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连环画《三国演义》插图连环画《三国演义》插图却说曹操整兵已毕,分三停军,前渡渭河,……操自引亲随护卫军将百人,按剑坐于南岸,看军渡河……回头视之,马超已离不得百余步,许褚拖操下船时,船已离岸一丈有余,褚负操一跃上船。……时有渭南县令丁斐,在南山之上,见马超追操甚急,恐伤操命,遂将寨内牛只马匹,尽驱于外,漫山遍野,皆是牛马。西凉兵见之。都回身争取牛马,无心追赶,曹操因此得脱。……”操问曰:“诱贼者谁也?”有知者答曰:“渭南县令丁斐也。”少顷,斐入见。操谢曰:“若非公之良谋,则吾被贼所擒矣。” ……”连环画《三国演义》插图连环画《三国演义》插图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1)

《三国演义》连环画

《三国演义》是经典名著,但其中一些地理常识方面的错误会让读者对历史产生歧义,发表此文仅是希望大家在读这部名著的时候,能够更好的了解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进而能更好的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风云年代。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2)

《三国演义》连环画插画

《三国演义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里面写到:“曹洪失了潼关。奔见曹操。……操曰:“诸公笑我无破马超之谋,公等有何良策?”徐晃进曰:“今丞相盛兵在此,贼亦全部现屯关上,此去河西,必无准备;若得一军暗渡蒲阪津,先截贼归路,丞相径发河北击之,贼两不相应,势必危矣。”操曰:“公明之言,正合吾意。”……操下令,先教曹洪于蒲阪津,安排船筏。留曹仁守寨,操自领兵渡渭河。……

却说曹操整兵已毕,分三停军,前渡渭河,……操自引亲随护卫军将百人,按剑坐于南岸,看军渡河……回头视之,马超已离不得百余步,许褚拖操下船时,船已离岸一丈有余,褚负操一跃上船。……时有渭南县令丁斐,在南山之上,见马超追操甚急,恐伤操命,遂将寨内牛只马匹,尽驱于外,漫山遍野,皆是牛马。西凉兵见之。都回身争取牛马,无心追赶,曹操因此得脱。……”操问曰:“诱贼者谁也?”有知者答曰:“渭南县令丁斐也。”少顷,斐入见。操谢曰:“若非公之良谋,则吾被贼所擒矣。” ……”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3)

连环画《三国演义》插图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4)

连环画《三国演义》插图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5)

连环画《三国演义》插图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6)

连环画《三国演义》插图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7)

连环画《三国演义》插图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8)

连环画《三国演义》插图

《三国演义》在此处的描写,地理方面的错误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先看地图。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9)

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地图。点击放大查看。

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渭河在潼关的西面,曹操不可能在潼关东面直接北渡渭水。而我们考察蒲阪津的具体位置,我们发现,蒲阪津位于今天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县的黄河东岸,其在潼关的北面。这里自古就是黄河上的一处重要渡口。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10)

《三国志》中华书局

对于此场战争,《三国志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的记载为:

“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

秋七月,公西征,【魏书曰:议者多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公谓诸将曰:"战在我,非在贼也。贼虽习长矛,将使不得以刺,诸君但观之耳。"】与超等夹关而军。公急持之,而潜遣徐晃、朱灵等夜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曹瞒传曰:公将过河,前队適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郃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11)

山西、陕西、河南交界地图。点击放大查看。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12)

曹操进兵路线示意图。点击放大查看。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13)

连环画《三国演义》插图

当时实际情况应是: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三月,曹操命钟繇西征张鲁,韩遂、马超等关中诸将,疑心曹操欲进占关中,遂起兵反抗,齐陈兵潼关。曹操派曹仁领兵到潼关拒敌,并嘱咐道:“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

等西凉军兵疲将乏之后,秋七月,曹操留曹丕守邺城,亲率大军出征。八月,曹操大军经函谷关朔黄河而上,兵至潼关。此后,曹操阴派徐晃、朱灵率兵到蒲坂津,乘机占领黄河渡口。闰八月,曹操亲率大军自陵津(今风陵渡)北渡黄河,曹操在黄河南岸亲自断后。遭到马超的大军猛攻,许褚急扶曹操上船。此时,船夫被马超军的乱箭射杀,许褚左手举马鞍为曹操挡箭,右手撑船,船行缓慢,形势危急。校尉丁斐情急之下,将营中的牛马放出,吸引西凉军队,曹操这才平安逃至黄河北岸。

见到曹操大军已经全部北渡黄河,马超此时方才醒悟,方知曹军欲从浦阪津渡过黄河。马超便急派梁兴带军北上,企图先期抢占黄河西岸的渡口,阻挡曹军过河,但被抢先抵达的徐晃击败。 曹操大军随后自蒲坂津西渡黄河,并沿黄河南下包抄潼关的后路,韩遂、马超等忙退守渭口。自此,战争的主动权彻底易手。

欲了解黄河上几个古渡口的朋友,请继续浏览。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14)

风后陵碑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15)

现在风陵渡处的黄河水平如镜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16)

风陵渡老照片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17)

潼关、风陵渡卫星照片。点击看大图。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18)

远处为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

风陵渡,古称陵津。黄河出壶口后,被华山所阻,转向东流,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处,自古就是晋、陕、豫三省的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

《读史方舆纪要 卷四十一 山西三》记载:

