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真实的杨家将杨宗保(真实历史告诉我们)

真实的杨家将杨宗保(真实历史告诉我们)东路主力战败,中、西路军被迫撤退,但西路军拖累不少,因为之前曾经攻下四州,宋太宗特别下令,让西路军继续出兵,掩护四州民众内迁。可此时的宋太宗并不知道辽军的主力已经移师西线,情况万分危急。而宋军西路军内部为了怎么才能完成皇上的使命,大将之间又开始了扯皮。经过数年的准备,宋太宗认为一切就绪,希望趁着辽圣宗年幼、萧太后掌权。主少国疑的时机,三路进兵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潘美、杨业被分在了西路军,负责走雁门关进攻瞏州、朔州、应州、云州。然后和其余两路一起会攻幽州。潘美、杨业的西路军最开始进攻顺利,接连攻下了瞏、朔、应、云四州。战功赫赫,这也应该是宋军北伐的三路大军中收获最大的。但和西路军所向披靡相对,在幽州方向辽圣宗和萧太后御驾亲征东路绝对主力,曹彬因为冒进战败,宋军的态势急转直下。历史上有名的女汉子萧太后,让宋太宗明白了一个道理,孤儿寡母也不是好欺负的。面对宋太宗的信任杨业也投桃报李,契丹入侵雁门

真实的杨家将杨宗保(真实历史告诉我们)(1)

大宋是个很神奇的朝代,作为又富庶又软弱,却又不缺乏英雄和风骨的朝代,自然成为后世演义小说的完美蓝本,但不得不说很多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和真正的历史事实还是有很大出入的,比如说下面这位

杨业·本名杨重贵,并州太原人。家族是麟州(陕西神木一带的豪族)。杨业早年是北汉政权刘崇的部下,以骁勇闻名,屡立战功,所向克捷,所以北汉国主特别给他赐名”刘继业”。不过北汉是个短命政权 立国二十八年就被宋太宗吊打亡国。在宋军围困之时,杨业劝说北汉末帝刘继元投降,至此被汉灭亡。

那么问题来了,杨业号称杨无敌,那这叫哪门子杨无敌啊?

答曰:《宋史》如是记载,但《续资治通鉴》记录杨业一直苦战至北汉灭亡之后,最后还是北汉国主刘继元亲自劝降,杨业才卸甲投诚。杨业归宋之后,宋太宗极为重视,因为看中杨业在处理边境事务上的非常老道,所以封右领军卫大将军。后来迁升到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赏赐多多。

面对宋太宗的信任杨业也投桃报李,契丹入侵雁门之时,亲率骑兵走小路发起奇袭,直接将这股入侵的契丹军打回老家。宋太宗特别擢升杨业为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成为宋朝北部战线的中流砥柱。同时诽谤杨业的信件也送到了宋太祖的书桌上,宋太宗看了也没多问,把这些信封好一股脑寄给了杨业,以表信任。一向对武将持怀疑态度的宋太宗对杨业另眼相看也是为稳定北方防线。

真实的杨家将杨宗保(真实历史告诉我们)(2)

说实话,就凭杨业和他夫人家的势力,想谋反早就反了,不用等到今天。山西陕西一带,地势复杂,朝廷的正规军驻扎是个大问题,主要的豪族杨、折两家,扎根多年,一直都是各方政权争取的对象。当年杨业侍奉北汉,而父亲则在契丹、后周、北汉等阵营来回周旋,至于折家,则归属于后周、北宋、虽然杨、折两家分属不同政权,却还是儿女亲家。杨业的夫人也就是折太君,就是后世演义中所说的佘太君。

宋太宗灭了北汉之后,一心要收复幽云十六州,但979年的宋军北伐,因为准备不足,以及士卒的疲劳,被辽国在高梁河打得大败,宋太宗负伤,被迫乘运粮的驴车逃窜。宋太宗的那个小心脏啊,差点掉地上了!

经过数年的准备,宋太宗认为一切就绪,希望趁着辽圣宗年幼、萧太后掌权。主少国疑的时机,三路进兵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潘美、杨业被分在了西路军,负责走雁门关进攻瞏州、朔州、应州、云州。然后和其余两路一起会攻幽州。潘美、杨业的西路军最开始进攻顺利,接连攻下了瞏、朔、应、云四州。战功赫赫,这也应该是宋军北伐的三路大军中收获最大的。但和西路军所向披靡相对,在幽州方向辽圣宗和萧太后御驾亲征东路绝对主力,曹彬因为冒进战败,宋军的态势急转直下。历史上有名的女汉子萧太后,让宋太宗明白了一个道理,孤儿寡母也不是好欺负的。

东路主力战败,中、西路军被迫撤退,但西路军拖累不少,因为之前曾经攻下四州,宋太宗特别下令,让西路军继续出兵,掩护四州民众内迁。可此时的宋太宗并不知道辽军的主力已经移师西线,情况万分危急。而宋军西路军内部为了怎么才能完成皇上的使命,大将之间又开始了扯皮。

真实的杨家将杨宗保(真实历史告诉我们)(3)

杨业:辽兵势头太猛,不可硬拼,让云州、朔州的守将带人往回走,咱们派兵去接应,然后用弓弩手把住石碣口,妥妥的没问题。

监军王侁:你怕打仗,还配叫杨无敌吗?

