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家族的历史见证(拨开历史的迷雾)
欧阳家族的历史见证(拨开历史的迷雾)虽然明朝文贵武贱,但正三品的高级军官也不是那么随意授予的,而且湖南是元末陈友谅故地,常遇春攻湖南时还受到了当地武装的攻击,可以说湖南地区反明色彩比较浓厚。多疑的明太祖又如何会把这么重要一个地区的军事最高长官的位置随便授予一个人呢?这个人还是江西人。 庐陵县就是今天所示的吉安县,邦美公洪武初年自吉安县仗剑来湘,授长沙卫指挥使。明朝军事官制:中央设五军都督府,地方设都指挥使司,下辖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长沙卫隶属于前军都督府,湖广都指挥使司管辖,长沙卫指挥使为正三品的高级军官。 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找到自己的祖先是谁,无疑就有了根和寄托。几千年来欧阳姓从浙江扩散到全国各地。在湖南,由明初迁入的就有十几支分支,今天我想寻找的是我湘潭锦石欧阳氏的根——我们是从哪里迁徙而来。 湘潭锦石欧阳氏始祖万公,十八代邦美公,字宣甫,原居江西吉安府安福县,明洪武初
欧阳氏族谱序页,注:该谱非湘潭锦石欧阳氏族谱。
欧阳姓,中华姓氏之一,为今天汉族人口最多的复姓。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欧阳姓人口为90.1万。在中国排188位。
欧阳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无余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几千年前的故事由于历史的变迁已变得迷雾弥漫,我不知道当初祖先是如何从浙江太湖边上一步步迁徙到了湖南中部湘潭市的一个小山村内。自乾隆二十一年始(公元1756年),先祖们开始修族谱,按照“八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原则进行修谱。2004年已进行第六次大修。记得当时祖父已年过八旬,年轻时受到的车祸影响,脑袋愈发的不清楚,甚至很多时候连我叫什么名字都忘了。但是族谱开修之后,他立即活跃起来,足迹遍布上下四房所在,只为把自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第五次大修以来所漏掉的后裔补充上去。老人在族谱大修完成后三年辞世,或许于他而言,在泉下见到先祖之时,能够有所交代了。
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找到自己的祖先是谁,无疑就有了根和寄托。几千年来欧阳姓从浙江扩散到全国各地。在湖南,由明初迁入的就有十几支分支,今天我想寻找的是我湘潭锦石欧阳氏的根——我们是从哪里迁徙而来。
湘潭锦石欧阳氏始祖万公,十八代邦美公,字宣甫,原居江西吉安府安福县,明洪武初自庐陵仗剑来湘,授长沙卫指挥使。永乐间徙湘潭锦石。生志华、志亮,志华生景隆、景里、景英、景贵,称上四房,志亮生景陞、景隐、景陟、景,称下四房。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始修族谱,乾隆四十九年(1784)、道光三年(1823)、同治十年(1871)、1921年、2004年续修,六修时子孙共14582人,其中男7601人,女6981人。派语:邦志景於世,显绍怀秉冀,日广树德,大廷之光,文士继起,敦本克昌,国恩锡庆,祖泽传芳,作忠以孝,允振书香。
明初江西填湖南
庐陵县就是今天所示的吉安县,邦美公洪武初年自吉安县仗剑来湘,授长沙卫指挥使。明朝军事官制:中央设五军都督府,地方设都指挥使司,下辖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长沙卫隶属于前军都督府,湖广都指挥使司管辖,长沙卫指挥使为正三品的高级军官。
虽然明朝文贵武贱,但正三品的高级军官也不是那么随意授予的,而且湖南是元末陈友谅故地,常遇春攻湖南时还受到了当地武装的攻击,可以说湖南地区反明色彩比较浓厚。多疑的明太祖又如何会把这么重要一个地区的军事最高长官的位置随便授予一个人呢?这个人还是江西人。
明朝官服
邦美公必定是早年从军,当初鄱阳湖大战说不定还有他的一份功劳。只是族谱写的过于简单,无从进行深入推断。
再往后看,邦美公永乐间徙湘潭锦石。长沙卫驻地在今长沙城区附近,作为世袭制的长沙卫指挥使如何能够举家迁徙到数百多公里湘潭中部?我本不能理解此行为,直到偶然一次看见了一篇文章《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何在?湘潭何氏是否真为后人?》(链接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0322235835628898&wfr=spider&for=pc)。
“在距离湖南湘潭市,大概3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锦石乡的乡镇,在当地有一只生活了600多年的何姓家族。本来何姓是中国的大姓氏,而且有很多明星就姓“何”,所以它并不稀奇。之所以提到这个姓氏和这个地方是因为,在这个家族内部一直流传着他们是皇族后裔的说法,从未被中断过,已经有600多年了。”···········
作为明太祖的死忠粉(不然也不会任命其为如此重要地区的军事长官),邦美公可能是得到了一些消息或者干脆就是有太祖的遗照,举家携口迁徙到建文帝隐居的锦石,为其遮风挡雨?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我会在后续文章中再跟进这一个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