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灭楚之战(大秦帝国奠基之战)
大秦帝国之灭楚之战(大秦帝国奠基之战)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长平之战爆发。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音:加,裨将的名)。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长平之战前的上党之战结束。赵国经过一系列商议后,最终命令提出“两军相逢勇者胜”的赵奢率领军队解救阏与,赵奢见秦军势强不可力敌,遂先示弱后急行军至阏与,突袭秦军,秦军不敌,大败而归,从而解救了阏与。此战意义非凡,一方面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使得本已对秦国俯首帖耳的魏韩两国重新摇摆起来;另一方面也让赵国意识到上党高地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韩国让出上党高地,秦军绝不可能突袭至阏与,这也为后面的长平之战埋下了伏笔。周赧王
赵国国君的祖先原为赵侯,战国初期,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分晋的最后一步,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自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实力逐渐强盛,对外战争胜多负少。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天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期,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逐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迅速增强,此后又经过3代国君的努力,在秦昭王时,秦国已经足以傲视天下,但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东方诸国中还有一个赵国。其实力足以与秦国分庭抗礼,秦国高层明白如果要想成就霸业就必须搬开赵国这块绊脚石。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国开始了针对赵国的军事行动,公元前270年,秦将胡阳率领10万大军攻打赵国的阏与地区,此战如若功成,则秦军可切断邯郸和太原的联系,太原可是赵国的根基,所以此战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不容有失。
赵国经过一系列商议后,最终命令提出“两军相逢勇者胜”的赵奢率领军队解救阏与,赵奢见秦军势强不可力敌,遂先示弱后急行军至阏与,突袭秦军,秦军不敌,大败而归,从而解救了阏与。
此战意义非凡,一方面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而使得本已对秦国俯首帖耳的魏韩两国重新摇摆起来;另一方面也让赵国意识到上党高地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韩国让出上党高地,秦军绝不可能突袭至阏与,这也为后面的长平之战埋下了伏笔。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派兵攻占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长平之战前的上党之战结束。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长平之战爆发。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音:加,裨将的名)。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六月,秦将王龁率军进攻,攻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龟缩在营垒里不敢应战。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攻占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
赵军连败,赵将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怯缩不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想亲自率领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无济于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
赵孝成王最终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怯缩不战。恰逢此时,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最终决定换将,当时李牧还年轻,尚未出头。名将乐毅弃燕投奔赵国不久,被封于观津,其心未附。赵王则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于是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赵括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能彻底击败赵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有走漏消息者格杀勿论。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的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赵括发现已经中计被围,被迫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择机突围。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多天,大量赵军士兵或饿死或因突围不成而死亡,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于是,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
在赵括突围被杀后,赵军因无主将指挥且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剩下的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
这场旷世绝伦近百万人参与的绝世大战终于落幕。但此时白起却头疼了起来,如何处理这四十万的赵军成为他心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般来说,按照以前对待俘虏的规矩而言,一是将俘虏放回故国,二是将俘虏带回自己的国家。但白起并没有按照规矩来,而是选择将四十万赵军全部坑杀,这也为后来白起的悲惨遭遇埋下了伏笔。那么此时白起为何会选择将四十万赵军全部坑杀?这是因为此时白起其实没有别的路可走。
其一,如果将赵军放回赵国,那么就不能达到秦国消耗赵国有生力量的战略目的,如果放回的话,赵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几十万的赵军又会出现,那么长平之战的意义何在?
其二,如果将这几十万赵军带回秦国,哪里来的土地去安置他们?哪里来的粮食去喂养他们?这可是几十万人啊,所以坑杀赵军是白起唯一的选择,也是秦国唯一的选择。
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又分秦军为三路,扩张战果:命王龁率一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地名);命司马梗率一军北上,夺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区);白起亲率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想一举灭亡赵国。
秦军东取武安、西取皮牢、北占太原的时候,韩国、赵国都异常恐惧。赵国与韩国合谋,派使者携带重金赴秦,游说范雎。范雎被赵国使者说服,便向秦王建议接受议和,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允许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达成和议,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一月下令罢兵。
赵孝成王后悔没有听从平阳君赵豹的建议,又因为赵括的母亲先前阻止赵括出征时说的话,心怀愧疚,并没有诛杀赵括之母。
长平之战,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民45万余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一骑绝尘。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为时代特征的战国时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的伟大帝国即将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