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日本投降(二战时的德日两国)
二战德国日本投降(二战时的德日两国)他们觉得,在手中尚有筹码和实力的情形下,利用西方和苏联意识形态和现实的矛盾,是有希望争取到一个相对缓和的投降条件的。因而,在这些国防军高级将领们看来,只有除掉希特勒,推翻纳粹专治,建立新政府,由自己主导的新政府与盟军谈判,才有望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显然,国防军们要达成的“协议停战”,说白了,就是去“有条件投降”。这时的战局,德军在东线早已经转攻为守,西线盟军成功的在诺曼底登陆,法国完全光复指日可待,虽然德国老百姓和中下层官兵很多还在被循环洗脑所蒙蔽,但是高层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战败已成定局,投降是迟早的事儿。可是,重度偏执人格的希特勒,仍然坚持“要么胜利,要么灭亡”的极端理念,他的意思是,必须要不惜代价,死战到底,让德意志民族与第三帝国共存亡。
1944年7月20日,希特勒再次侥幸地与死神擦肩而过——跟之前针对他的至少41次被挫败的暗杀相比,这次的“720女武神行动”,可算是最接近成功的一回。
原本,以国防军中高级将领为主的“女武神行动”暗杀团队的规划如下:
先由身残志坚的国防军上校冯·施陶芬贝格伯爵用定时炸弹干掉奥地利疯子希特勒,然后逮捕戈培尔和希姆莱一伙,翻纳粹专治,建立新的德国政府,尽快结束战争,由新政府和盟军谈判,争取一个最有利的停战合约。
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剧照,电影虽然是美国人拍的,但还原历史方面还是比较靠谱的
显然,国防军们要达成的“协议停战”,说白了,就是去“有条件投降”。
这时的战局,德军在东线早已经转攻为守,西线盟军成功的在诺曼底登陆,法国完全光复指日可待,虽然德国老百姓和中下层官兵很多还在被循环洗脑所蒙蔽,但是高层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战败已成定局,投降是迟早的事儿。
可是,重度偏执人格的希特勒,仍然坚持“要么胜利,要么灭亡”的极端理念,他的意思是,必须要不惜代价,死战到底,让德意志民族与第三帝国共存亡。
因而,在这些国防军高级将领们看来,只有除掉希特勒,推翻纳粹专治,建立新政府,由自己主导的新政府与盟军谈判,才有望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他们觉得,在手中尚有筹码和实力的情形下,利用西方和苏联意识形态和现实的矛盾,是有希望争取到一个相对缓和的投降条件的。
这样不但能避免外国军队进入德国,保全国防军的建制,还可以继续维持德国在1939年9月发动二战前已经据有的主要领土,比如德奥合并的状态、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等等。
顺利的话,甚至还能尝试着同苏联继续平分波兰.....总之,越早与盟军谈判就越能掌握主动权,保留越多的利益。
二战前的欧洲,这也是当年“女武神行动”团队想保持的一个战后状态
也就是说,“女武神行动”暗杀团队计划中的这种“有条件投降”,可以保证德国尽可能多的既得利益和领土完整,而非45年德国的无条件投降——割地又赔款,被分区占领,军队遭到解散,负责人被逮捕审判....
可惜的是,各种阴差阳错之下,希特勒竟然没死成。再加上这个计划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没能笼络住其他德军高级将领——很多国防军关键人物虽然多多少少听说过这个计划和组织,但都只是隔岸观火,没有提供任何实质帮助。
另外,柏林城内的暗杀-政变团队也相当优柔寡断,行动迟缓。
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剧照,德国人搞政变,特别讲究仪式感
其实,即使暗杀没成功,也需要按照希特勒被炸死的计划行事,立即占领广播电台、解除纳粹党卫队的武装,控制柏林,暂时切断柏林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同时促成各地驻外军队的明确声援和支持——而不是一堆人窝在办公室里议论纷纷、打探风向、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搞政变”,用几个小时等待着是否被炸死的确切消息,再采取行动...直到电台播出了希特勒本人的声音,才傻了眼,然后高呼着“德意志万岁”毅然赴死。
希特勒对参与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报复,有7000多人遭到逮捕,其中将近5000人被处死,审判和死刑充满了刻意羞辱
随着“女武神行动”的彻底失败,德国最终坠入了深渊,走向了无条件投降的绝路。
那么,什么叫做“无条件投降”呢?
