为王,王之庶子封为侯,逐次递减,至无地可封,刘氏子孙便没有爵位了。
刘秀的五世祖是汉武帝的儿子长沙定王刘发。到了刘秀的四世祖刘买这辈时,便只有一个舀陵侯的爵位了。
再等传到了刘钦(刘秀的父亲)这辈时早已经没有了皇室爵位,刘钦只担任过南顿县令的职务。所以说,刘秀虽然顶着皇室后裔的名号,但跟真正的皇室宗亲相比只能算是个普通的皇室远支。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结束了新朝大分裂而使汉朝中兴、国内归于一统的光武帝刘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是到了160多年后的东汉末年时,同样是汉室后裔出身的刘备却只能三分天下,建立了偏安西川的蜀汉王朝就病逝了。有人不禁会问,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在这里,有一句话其实很应景,那就是“时势造英雄”。好了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刘备有哪些方面不如刘秀呢!
西汉王朝的灭亡并不是由阶级矛盾集中爆发而导致的,而是被掌权的外戚王莽篡权所致,百姓还对原来的统治阶级还怀有一定的情感。再加上王莽在位时期,发动币制改革失败,各级管理疯狂敛财,加速了百姓的贫苦和破产,所以当时人心思汉。
再反观刘备所处的东汉末年,由于汉朝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百姓已经民不聊生。自汉桓帝、汉灵帝以来的几十年里,阶级矛盾尖锐化,皇帝、外戚与宦官向民间分摊了各种苛捐杂税,极大地压迫了老百姓的生存空间。正是为了推翻汉朝才爆发了黄巾之乱,从而引发东汉王朝的大蹦盘。刘备所处的东汉末年恰是朝廷无德,民怨沸腾的时代,老百姓对汉朝已经没有怀念,再标榜汉朝后裔实际上作用已不大。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北有曹操占天时,南有孙权占地利……”这句话更直白地说,就是在指出刘备的起点实在太低了,除了汉室后裔身份以外基本不占任何优势。
这一点,刘秀比刘备就要好得很多。光武帝刘秀出身于南阳宛城刘氏,迎娶了阴丽华和郭圣通,通过士族联姻得到了许多士族的支持,奠定了刘秀的政治根基。以此为基础,刘秀扫清了河北地区,吸纳了幽州突骑,开创了士族阶级把持的东汉王朝。在32岁时,刘秀就统一了全国。
刘备虽然也是汉室后裔,但这个身份并未给他带来太多实际性的好处。当时,北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室正统自居;其他的刘表、刘虞、刘繇、刘焉等军阀也以汉室后裔自居,实力渺小的刘备根本微不足道,没有什么号召力,漂泊无依。一直到公元214年,50多岁的刘备夺取了同宗刘璋的西川基业,才在益州站稳了脚跟,有了一块立足之地。但此时北有曹操虎视眈眈,东有孙权每欲鲸吞,刘备依然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