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要搞分封(槽点满满的分封制)
古代为什么要搞分封(槽点满满的分封制)综上,我们在这里探析的分封与封建,有别于我们熟知的历史课本当中的“封建”“封建制”和“封建社会”,仅是依托于周朝分封制发展而来的,利用血缘等关系,将宗室、功臣等分封到地方“封邦建国”的制度。明白这其中存在的区别,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对于依托中国朝代历史发展轨迹中,分封制为何能够在弊端频现的情况下,依然被那么多朝代所沿用。古代西方社会也实行分封制,因此也属于封建制的范畴,马克思便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将封建社会定义为地主阶级压制农民阶级实行专制统治的历史时期,这与中国史学认知当中将封建和分封等同的做法有着明显不同。但是,依据西方对于封建社会的定义,这种依据社会形态将古代王朝划分为封建社会的方法,对于历史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封制有“封邦建国”的含义,也因此分封和封建在很多地方能够通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里所谈及的分封制,就是在历史课本当中学习到的封建社会、半殖民半封建当中的“封建”,这种封建制
分封制是古代王朝为了加强对疆域的统治,而利用血缘关系等分封宗室、功臣等到地方,以实现对疆域领土统治的制度。
周灭商之后所实行的分封制,一直被后世所沿袭,虽然这种适用于简单统治模式的制度,能够实现对有限疆域的统治,但却很明显存在着极多的弊端。
仅看东周时期的诸侯纷乱,便足以看出分封制所存在的“槽点”——诸侯势大,威胁王权/皇权。不仅如此,以分封制为基础的统治模式,还存在诸如土地制度等许多方面的弊端。
那么,这般“槽点”满满的分封制,为何依然能被后世秦、汉、晋、南北朝等各朝代所施行?
首先明确我们所谈及分封制的概念,并非我们熟知“封建社会”当中的封建分封制有“封邦建国”的含义,也因此分封和封建在很多地方能够通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里所谈及的分封制,就是在历史课本当中学习到的封建社会、半殖民半封建当中的“封建”,这种封建制并不等同于我们所说的分封制。
在中国大部分历史学认知当中,封建制仅存在于周朝,也就是仅适用分封制作为统治模式的历史时期。而具备分封“封邦建国”含义的封建,又被后世许多朝代所适用,但根据史实可知周朝之后的历史时期,并非只存在分封制,包括郡县制等更加适应后世王朝发展的制度已经逐步取代了分封制,成为周朝之后王朝的主要统治方式。
因此,在中国历史学认知当中,经常在王思勉、田余庆等史学大师作品当中看到的【封建】,也仅是具备分封或者“封邦建国”的含义,而并非历史书本当中依据西方分封制发展出来的封建制和封建社会等概念。
古代西方社会也实行分封制,因此也属于封建制的范畴,马克思便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将封建社会定义为地主阶级压制农民阶级实行专制统治的历史时期,这与中国史学认知当中将封建和分封等同的做法有着明显不同。但是,依据西方对于封建社会的定义,这种依据社会形态将古代王朝划分为封建社会的方法,对于历史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我们在这里探析的分封与封建,有别于我们熟知的历史课本当中的“封建”“封建制”和“封建社会”,仅是依托于周朝分封制发展而来的,利用血缘等关系,将宗室、功臣等分封到地方“封邦建国”的制度。明白这其中存在的区别,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对于依托中国朝代历史发展轨迹中,分封制为何能够在弊端频现的情况下,依然被那么多朝代所沿用。
从“共性”的角度,去看后世王朝借用分封体系笼络宗亲、功臣,进而实现对疆域的统治地位分封制出现之初,就有为了解决统治疆域过大的问题,某一部族通过武力等手段获取一块土地之后,将原本土地上的部族统治者消灭,然后让具有相同血缘关系的自己部族成员,成为被征服土地的掌控者,以实现整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王朝”对于天下的掌控。这种自西周甚至更早就出现的统治方式,就是分封制的起源。而之后历朝历代王朝发展的轨迹,也因为这些类似于西周时期的“共性”,而选择依旧沿用存在弊端的分封制。
- 共性1:古代王朝的皇权统治有明显的血缘符号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王朝中,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皇权统治非常明显。而相同与分封制产生和实行阶段,即便拥有更多“先进”制度的后世王朝,也脱离不了以血缘为基础去不断巩固自己的统治。