1942年3月,美国副国务卿韦尔斯首次提出轴心国政府必须无条件投降的概念并被罗斯福总统进行了公开肯定,随后又被认作了反法西斯同盟的一致共识,并在《波茨坦公告》中进行了重申。
主要原则包括两点:
第一,不谈判。同盟国向轴心国单方面传达投降的要求,投降的具体事宜,比如投降的时间和投降的地点,轴心国不得向投降问题和同盟国谈判,讨价还价。
第二,不承认。从轴心国向同盟国签字投降到轴心国建立新的政府,和同盟国建立平等互不侵犯的新型外交关系之前,轴心国原有的政府、政党和其他政治团体、军队、原国家领导人等政治势力一律不被同盟国承认;轴心国政府的职能由反法西斯盟国的占领军当局执行实施,相关负责人要接受法庭的调查审判。
从这两点,我们也能看出,为什么意大利当年也属于轴心国成员,但战后几乎没遭到什么清算,还能理直气壮地向德国索要战争赔款。
那是因为,西西里登陆的关键时刻,意大利反水了,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最终代表意大利跟盟军谈判的,是反墨索里尼的新政府,自然不适用于针对法西斯轴心国政府的“无条件投降”了。
二战中的意大利军人,大多数对打仗都没有兴趣,甚至说的上是反感
所以,如果当年冯·施陶芬贝格伯爵真的暗杀成功,“女武神行动”的团队成立了德国的新政府,改朝换代之后,要投降的话,东西两线确实还有谈条件的余地。
悲催的是,最终,彻底战败的德国人把无条件投降的两点,认认真真地执行了一遍。
割地赔款,领土一分为二这些就不多赘述了,这里说说另外一个非常典型的——接连两天在东西两线搞的两场投降仪式。
德国人的两次“投降”,均完全按照盟军和苏军的指示照办——这严谨地诠释了“无条件投降”的第一点——投降的具体事宜,比如投降的时间和地点,轴心国没有任何谈判和讨价还价的余地。
这样,战败的德国犹如苏美英法刀俎下的鱼肉,让干啥就得干啥,被摁住接连两天,在东西线投降了两回。
下图是1945年5月7日,德国国防军阿尔弗雷德·约德尔上将带队的西线投降仪式。
当年现场
他们在法国东北部小城兰斯的艾森豪威尔司令部中,向西方盟国,同时也向苏联最高统帅部代表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莫斯科方面得知这次西线的投降仪式后,马上表示了震怒。为了平息苏联的怒火,第二天,5月8日,由朱可夫元帅主持,盟军又配合着搞了一场比7日要隆重多了的仪式。
结果,第二天,1945年的5月8日,刚刚签署过投降协议,经受战败之辱的德国人,不得不再次派出高级代表,在柏林郊区的卡尔斯霍斯特宫第二次“投降”。
这回,德国代表规格也升级了。
带队的是约翰·古斯塔夫·凯特尔元帅、右手边的为汉斯-尤根·史托普空军上将;左边秃头大黑眼圈的那位是汉斯·格奥尔格·冯·弗雷德堡海军上将——他也是前一天法国版投降仪式的海军代表,连夜从法国赶回柏林再次投降~两轮投降,两番羞辱,难怪黑眼圈。
在签署投降书不久,这些代表德国投降的国防军高级将领们,都被盟军或者苏军捉起来看押了。
毕竟,给希特勒收拾烂摊子的继任“元首”邓尼茨元帅也被以“战争罪”逮捕了,更何况他手下的官员们。
这就很形象的诠释了无条件投降的第二点——轴心国原有的政府、政党和其他政治团体、军队、原国家领导人等政治势力一律不被同盟国承认;轴心国政府的职能由反法西斯盟国的占领军当局执行实施,相关负责人要接受调查审判。
就说上图柏林投降仪式的这三位。
凯特尔元帅作为主要的战犯,在纽伦堡受到审讯并于1946年10月执行了绞刑。
东西线投降了两回的冯·弗雷德堡是邓尼茨的副帅,德国“狼群”战术的主要策划者。投降仪式后不久,弗雷德堡上将也被指控为战犯遭到逮捕。后来他在被暂时看押的莫威克海军学校内自杀。死后,冯·弗雷德堡被纽伦堡法庭“追认”为纳粹乙级战犯。
图片上的标注就是纽伦堡法庭上,各位纳粹高官的最终审结果
柏林投降仪式上的三人,只有史托普空军上将得以终老。他被关押至1947年10月获释。1968年5月9日病逝。
还有法国版投降仪式的领队~约德尔上将,他和柏林投降仪式的领队凯特尔元帅于同日被处以了极具侮辱色彩的绞刑——在西方传统文化中,有身份的人都愿意死于刀下或者枪口,绞刑属于非常低档且为人不齿的死法,多用于刑事犯和下等人身上。
更悲催的是,因为操作手法问题,56岁的约德尔挣扎了18分钟之久才咽了气。从后来的照片上看,放倒后的尸体七窍流血,面容扭曲,四肢抽搐,死相毫无尊严。
没成想,约德尔的遗孀路易斯是个猛人,通过她的不断“上访伸冤”,7年后,约德尔竟然又被翻案——法庭撤回了他的有罪判决,宣布1945年死刑判决是错误的,并将之前收押的财产归还给了路易斯....
