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启蒙文学:蓝色东欧文学雪绒花的庆典
欧洲启蒙文学:蓝色东欧文学雪绒花的庆典“东欧”一度是中国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艺术启蒙和人生启蒙。电影,诗歌,文学,是留在一代人心中的童年的白月光。“蓝色东欧文学”其实是因为对应的很出名的“红色东欧文学”。其实也很容易联想到,红色指的什么。对,是苏联。好在有很多好书,可以让我自己一点一点弥补回来。作者简介: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二十世纪很重要的捷克作家之一。生于一九一四年,法学博士,服过兵役,当过推销员、仓管员、炼钢工,等等。一九九七年死于意外。他历经和见证了二十世纪捷克历史的跌宕起伏,四十九岁时才得以出版头一部作品,一生创作无数,获得国内外奖项多达三十多个。他的作品经常被改编为电影和戏剧,与小说同名的电影《严密监视的列车》于一九六六年获奖;《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于二〇一二年获得捷克国家电影奖“捷克狮”奖等四项大奖。其他代表作品有《绝对恐惧:致杜卞卡》《雪绒花的庆典》《温柔的野蛮人》《过于喧嚣的孤独》等。
小冒坚持原创的day182 这也是我第一次阅读捷克作家的小说。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我一直知道还没真正读过。
开始阅读《雪绒花的庆典》之前,我对“蓝色”“东欧”是完全一点概念没有。
本该好好学习政史地的年华,以自己是个理科生作为挡箭牌,无心枯燥的理论和文字纪录,虽然数理化最终也没有学得出类拔萃。
所以,我现在时常因为政史地知识的匮乏,涉猎社科/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等学科的时候很没有概念,力不从心。少壮不努力嘛。
好在有很多好书,可以让我自己一点一点弥补回来。
《雪绒花的庆典》 作者: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作者简介: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二十世纪很重要的捷克作家之一。生于一九一四年,法学博士,服过兵役,当过推销员、仓管员、炼钢工,等等。一九九七年死于意外。他历经和见证了二十世纪捷克历史的跌宕起伏,四十九岁时才得以出版头一部作品,一生创作无数,获得国内外奖项多达三十多个。他的作品经常被改编为电影和戏剧,与小说同名的电影《严密监视的列车》于一九六六年获奖;《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于二〇一二年获得捷克国家电影奖“捷克狮”奖等四项大奖。其他代表作品有《绝对恐惧:致杜卞卡》《雪绒花的庆典》《温柔的野蛮人》《过于喧嚣的孤独》等。
“蓝色东欧文学”其实是因为对应的很出名的“红色东欧文学”。其实也很容易联想到,红色指的什么。对,是苏联。
“东欧”一度是中国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艺术启蒙和人生启蒙。电影,诗歌,文学,是留在一代人心中的童年的白月光。
然而现在再去审视“东欧”这个词语,它更多是个政治概念和历史概念。
在前言里,一位研究外国文学的学者和作家说,其实由于历史上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分崩离析后的几个国家的作家,其实是在竭力摆脱和否定将他们的作品划归在这个概念底下。
因为这个概念高度政治化,笼统化,也不太利于对文学作品的判定。还极有可能因此让作品蒙上刻板印象,影响他的流传度和知名度。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这些历史上曾经属于这个共同体的数个国家的作者,都有相同的特点:旅居国外后慢慢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在作家的走与留之间,就产生了海外东欧文学和本土东欧文学。
但是即便作者的作品可能创作于旅居海外时期,也不能否认国家的历史,政局,大环境对作者整体上的影响。
历史上这些欧洲小国不断经历侵略,瓜分,异族统治,动荡,迁徙,繁荣,衰败,所以文化也受方方面面的因素的影响,变得丰富多样,包容,富有艺术性,颓废,感性,有声有色,有难以愈合的伤口,但也焕发着百折不挠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复原力。历史和政治为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特别的土壤。所以作品即使不反映“红色”题材,字里行间也有着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
昆德拉说过,身在一个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目光狭窄的人,要不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所以这些走出来的人,用作品说话,红色经典不是全部的东欧文学。
随意翻看了第一篇小说,就觉得《雪绒花的庆典》真是一部有意思的乡村札记。
口语化的对白和方言,一系列情节独立的小故事,用独特的眼光看时间,充分展示了作者的世界:纯粹的原生性和超凡的想象力。
清新又幽默,平凡又动人的乡间日常,字里行间都是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很难把它和上述的复杂概念联系在一起。
在科尔斯克风景优美的林区里,一群普通的小镇村民,每一个平凡经历和日常组成的生活拼图,以及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人事物的感受以及态度,构成了这本书的众生百态。
有点像《清明上河图》的众生相,热闹的烟火气息。
故事情节都是对平淡的可爱,平凡到卑微的小人物的刻画。更像是将丰富生动的乡村日常用笔真实地记录,叙述真实的人生和故事。
一群真实的可爱的人就这么走进来了。
这部群像剧里,这一幕小酒馆里不重要的路人甲,下一幕就是主人公。
谁都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主角呀,在自己的人生里,至少是理所应当的。
很多人的形象都让人记忆深刻:
美丽优雅心善美好的贝妮科娃夫人,完美到难以想象;
活在昔日光辉里的自负的画家,始终不能接受要作为老师养家糊口的日常,也不能很好融入周围,不愿回到自己的现实里;
热心助人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乐力先生,人生的结束独特又感人。
一喝醉酒,乞力马扎罗山就位于科尔斯克。还有那个一鹤嘴就要将飞机降落在这里,让大家去看的飞行员。
以及那个像茶馆一样,囤积了大家所有日常的情绪,吹牛,的小酒馆,魅力的老板娘,有意思的老板,以及好心收养的两只黑猫一家八口。
酒馆里的夜晚,可能也是大家经历白日的平凡无奇琐碎生活之后,发泄的出口。无伤大雅。其乐融融。
虽然看似滑稽夸张,情节也只有简单浅显的日常,但作者很少用笔触过分抨击谁,就放佛一部没有让人恨得咬牙切齿的大反派的欢乐小品剧。
然而还是在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的寓意,以及对这些人由衷的赞美和热爱。因为这些平凡无奇,都是美好的,温暖的。
荒谬滑稽人生百态,在淡淡的忧郁中作者用独特目光似乎抽离,但又融入地去看待这个世界,有着一种很原始原生的力量和感染力。
想象力非常丰富,画面感十足,读着文字都能想象出完整的画面。
卑微之处,体会世态人情,仍能看到人性光辉美好的一面,才不会失去希望不是嘛?
普通人的善良,普通人的努力,真的很动人。
像《雪绒花的庆典》这样,如果作品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也许在他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不表态会很尴尬。
但是也正因为这种单纯的幽默,生动和极强的可读性,才能被海外广大读者接受。
想起学唐诗的时候,如果大环境盛产流行浪漫主义诗人,你一个叹人间疾苦的现实主义怎么也都是不讨好不合时宜的。时势造英雄,但是文学创作的可贵之处,不就是像米兰·昆德拉说的那样,
勇敢跳出自己的局限,周遭的桎梏,努力做一个“世界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