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奕訢死因(奕訢真的更适合做皇帝)
爱新觉罗奕訢死因(奕訢真的更适合做皇帝)《清史稿》有载:“帝师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识才具万不敌恭亲王,不能以条陈时政和骑马习武取胜,乃对奕詝面授机宜,以仁孝之心取悦于道光帝。”2、奕詝老师杜受田给予其至关重要的辅佐。这样一个文才武功皆在爱新觉罗·奕詝之上的优秀皇子,在与奕詝的夺嫡之争中,竟然败下阵来,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有三点:1、奕詝的嫡子身份占据先天优势。皇四子奕詝的生母系道光皇帝极为宠爱、出身名门的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在经过了将近二百年的儒家文化浸润下,皇储选择中的“立嫡”原则已经深入清朝皇帝骨髓。再加上道光皇帝本身即为嫡出皇子身份继承的皇位,奕詝的嫡出身份给予了他在夺嫡之争的先天优势。
导语:爱新觉罗·奕訢,道光皇帝第六子,曾一度被道光皇帝青睐,属意皇储,但最终还是败给了道光帝嫡子爱新觉罗·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在道光皇帝的传位诏书中,除了明确将皇位传给奕詝以外,还破天荒的将奕訢晋封亲王的遗命写入其中。
一百多年来,后世对于这个文才武略、学识修为、外交才能远在咸丰皇帝之上的恭亲王未能继承皇位,倍感惋惜。甚至一致认为,晚清政权之所以迅速衰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恭亲王奕䜣数次被排挤在权力中心之外。那么,这个曾被道光帝寄予厚望;被慈禧太后深为倚重的恭亲王真的比咸丰皇帝更适合皇帝之位吗?我们从奕訢的三个对手身上,应该能够找到答案。
01 咸丰皇帝
道光帝皇六子爱新觉罗·奕訢出生于道光十二年,其生母为后来被追封为孝静成皇后的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十七年,奕訢进入上书房,接受了极为严格的封建教育。奕訢自幼聪慧、异于常人。《奕訢年表》中对奕訢的描述为: “在名师教授下,他学习儒家经典10余年,对于满蒙汉三种语言、儒家经典、诗文颇为精通的,武功骑射俱佳。”
这样一个文才武功皆在爱新觉罗·奕詝之上的优秀皇子,在与奕詝的夺嫡之争中,竟然败下阵来,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有三点:
1、奕詝的嫡子身份占据先天优势。
皇四子奕詝的生母系道光皇帝极为宠爱、出身名门的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在经过了将近二百年的儒家文化浸润下,皇储选择中的“立嫡”原则已经深入清朝皇帝骨髓。再加上道光皇帝本身即为嫡出皇子身份继承的皇位,奕詝的嫡出身份给予了他在夺嫡之争的先天优势。
2、奕詝老师杜受田给予其至关重要的辅佐。
《清史稿》有载:“帝师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识才具万不敌恭亲王,不能以条陈时政和骑马习武取胜,乃对奕詝面授机宜,以仁孝之心取悦于道光帝。”
奕詝在杜受田的指导下,决定“扬长避短”,在“条陈时政”和“骑马习武”等方面避免与奕訢的正面对决和比较,采用历史上“屡试不爽”的夺嫡办法——“仁孝”以获取道光帝之圣心。在历来以“仁孝”治理天下的清朝皇帝眼中,奕詝的“仁孝之道”对于治理国家、威服众臣方面比奕訢的“文才武功、武功骑射”来得更管用。
3、“子以母贵”
奕詝生母孝全成皇后出门钮祜禄氏,名门外戚,实力强大;而奕訢生母孝静成皇后先祖出自蒙古科尔沁部盟博尔济吉特氏,在晚清时期,蒙古部盟和大清皇室之间的政治联盟影响已经微乎其微。而且孝全成皇后深得道光帝恩宠,仅用了不到二年的时间,便从嫔位升至贵妃位,而后,皇贵妃、皇后,后宫位分,扶摇直上。而孝静成皇后,虽然也在道光朝被晋封为皇贵妃,但其是在孝静成皇后崩逝以后,才得以有有机会获得晋封,其受宠程度远远不如孝全成皇后。在清朝历来“子以母贵”的皇室中,奕訢能被最终被定为皇储,和其母孝全成皇后的受宠是分不开的!