最后再说说,跟德国相比,日本投降的“有条件”体现在何处。
连遭两颗原子弹后,日本宣布准备接受《波斯坦公告》,但同时又暗中要跟美军谈条件。
他们的条件一共有三个:
1.“无条件投降”只针对军队;
2.保存“国体”;
3.接受美军驻扎日本,但要避免像德国那样被分区占领。
很显然,第三条正中美国下怀,此时的美国正在着急划分战后势力范围,出于在远东地区对峙苏联的考虑,自然很痛快地答应了这点。
而第一点被美国直接忽略;
第二点则在多方考虑后,进行了取舍保留。
要知道,当年日本方面要保留的所谓的“国体”,主要的意思就是继续维持天皇制。
裕仁天皇《终战宣言》英语译文,告知日本国民,要准备结束战争。但通篇并未提及“投降”,仅表达终止战争
本来,废除天皇制度,把裕仁天皇送上军事法庭,貌似已经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儿了。
尤其是被日本轰炸虐惨了的澳大利亚,一直跳着脚的要把裕仁当战犯判死刑,一副“天皇不死就跟你没完”的架势。
早在战争结束前,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美国人希望绞死或严惩裕仁天皇。
毕竟,不论论裕仁是不是真正的“好战分子”,但他绝对算得上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最高精神支柱,这点无可争议。
战争中,日本军中上级给下级的每一道命令,包括自杀式的“万岁冲锋”,都是以报效天皇的名义进行的,他们赴死时高呼的都是为“天皇万岁”。
在那时的日本人心中,只要是跟天皇有关的,似乎都是毋庸置疑的,值得献身的。甚至在南京大屠杀、马尼拉大屠杀中,日本人屠杀无辜平民的主要理由也是——为了报效天皇。
所以,这么来看,无论裕仁天皇自己的真实立场是什么样,他起到的作用已足够被定义成战犯。
况且,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承担战争罪行更是理所应当的责任。
甚至,如今的日本太上皇明仁,作为当时的日本皇太子,都在私下里苦练打字本领——因为,他担心,万一日本皇室被美国人废掉,自己需要掌握一门手艺来维持生计。
电影中,裕仁天皇拜见“太上皇”麦克阿瑟
针对于是否保留日本人的“国体”,美国方面一度陷入了争议。
美国国会的议员们比较理想主义,决心要彻底改造日本,将日本整成美国模式的共和国,废除天皇,把裕仁也送上东京审判的法庭;
而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美国军方已经深刻见识过死战的“武士道精神”,比较现实,他们一再强调,只有保留天皇,才能够更有效控制日本。
麦克阿瑟在报告中对比了美军太平洋战场上遭受到的重大伤亡与拼死抵抗,和天皇发表了一分多钟的“终战宣言”广播后,日本迅速和温顺地投降的表现,提出了要改造天皇,使其成为美国人的工具;
并且他预测,如果动了天皇会严重激怒日本人,将导致难以收拾的乱局。
同时,白宫方面也认为日本政体不宜有巨大改动,以免在陷入混乱之时,苏联有机会在日本扶持发展共产主义势力。
最终,美国政府权衡再三,决定留下天皇这个“国体”,但要按照自己的利益进行改造。
很快,裕仁天皇发表了《人间宣言》,按美国人的授意,主动向国民承认,自己是“人”,不再是“大神”,忠君思想走极端害处多;之前发动战争是军部逼的,劝人们都往前看,一定要听美国人的话,别再想不开。
《人间宣言》原稿
自此,日本皇族再无实权。
之后,美国还是不放心,干脆来个彻底的——带着裕仁天皇搞了长达数年的“全国巡视”,犄角旮旯都遛了个遍。
这个“巡视”,名义上是重振日本,安抚百姓,考察民生;真正意图之一就是,把天皇打下神坛,生动地向日本老百姓“科普”——这个四肢短小的男人是跟你我一样的“人”,不是用来效忠玉碎的“大神”。
裕仁在美军的安排下,深入日本各地的街头巷尾,小学课堂、杂货店、菜市场.....与小学生一起大合唱,跟菜贩子交谈,在各种市井场所留下了不少照片和录像。
被美国人安排“下基层”的裕仁天皇
就这样,通过美国人的几番运作,裕仁从高高在上的“玉碎”效忠对象,成功变身为了嘘寒问暖,人畜无害的邻家大叔。
这要放在几年前,简直是不敢想的事....
说了这么多,大家也都看出来了,相对于德国,日本曾经钻了不少空子,最典型的就是有关“保留国体”的操作——美日双方无视国际准则,道貌岸然的各取所需,这不但违背了《波斯坦公告》的精神,也给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在战后的沉渣泛起埋下了不小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