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历史老师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堂课(我们要让历史写作有生命力)

历史老师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堂课(我们要让历史写作有生命力)郑诗亮介绍,国外许多非虚构作者都由记者出身,例如《寻路中国》作者彼得·海斯勒、《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等等。在国内,近年来也兴起一股非虚构浪潮。身为翻译者的陆大鹏,也长期关注国外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在他看来,非虚构写作在西方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和创作体系,出版市场和各类文学与新闻奖项已能够将主流非虚构作品的质量维持在一定水准之上,为国内非虚构写作的成熟化发展前景提供了借鉴。“非虚构比小说更有趣”王笛表示,早些年他一度坚定认为自己是“学院派”,更看重学术贡献,而不是社会影响,完全不考虑读者的反馈;在历史学的研究观念上,也更多采取宏观视角。在美国留学并师从知名学者罗威廉后,颠覆了他原有的史学观念,思维方式更接近文学化,写作风格也因此逆转。“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他的作品不仅是学术著作,更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拥有大批读者粉丝。”王笛举例,在美国留学时,这启发

“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作为四川重要的民间组织,长期以来,袍哥一直处于“戏言”的层面,缺少严谨而深入的学术研究。在成都籍历史学者、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王笛的作品《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以下简称《袍哥》)中,用扎实的史料研究和非虚构式的写作手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副淋漓尽致、有血有肉的袍哥面貌。

历史老师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堂课(我们要让历史写作有生命力)(1)

5月10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旗下图书品牌“甲骨文”主办,在杭州单向空间举办的第二届译想论坛“翻译与我们的时代”上,王笛和英德译者陆大鹏、澎湃新闻·上海书评郑诗亮展开对谈,畅聊王笛的历史书写,和他们心中的非虚构写作。

走向公众的学术写作

作为国内新文化史研究的领军人物,王笛所著的《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等微观史研究作品曾吸引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许多学者不同,他并非着力于研究重大历史事件和知名人物,而是将目光转向晚清、民国时期的四川基层文化和社会,以普通人的视角,描述城市变迁的历史轨迹。

历史老师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堂课(我们要让历史写作有生命力)(2)

王笛表示,早些年他一度坚定认为自己是“学院派”,更看重学术贡献,而不是社会影响,完全不考虑读者的反馈;在历史学的研究观念上,也更多采取宏观视角。在美国留学并师从知名学者罗威廉后,颠覆了他原有的史学观念,思维方式更接近文学化,写作风格也因此逆转。

“美国历史学家史景迁,他的作品不仅是学术著作,更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拥有大批读者粉丝。”王笛举例,在美国留学时,这启发了他的思考:是否应该走出传统史学研究的象牙塔,让更多读者对史学研究产生兴趣?他尝试借鉴非虚构式的写作手法,用普通人的视角和故事,串联起一本学术作品的脉络,《袍哥》一书由此诞生。

非虚构作品的优势在于用事实说话,需要强大调查能力和扎实文笔的支撑,与历史学和调查新闻的逻辑相通,这一领域的发展因此离不开发达的人文教育和较为宽松的写作环境。“我们要让历史写作有生命力,但学术的种子不能丢。引用的每一个字,都是有依据的;我写的是历史,就绝不允许臆造。”王笛说。

“非虚构比小说更有趣”

郑诗亮介绍,国外许多非虚构作者都由记者出身,例如《寻路中国》作者彼得·海斯勒、《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等等。在国内,近年来也兴起一股非虚构浪潮。身为翻译者的陆大鹏,也长期关注国外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在他看来,非虚构写作在西方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和创作体系,出版市场和各类文学与新闻奖项已能够将主流非虚构作品的质量维持在一定水准之上,为国内非虚构写作的成熟化发展前景提供了借鉴。

历史老师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堂课(我们要让历史写作有生命力)(3)

在王笛眼里,非虚构比小说更有趣,他印象较深的作品包括扶霞的《鱼翅与花椒》、齐邦媛的《巨流河》等。他透露,自己正在构建一个比较全面的袍哥历史文化研究专著,类似“袍哥三部曲”,构思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写袍哥的历史和神话,也是他们自己的传说;第二部分写袍哥的仪式和语言;第三部分写袍哥的网络。

“不要小看这些历史传说。”王笛认为,传说的本质是对历史的深度挖掘。在四川的发展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有像袍哥这样广泛的社会基础,背后其实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关系。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其中有无限的灰色空间。王笛表示,非虚构写作的原则就是不要让价值判断影响对事实的描述,尽量接近客观与真实。在《袍哥》等作品中,受到视角和资料的局限,他无法保证自己描述的一定是成都的真实历史。从微观史的角度出发,他尽可能将目光投向芸芸众生,关注每一个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而不仅仅是国家精英。但他也承认,从他的视角透视这个由思想构成的维度,可能会发生扭曲,反而脱离了真实,这也是非虚构写作所面临的难题。

历史老师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堂课(我们要让历史写作有生命力)(4)

同时,王笛也在着手做对“五四”运动100周年的研究:“美国对五四运动的反应”,从大量欧美报章去梳理原始记录来展开相关的研究。“过去对这段历史,只关心中国的资料。现在,五四运动100年了,我想换一个角度,西方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目前,他正在整理搜集的案头资料,大约需要2至3年才能全部完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