众所周知,咸丰皇帝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能够够的上“昏君”之名的无能之君,在位十一年,毫无作为、一事无成。面对英法联军的进攻,这位拼命争夺皇位的大清皇帝竟然带着自己的后宫嫔妃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国破家亡之际,还赖在避暑山庄贪图享乐,直到驾崩。在位期间,咸丰皇帝沉迷酒色、丝竹、女色甚至沉迷于鸦片,差一点将偌大的大清王朝葬送。正因为咸丰皇帝的无能、无作为才会屡遭后世诟病,才会对文才武功远在奕詝之上的奕訢未能登上皇位倍感惋惋惜。可是,不管因为什么,奕訢在夺嫡之争中,连一个如此无能的奕詝都未能击败,奕訢真的更适合皇帝之位?个人认为:咸丰皇帝越是被后世抨击其无能,就越能说明败于其手的奕訢更加的不适合皇帝之位。
02 慈禧太后
咸丰皇帝驾崩以后,在权力欲望的驱使下,护子心切的慈禧太后联合久被冷落的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将咸丰皇帝为年幼的同治皇帝安排的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悉数清理,成功的掌握了晚清最高统治权。奕訢,因为在“辛酉政变”中的突出贡献,也得到了了相应的赏赐和地位。
著以亲王世袭周替,奕訢坚辞 又“赏食亲王双傣,以示优渥 。又授奕訢为议政在军机处行 走、宗人府宗令、总管内务府大臣、管理宗人府银库等要职。封其长女为“固伦公主”将其生 母辛付庙加谥。
奕訢的地位和威望无可复加,成为晚清政坛上至关重要的实权派角色。慈禧太后之所以在掌握了朝政大权以后,选择重用奕訢是有其具体考虑何打算的,具体原因如下:
1、慈禧太后作为皇帝生母,通过政变夺得最高统治权,于清朝祖制、旧例不合。掌握了权力以后,慈禧太后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可能的拉拢朝臣和皇室宗亲勋贵。恭亲王奕訢作为道光帝中威望最高的皇子,在皇室宗亲和满洲贵族中的影响力可想而知。而且他在“辛酉政变”中坚定支持慈禧太后,系慈禧太后掌握政变的第一功臣,对奕訢的厚恩和重用,能够很好的起到拉拢朝臣、宗亲、贵族的作用。这对于刚刚掌握朝政大权的慈溪太后而言,甚为重要。
2、刚刚接手大清朝正的慈禧太后,虽然先前曾经协作咸丰皇帝处理过奏疏,但这和独自一人掌握大权,处理万千政事毕竟有着本质区别。对朝政的不熟悉,对国家大事的陌生,迫使慈禧太后只能先重用奕訢,利用奕訢的才能和威望,稳住朝局。
可是奕訢在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初期,轻视太后,并想通过压制太后的做法达到自己擅权专政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奕訢真实的政治智慧得以全部暴露。也就是说,奕訢此时的做法足以说明,这个历来被认为最应该继承皇位的英武之才,确实是后世谬赞。
首先,奕訢串联大臣拥护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希冀垂帘其名,而实权归己。”也就是说,奕訢错误估计了慈禧太后的心机手段和操纵朝政的能力,竟然想通过太后听政的办法,达到自己掌握朝政的目的。这样的政治智慧,真的适合当皇帝?
另外,奕訢在初步见识了慈禧太后的权谋心术以后,依然未能放弃对权力的追逐,未能改变在太后面对的骄纵和放肆。《慈禧外传》中,对于奕訢在此阶段的恃权凌主,有过较为详细的记载:
奕訢对用人之权、黝徙之事不与太后相商,或升或调,皆由己意,凡是关于各省 之事也是自己独断而行。以己大权在握,遂擅揽一切,未免近于骄,一日召见时,恭王竟对两宫云:两 太后之地位由我得之。此 言慈禧决不能忘而恕之也。
拥立新君的功臣都会犯下“恃宠而骄”甚至“恃权凌主”的毛病,而后被新君或新主清算处理。奕訢作为饱学史学、文才出众的皇室子弟,不可能不明白其中道理。可是,在此阶段的恭亲王,其政治智慧机会为零。面对刚刚得到的权势,就立马便显出骄横、任性的一面,这样的人物真的比咸丰皇帝更适合皇帝之位?