西周利用具备相同血缘的宗亲掌握天下四方,以实现“统御九州”的目的,而后世王朝统治者,一旦掌握天下权柄,利用与自身关系最为紧密的血缘宗亲,来帮助自己统治天下。这就是分封制即便存在许多“槽点”,大封宗室产生如西汉汉初“七王之乱”和西晋末期 “八王之乱”的乱局,但依旧能够被诸多王朝所继续沿用的重要原因。
东晋灭亡之后,终于突破了士族门阀压制的皇权统治,在南朝时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而为了避免皇权再被外姓权臣压制,便极大程度上任用宗室力量镇守中枢和方镇势力。虽然这也间接导致了南四朝各宗室力量依仗方镇势力,对皇权同样产生威胁,但的确是皇权试图利用血缘宗亲巩固统治的力证。
- 共性2:利用分封笼络人心,以稳固王朝统治
即便西周时期的分封,也并非仅限于宗室,虽然如同汉高祖刘邦所定“白马之盟”那般极端的情况也在许多历史时期出现,但整体而言利用分封来拉拢功臣等力量,进而巩固统治的思路也一直是古代王朝统治者的共同认知。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之后,手下的功臣个个都兵强马壮,仅仅是将这些功臣草草封个官,难道就能满足这些功臣们跟随他起兵夺天下的目的了嘛?当然不能。在这种功臣们虎视眈眈自己还没坐稳的皇位情况下,刘邦分封“异姓王”,让势力依旧强大的异姓功臣们坐拥地方,以求短暂的安稳。
虽然刘邦最后为了皇权的稳定,将异姓王的威胁清除,但利用分封来笼络异姓功臣的人心,稳定汉初皇权羸弱状况的目的最终实现了。而如同刘邦这般,利用分封异姓大臣的情况,在各朝依旧得到沿用。
司马氏掌控曹魏政权之后,面对已经发展壮大的士族阶层,重新恢复了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下的“五等爵制”,虽然有很多改进,但分封拥护司马氏统治的士族阶层,以实现司马氏最终篡位自立的目的。
从这种利用分封制度,笼络大臣人心的方式,在诸多历史时期当中“屡试不爽”,毕竟在以皇权统治为中心的古代王朝当中,能够利用分封体系来将自身“平民身份”恢复到“贵族身份”,是古人思想当中极难割舍的“硬伤”。
- 共性3:从被动角度来看,分封制下的特权需求,是分封制难以彻底消失的重要原因
从司马氏重定“五等爵制”的例子当中来看,其最大的目的并非要利用五等爵制来提高司马氏宗亲对疆域的掌控,也并非是为了稳定依附自己的大臣,而是因为当时士族阶层对于地位和特权的需求。
分封制有什么特权?西周分封制是依托根据血缘而产生的宗法制度,让获得分封的宗亲、功臣,可以享受到“世卿世禄”即世袭食邑特权、享有土地特权等。而发展到后世王朝之中,拥有极大功绩的宗亲、功臣,能够获得世袭、食邑、土地等特权的需要便逐步产生了。
而如同曹魏对于分封的标准极其严格,禁止异姓功臣封王等禁锢,引起了替曹氏打天下和巩固王朝的士族阶层的不满,因此司马氏利用士族对曹氏皇权对士族的压制而生的抵触情绪,发动政变掌控了曹魏政权。而面对士族阶层热切想要获得更多地位,不仅仅是获得官职或者受到限制的分封特权,司马氏在周朝原有公、侯、伯、子、男分封制爵位基础上,恢复了“五等爵制”。并且,给予了早就脱离了原本周朝时期“贵族”阶层的士族阶层,能够重新凭借分封享受世袭、食邑和占有土地等特权。
于是,古代王朝利用除皇位之外的力量,对于地位和特权的需求,利用分封制实现了巩固其皇位的目的,这是从被动角度对分封制下特权的利用。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后世王朝与分封制实行的周朝时期,具有这几种共同点,才导致后世王朝即便有了更加“先进”的统治方式,依旧对槽点满满的分封制继续沿用。
从后世王朝与周的“差异”化,来看分封制继续得以沿用的必要从后世王朝与盛行分封制的周朝的“共性”当中,我们看到了即便在疆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了改变的后世王朝之中,因为这些共性而继续沿用分封制的原因。那么,既然后世王朝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与周朝有了很大改变,那么为什么依旧会在完全“差异”的历史时期里,继续沿用分封制?除了共性方面的考量之外,我们还可以从那些“差异”来分析:
- 差异1:行政区划的改变,虽然能够加强统治,但却也是对皇权形成威胁
分封概念当中的“封邦建国”,其实最能体现分封制的重要形势,那就是将王朝疆域中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而这种将土地简单分配的制度,极易让享有分封特权的诸侯,形成足以颠覆皇权的实力。春秋战国的诸侯国,早就不是周王室所能掌控,那时候的分封早就不再是替王朝统治者所服务,而是分封诸侯借以壮大的手段。
分封制的这种弊端,促进了后世王朝都大力推行的郡县制,这种以加强中枢皇权为目的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相较于原本分封土地给诸侯国之后,皇权便对地方无法形成强有力控制的情况,郡县制等性质区划制度的出现,更利于皇权对于地方的统治。