面对监军王侁的质疑,杨业愤怒而出战,打算以自己的进攻吸引辽军主力,给四州民众内迁争取时间。但杨业自知此战必败,所以临走之前求了潘美一件事,请潘美在陈家谷埋伏步兵和弓箭已做接应。杨业出战后,潘美果然按照约定在陈家谷口布置了步兵强弩作为接应。到了约定的时间,杨业仍然没有出现,这时候监军王侁猜测。八成杨业已经得胜了,此时若不出击,岂不是让杨业抢了头功,于是马上带人往前冲,可没想到王侁刚前进二十里,传来消息杨业战败。于是王侁带兵一溜烟的跑了,潘美根本制止不住!

潘美不是大奸臣么?《杨家将》之中,他不仅拒绝接杨业,还为了报私仇乱箭射死杨七郎。演义和事实还是有区别的,杨业之死潘美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作为军事主官,他还是按照约定布阵接应,只不过没能阻止宋军的溃退。

杨业这边苦战良久,最终败退到了陈家谷,因为没有接应,杨业所部全军覆没。儿子扬延玉、淄州刺史王贵,均不幸阵亡。杨业本人则在干掉上百辽军之后,战马倒下,伤重被俘。值得注意的是,《杨家将》中的杨继业是撞李陵碑而死,而历史中的杨业是被俘之后,英勇不屈绝食而死,两者同样的壮烈。

真实的杨家将杨宗保(真实历史告诉我们)(4)

杨业死后,宋太宗十分痛心,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并且将西路军统帅潘美连降三级,王侁除名,发配金州,刘文裕除名,发配登州。杨业死后,后世的杨家将继承了杨业的遗志,前后守护宋朝边境数十年,杨家的第二代主力杨延昭,曾在河北前线多次击退进犯的辽军。杨延昭在河北一线守卫近二十年,公元999年历史上著名的遂城之战,杨延昭运用冰城战术(寒冬之际,杨延昭命人往城墙上泼水结冰,令攻城的辽军死伤无数)以少胜多,击退了辽军的进攻。

檀渊之盟后,杨延昭对辞退的辽军进行了追击,夺回了不少物资。《宋史》记载,杨延昭有三子,最出名的是次子杨文广,在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年间对抗西夏的前线颇为活跃。

问题又来了,杨延昭最有名的儿子不应该是杨宗保吗?

答曰:杨宗保应该是评书和演义中的杜撰。所以穆桂英为首的一众杨门女将除了折太君确有其人以外,历史几乎没有记载。可能作为杨家将的内助,杨氏的媳妇们的确也有保家为国的事迹,但可惜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是杜撰。

说到这里,穆桂英有话要说:“原来我夫君杨宗保是杜撰的啊,那我呢?小编你还我夫君!!”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甚广,其间讲述的就是北宋前期和中期,杨家一门忠烈,誓死保卫大宋边疆的故事。里面无论是杨老令公、七郎八虎、杨门女将等等人物和相关情节,都广为人知。

真实的杨家将杨宗保(真实历史告诉我们)(5)

但可惜,翻翻历史就会发现,《杨家将》的故事虽有历史原型,但情节有很多的杜撰,比如大破天门阵一事。众所周知,辽朝在建国中前期,以骑兵见长,宋朝之所以吃亏,就是因为失去了幽云十六州的天险,被迫在平原地区,对抗辽朝的骑兵所致。所以对于作战来讲,辽朝更希望以灵活的骑兵战术取胜,自然不可能摆什么阵等着宋军来破。倒是宋朝一方,特别爱摆什么“平戎万全阵”。

《杨家将》一书,虽然美好的想象颇多,但如果细读历史,也会发现,一门忠烈的杨家将,也并非是只靠评书和演义吹出来的!比如杨业阵亡的陈家谷一战,我们细读也会发现,杨家将的威名和不屈并存。当时,杨业从寰州败退,前无援军,后有追兵,杨业自知难逃一死,于是劝说百余残部撤退: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

真实的杨家将杨宗保(真实历史告诉我们)(6)

可即便有撤退的机会,杨业的百余残部无人撤退,和杨业一起奋战辽兵,直至全军尽没。如果杨业没有忠烈的本性、治军的能力,以及和士卒同甘共苦的感情,哪里会有部下誓死相随,陪他打寰州这场必败之战?哪里又会有人拒绝撤退,誓死尽忠?估计后人有感于此战的惨烈,于是又加上了数年前高粱河之战的部分因素,二者合一,演化了一出金沙滩,尽显杨家将的忠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