奕訢的做法,从“安德海事件”中,慈禧太后对其的疯狂报复,就能看出奕訢的任性恢复出多么大的代价,也能间接表明奕訢当时的幼稚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慈禧外传》记载:安德海被杀,太后既知,立往仁寿宫,盛怒问慈安,因何不与己商而径下谕,慈安惊惧,欲以此事全推于恭王身。次日,慈禧升殿,严责恭王,并以革职黝爵之言恐之。然杀安得海之恨,则太后永记在心,而时时报复之。
由此可见,奕訢在慈禧太后眼中甚至不如一个得宠太监安德海;而慈安太后在出事后,竟敢将责任全部推到恭亲王奕訢身上,也能说明奕訢所在,就连慈安太后这样一个软弱、无权的人敢轻易让其“背黑锅”。可见,奕訢的任性妄为和恃权凌主,有多么的幼稚和可笑。
晚清著名历史演义作家蔡东藩先生在其所著的《西太后演义》中对奕訢有过评价:
“玩一亲王于股掌中,谴责之,以示威; 开复之,以示恩。能使王公大臣以下敬畏有加,何其善于操纵也”
蔡先生文中所说“亲王”指的就是“恭亲王奕訢”,而那个将其玩弄于鼓掌之中的人物当然就是西太后慈禧太后。
“利用清流盛昱的奏折,削掉了奕䜣的一切权力,达到了独裁的目的。”
夺嫡之争中,斗不过咸丰皇帝,或许有着输出身份制约、生母不受恩宠、杜受田对奕詝的的得力指导等客观原因所在。可在咸丰皇帝驾崩以后,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夺取朝政大权的恭亲王奕訢手中握有实权、朝中声望最盛,在此状态下,依然未能斗过一介女流。奕訢的文才武功在哪?心机权谋在哪?大清江山交给他手中,真的更适合?
03 醇亲王奕譞
作为道光帝的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如果不是纳了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为嫡福晋,或许历史都会将其遗忘。堂堂皇子,竟然靠着一个后宫女人才被历史记住,才能在晚清政坛拥有一席之地,其才干和修为可想而知。正常比较而言,奕譞甚至比不上其昏庸无能的四哥咸丰皇帝,更不是其六哥奕訢的对手。但在奕譞和奕訢的数次交集中,奕訢真的占据上风了吗?
首先,慈禧太后在面对“赞襄政务八大臣”的欺凌和排外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恭亲王奕訢,而是奕譞。虽然慈禧太后很可能是因为琪妹妹叶赫那拉·婉贞的缘故才会首先想到奕譞,但如果奕譞真的一无是处,真的对自己毫无用处,慈禧太后断不会在此危难之际首先想到奕譞。奕訢,正是在奕譞的推荐下才走入慈禧太后的计划之中。
《清史稿》有载:“奕譞向西太后进言:此等大事,非六王奕訢不能为。”
这说明,奕訢之所以能够在被数年排挤出权利中心的前提下,抓住机会,支持慈禧太后夺得政权,让自己的权势也走向顶点,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醇亲王奕譞的举荐。就政治目光和大局观念而言,当时尚未察觉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之心的奕訢似乎在奕譞之下。
我们再来看一下,同样面对慈禧太后的巨大恩宠,将自己的儿子被慈禧太后选为大清皇帝,自己进入晚清权利中心时,《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传八》中记载的,此时奕譞的具体表现:
德宗即位,王奏两太后,言:“臣侍从大行皇帝十有三年,昊天不吊,龙驭上宾。仰瞻遗容,五内崩裂。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独犯旧有肝疾,委顿成废。惟有哀恳矜全,许乞骸骨,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钝无才之子。”
看见了吗?这叫“识时务”,这叫“明哲保身”、这叫“深谙君臣之道”。相对于奕訢当初的“两宫太后之位,皆出于我”的狂妄和人性,奕譞的政治智慧和心机谋算,似乎个更胜一筹吧!
面对如此恭谨、谦卑的皇帝生父,慈禧太后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两太后下其奏王大臣集议,以王奏诚恳请罢一切职任,但令照料菩陀峪陵工,从之。命王爵世袭,王疏辞,不许。
所以,无论从处事方式还是权势巅峰时期的具体表现,恭亲王奕訢甚至都比不过一个几乎毫无存在感的醇亲王奕譞,皇帝之位?恐怕连奕訢的亲王爵位都是道光帝的格外恩赏!
历史没有假设,没有如果,咸丰皇帝能够击败奕訢;慈禧太后能够将奕訢玩弄于股掌之中;甚至连文才权术、威望权势远远不及奕訢的奕譞,都能平安着陆,结局胜出奕訢好多遍。这还不够说明问题吗?奕訢既然被历史抛弃,既然未被选择走向皇帝之位,看似遗憾,实则尤其必然因果所在。
参考文献:《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传八》、《清史稿·后妃传》、《清实录》、《奕訢年表》、《慈禧外传》、《西太后演义》、《垂帘太后》、《清史通鉴》、《上谕档》、《祺祥故事》、《绝版恭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