“风陵堆在州南五十五里,相传风后冢也。亦曰封陵。《史记》:魏襄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阳晋、封陵。二十年,秦复与我河外及封陵以和。亦谓之封谷。《正义》:封陵在蒲阪河曲中。《索隐》云:《纪年》作封谷。《水经注》:函谷关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堆也。《括地志》:风陵在蒲坂、西南河曲之中。杜佑曰:风陵堆与潼关相对,亦曰风陵山,一名风陵津。曹操征韩遂,自潼关北渡,即其处也。后魏永熙末,魏主西入关,高欢克潼关而守之,使别将厍狄温守封陵。又大统三年,高欢遣窦泰攻潼关,宇文泰潜军袭之,自风陵渡至潼关,窦泰败死。

风陵关在州南六十里,路通潼关。唐圣历初,于风陵堆南津口置关,以讥行旅。《宋志》:蒲州河西县有蒲津关,河东县南有风陵关。是也。亦曰风陵津,亦曰风陵渡。洪武八年,置巡司于此,属潼关卫。”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19)

蒲津渡卫星照片。点击看大图。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20)

蒲津渡遗址

蒲津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的黄河东岸。春秋时期,晋献公娶骊姬生奚齐后,命太子申生外居曲沃 命公子重耳外守蒲,公子夷吾外守屈。可知春秋时期,蒲邑就是晋国的战略要地。战国时期,魏国在黄河东西两岸置关。河东曰蒲阪津,河西曰夏阳津。东汉时期,改蒲城为蒲坂县。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三十九 山西一》记载:“其重险,则曰蒲津。蒲津关、在平阳府蒲州西门外,黄河西岸《宋志》:关在城西四里,西至陕西朝邑县三十五里《唐志》蒲州治河东县,乾元初,以朝邑改置河西县。《里道记》:蒲关西去故河西县十四里。《左传》:文二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即此处也。又昭元年,秦公子针奔晋,造舟于河,通秦、晋之道也。战国时,魏置关于此,亦曰蒲阪津,亦曰夏阳津自河东而言,曰蒲阪津,自关中而言,曰夏阳津。

《秦纪》:昭襄王十五年,初作河桥。司马贞曰:为浮桥于临晋关也。汉王二年,东出临晋关,至河内,击虏殷王邛。三年,魏王豹反,韩信击之,魏盛兵蒲阪,塞临晋,信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从间道袭安邑,虏豹,遂定魏地。景帝三年,七国反,吴王濞反书曰:齐诸王与赵王定河间、河内,或入临晋关,咸与寡人会于洛阳。武帝元封六年,立蒲津关,盖设关官以讥行旅。后汉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击马超、韩遂,与超等夹潼关而军,操潜遣徐晃、朱灵度蒲阪津,据河西为营。徐晃谓操公盛兵潼关,而贼不复别守蒲津,知其无谋也。既而操从潼关北渡,遂自蒲阪度西河,循河为甬道而南,大破超军。”

《读史方舆纪要 卷四十一 山西三》记载:“

蒲州府西南四百五十里。南至河南陕州二百三十五里,西南至陕西华州百五十里,西至陕西同州八十里。

古蒲坂,舜都也。春秋时属魏。晋献公灭魏,以封大夫毕万,后遂为魏地服虔曰:魏在晋之蒲坂。秦属河东郡,两汉、魏、晋皆因之。

州控据关河,山川要会。春秋时,为秦、晋争衡之地。战国时,魏不能保河东,三晋遂折而入于秦。汉以三河并属司隶,为畿辅重地,自古天下有事,争雄于河山之会者,未有不以河东为噤喉者也。曹操曰:河东,天下之要会。

大历初,元载议建中都曰:“河中之地,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有羊肠、底柱之险,浊河、孟门之限,以轘辕为襟带谓洛阳也,与关中为表里,建都于此,可以总水陆之形势,壮关河之气色。”

蒲津关在州西门外,黄河西岸。今名大庆关,山陕间之喉吭也。亦曰蒲津渡。详见前重险蒲津。”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21)

今日蒲津渡处黄河,远处为鹳雀楼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22)

今日鹳雀楼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23)

今日鹳雀楼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24)

蒲州府志鹳雀楼图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25)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普救寺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26)

西厢村卫星地图

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的普救寺,位于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其因一部《西厢记》而闻名于世。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27)

发生在普救寺的西厢记

西厢记

元 王实甫

[雁儿落]我则道这玉天仙离了碧霄,原来是可意中来请醮。小子多愁多病身,怎当他倾国倾城貌。

[清江引]谢当今盛明唐主,敕赐为夫妇。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28)

永济县老照片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29)

今日潼关照片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30)

潼关古城西门楼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31)

在潼关远眺黄河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32)

民国时期的潼关县地图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33)

历代潼关位置图1

三国演义中的地理知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常识错误)(34)

历代潼关位置图2

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黄河与渭河的交汇处。《水经注》曰:“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为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读史方舆纪要 卷五十二 陕西一》记载:“其重险,则有潼关。

潼关,在今西安府华州华阴县东四十里,东至河南阌乡县六十里,古桃林塞也。《左传》文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瑕,见山西猗氏县,守桃林之塞。杜氏曰:桃林,在弘农华阴县东,潼关是矣。自函谷至斯,高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名云潼关,亦曰冲关。河水自龙门冲激至华山东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