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熹宗生平(天启皇帝明熹宗真的是个)
明熹宗生平(天启皇帝明熹宗真的是个)文盲的说法当然是过于夸张了。熹宗自幼有宦官开蒙教读书写字,绝不可能“识字不多”。实际上他是有批阅奏疏的能力的。史家屡屡强调“文盲”,大概是想借此说明熹宗缺少处理政务的能力和相关训练,但是戏说夸大之后,过犹不及。天启年间司礼监太监刘若愚对此有一段回忆:通鉴有禆治理,著讲帝鉴图说完,日接续进讲。(《熹宗实录》卷之二十七)不可否认,由于政治问题,明熹宗在登极前的确未受到良好教育,但这不代表他在童年未受过教育,根据《酌中志》的记载,在明熹宗儿时宫中就有太监教他读书写字“先帝髫龀时,教习书仿者,光庙伴读吴进忠也。宫中私自答应诵书习字,刘良相也。”明熹宗还曾赐太监王安御书题扇“(王安)曾蒙先帝御书‘辅朕为仁明之主’七字于扇以赐之。”熹宗在十六岁登极之前,未接受过外臣的经义教育,就文化修养来说,恐怕难以达到皇室同龄人应该有的水平。我指的这个水平差距,再说些具体的例子,比如十八岁的宪宗,在登基之初就曾为《
首先,熹宗的文化水平是高是低不好说,但根据正史看的话,他至少不是个不识字的文盲。认为明熹宗是文盲的主要来自与现代人对明熹宗本人能力的低下评价。
明史学家孟森说明熹宗是“至愚至昧之童蒙”,朱东润说他是“一字不识,不知国事”王桐龄评价他是“熹宗一黄口孺子,生长深官,育于宦官、宫妾之手,既未教养于未即位之前,岂能责其明断于已即位之后”再加上明熹宗喜好木作。一些学者更是将其视为顽童。
熹宗的教育方面,“万历三十三年十一月,神宗以元孙生,昭告天下……四十八年,神宗遗诏皇长孙及时册立,未及行。”
立光宗为太子是万历二十九年,熹宗出生是万历三十三年,虽然神宗活着,郑贵妃也经过梃击案秀了自己的存在感,但光宗是太子,无论如何这已经是事实了,熹宗是光宗的大儿子,这已经是昭告天下的事了,无论你神宗皇帝再怎么见不得光宗,教育这方面你可以不下大功夫,但熹宗一天到晚就钻研木匠活,不接受教育这是不太可能的,就算是宫内的太监也还都得学写字读书。
不可否认,由于政治问题,明熹宗在登极前的确未受到良好教育,但这不代表他在童年未受过教育,根据《酌中志》的记载,在明熹宗儿时宫中就有太监教他读书写字“先帝髫龀时,教习书仿者,光庙伴读吴进忠也。宫中私自答应诵书习字,刘良相也。”明熹宗还曾赐太监王安御书题扇“(王安)曾蒙先帝御书‘辅朕为仁明之主’七字于扇以赐之。”
熹宗在十六岁登极之前,未接受过外臣的经义教育,就文化修养来说,恐怕难以达到皇室同龄人应该有的水平。我指的这个水平差距,再说些具体的例子,比如十八岁的宪宗,在登基之初就曾为《贞观政要》做序,文辞中已对经史、帝王之道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熹宗即位后,讲官还在给皇上讲《帝鉴图说》……
天启三年正月辛丑,礼科给事中彭汝楠请讲筵增入资治通鉴一书。上曰:
通鉴有禆治理,著讲帝鉴图说完,日接续进讲。(《熹宗实录》卷之二十七)
文盲的说法当然是过于夸张了。熹宗自幼有宦官开蒙教读书写字,绝不可能“识字不多”。实际上他是有批阅奏疏的能力的。史家屡屡强调“文盲”,大概是想借此说明熹宗缺少处理政务的能力和相关训练,但是戏说夸大之后,过犹不及。天启年间司礼监太监刘若愚对此有一段回忆:
先帝生性虽不好静坐读书,然能留心大体,每一言一字迥出臣子意表。……来宗道在礼部时,谀崔呈秀封父疏有“在天之灵”四字,奏文书时读至此,先帝艴然作色,亲用朱笔圈此四字,即逆贤亦不能为之地也。……如此之类,不能遍举,其寻常宸翰详谨,然不好草书,或未暇学也。(《酌中志》)
所以结果是无论是明实录还是明史里,都没有说熹宗是不识几个字的大文盲。“国家文武并用,顷承平日久,视武弁不啻奴隶,致令豪杰解体。今边疆多故,大风猛士深轸朕怀,其令有司于山林草泽间慎选将材。”熹宗实录他的谕有很多,经筵日讲也办过多次,不识字的文盲能做到这些个水平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