但是,譬如州刺史这样的地方行政、军事长官,再次如三国乱世那般,凭借对地方的掌控起兵让皇室颓微的情况,也证明完全依靠摆脱分封的郡县制,并不能让皇权彻底巩固。也因此,促生了数个历史时期当中,依仗分封制下的血缘宗亲,来拱卫中枢皇权。
西晋建立之后,距离盛行分封制的西周,早就过去了一千多年,可是开国皇帝司马炎依旧采取了如同周灭商之后的“大封天下”。虽然西晋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依旧是以郡县制为基础,但是警惕于三国乱世州刺史等地方长官拥兵自重的情况,司马炎选择了利用分封血缘宗亲的方式,来加强自己的统治。
无独有偶的是,在前文当中我们所提到的南朝宋、齐、梁、陈,也是分封制度的沿用者。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南朝,都是由篡权夺位而奠定王朝的情况下,南朝君王们也匆忙地在称帝之后,分封血缘宗亲来掌控“庞大”的疆域。
虽然西晋和南朝沿用分封制来巩固统治的方式,最终都并未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其表现出来的古代王朝利用分封血缘宗亲的方式巩固统治的目的,正是在周朝之后新的行政区划制度或者说地方制度出现之后,分封制一直被古代王朝所沿用的原因。
- 差异2:官制发展的结果,让皇权急切地希望利用分封宗亲的方式来巩固地位
相比较于周朝更多是偏重于礼法祭祀等的官制体系,后世王朝依托于更加复杂的对外形势和更广阔的疆域等条件,逐渐形成了更加完备、利用王朝政务运作的官职体系。而官制发展的结果,是让分封制并非主要政治制度的后世王朝之中,大量的脱离分封体系的官员,成为主要掌控王朝运作秩序的力量。而这也就造成了权臣乱政的情况出现,这与官制发展脱离不了关系。
我们经常在各种资料当中碰到的皇权、相权之争,也是随着官制发展而产生的结果。那么,皇权面对依托官制发展而崛起的相权,如何巩固自身的皇权?利用分封制拉拢功臣和宗亲力量,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
西晋司马炎的“大封天下”虽然同样槽点满满,但他利用分封制,让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司马氏宗亲拥有极大的特权,很好地克制了魏晋官制发展中“都督”制产生的地方州刺史等拥兵自重的情况。
整体而言,分封制能够创造一种依托于皇权的“贵族”体系,让获得分封的功臣、宗亲等势力,能够为了保持自身“贵族”特权而拥护皇权。这样皇权能够利用分封制,形成对于官职体系的压制。当然了,这种压制是极其特殊的,稍有不慎就容易造就春秋战国、八王之乱这样的乱局。
- 差异3:土地等制度的发展,让分封制得以成为巩固皇权地位的方式
周王朝的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井田制是将土地国有化,而随着后世王朝发展,出现了初税亩、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等方式的土地制度。这是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发展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并非强调土地国有制就能够改变的局面。
晋武帝司马炎推行占田制,以解决当时因战乱而造成的土地荒芜生产停滞的情况,这就是承认了土地归于占有土地的人口,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是对于皇权的无形削弱。而结合晋武帝同时实行的大封天下的措施来看,保证了司马氏宗亲在封国食邑、土地等特权,其实也是对于司马氏江山的维护。
越是鼓励生产的土地制度,越是易造成土地私有化的结果,而越是土地私有化越造成对皇权的削弱。那么随着生产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改变,利用分封制维持诸侯特权,也就成为了皇权用之维护自己统治稳固的重要方式。
结语分封制虽然槽点满满,但却因其最为根源性的依据血缘等简单关系分封诸侯的方式,实现了王朝统治的巩固。所谓的封建社会,并非因为其实行的分封制而得名,将分封制作为主要政治制度的周朝之后的历代王朝,分封制早就不再是主要的统治方式。
与周朝共同的是,在以血缘为基础的皇权政治王朝之中,脱离不了利用分封血缘宗亲的方式巩固皇权,并且利用分封体系能够拉拢各方势力,而且士族等阶层有想要利用分封制度提升自身地位和获得特权的需要。同样的,与周朝分封制所处的时代不同的后世王朝,在行政区划、官制和土地制度等方面的发展,让皇权面临的挑战更大,而借助分封制,能够让获得分封的诸侯成为皇权的坚定拥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