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思想特征(士人抛弃传统儒家理念后)
明朝中后期思想特征(士人抛弃传统儒家理念后)1584年,西班牙传教士利玛窦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就提到了这种现象:“中国的士人似乎从来不愿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工作,而只是乐于把时间浪费在彼此交游,相互宴请,饮酒作乐上”。事实上也是这样,士人们爱好吃喝声色之乐,甚至专门写书来记载,传统儒家讲究的修身齐家治国理念,已不再是士人们主流追求了。晚明士人们希望摆脱传统政治的压抑,追求心性的突破。家国理想演变为人欲的放纵,他们不仅仅留恋纸上风光,更贪恋于现实中的享乐。他们忘却科场失意,仕途的苦闷,醉心于欢歌燕舞之中,以至于狎妓都上升成一种文化。著名的“金陵十二钗”,“秦淮八艳”就是在士人们杯酒言欢之际品评而出的。万历年间著名才子袁宏道在公元1595年给自己的舅父龚惟长写了一封书信,在信中,他直言不讳地列出了世间最值得留恋的“快活”事:看遍世间的美色,听遍世上的乐曲,尝遍世间的美味,每日大宴宾客,男女混杂,相互嬉闹,千金买舟,带上鼓乐妓妾,浮游湖海…
中国古代士大夫都富忧患意识和报国情怀,历代仁人志士莫不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们认为,身修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而在四者之中,修身最重要,实乃万丈大厦之基,身不修则一事不成,万事蹉跎。
明朝初期程朱理学取得了学术上独尊的地位,程朱理学重要观点之一是“存天理 灭人欲”,讲究克制人的欲望,修身养性,明心见性,让自己的生活简单一点,朴实一点。这些理念虽然有些为后人诟病,但是仍然要求士大夫们以修身为基础的。但在明朝中叶以后,在士人的圈子里出现了大量的低俗文学,在当时在圈子里传看带颜色的文学,几乎成为一种堂而皇之的风尚,那些一时技痒的文人更是亲自操刀上阵,自娱自乐。这种现象在明朝中叶后大量出现,显然与传统士人们修身的要求相违背了。
士人们卸下兼济天下的责任感,转向世俗狂欢
明朝中叶以后,政治日渐败坏,皇帝怠政、宦官擅权,文官集团内部政治派系林立,相互倾轧。士人们仕途苦闷无从排解,转而投身于世俗的狂欢。王阳明的“心学”和李贽的“童心说”将士人们最后一丝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卸掉之后,士人们不再把洁身自好,引领道德的责任扛在肩上,剩下的就只有性情的放纵,品行的狂狷。从而出现了种种怪诞举止,不仅不会遭到责难,反而会在士林之中赢得赞誉。
万历年间著名才子袁宏道在公元1595年给自己的舅父龚惟长写了一封书信,在信中,他直言不讳地列出了世间最值得留恋的“快活”事:
看遍世间的美色,听遍世上的乐曲,尝遍世间的美味,每日大宴宾客,男女混杂,相互嬉闹,千金买舟,带上鼓乐妓妾,浮游湖海……
早在他之前,晚明最知名的思想家李贽就走上了离经叛道的道路,在削发为僧后,声望反而越来越高。他虽然一直被道学家骂为疯子,但他的行为和言论在士大夫当中引起了广泛的精神共鸣,大量士人视他为精神导师。著书立说后,开始成为上至尚书、侍郎、下到总督、巡抚的贵客。
晚明士人们希望摆脱传统政治的压抑,追求心性的突破。家国理想演变为人欲的放纵,他们不仅仅留恋纸上风光,更贪恋于现实中的享乐。他们忘却科场失意,仕途的苦闷,醉心于欢歌燕舞之中,以至于狎妓都上升成一种文化。著名的“金陵十二钗”,“秦淮八艳”就是在士人们杯酒言欢之际品评而出的。
1584年,西班牙传教士利玛窦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就提到了这种现象:“中国的士人似乎从来不愿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工作,而只是乐于把时间浪费在彼此交游,相互宴请,饮酒作乐上”。事实上也是这样,士人们爱好吃喝声色之乐,甚至专门写书来记载,传统儒家讲究的修身齐家治国理念,已不再是士人们主流追求了。
思想的解放反而促进文化上的百花齐放
这时评判一个人高下的标准,不再是官阶的高低,而是文化上的独特建树。也正是在这种思想宽松、相互鼓荡的环境下,迸发出罕见的文化盛景。这期间不但涌现了赵南星、顾宪成、邹元标、海瑞等道德代表,还有董其昌的书画,赵宦光的字学,都堪称一代大家。更有传统文学之外取得的巨大成就,如明朝最著名科学家徐光启,一代戏曲家汤显祖,药圣李时珍等。从道德风节到学术思想,从书画艺术到文学、戏曲,从天文历算到传统医学,从文字学到刻印等都有卓越成就,这些成就集中在万历年间,堪称“文治响盛”。
当然其中也产生了很多低俗文学,最知名的当属号称天下第一奇书的《金瓶梅》,其它还有诸如《金主亮荒淫》、《如意君传》、《绣榻野史》、《南西厢记》、《四声猿》等书籍。 甚至春宫图在市面上公开售卖,其中万历版的《风流绝畅图》和《素娥篇》还是其中精品,《风流绝畅图》还以彩色套印而成为世上最早的一部彩印图书。
按说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连皇帝被抓了都不屈服,这个朝代有着历史上最多最不怕死的忠臣。但是,清军入关后,明朝大臣们却纷纷投降了,这与士大夫们抛弃了传统的理念不无关系。万历年间的文化盛况也只是昙花一现,抛弃了修身齐家治国理念,转向享乐的士大夫们,心安理得地看着这个最具风骨的朝代逐渐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