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怎么样在一个城市发展共享单车(扎根县城的共享电单车)

怎么样在一个城市发展共享单车(扎根县城的共享电单车)全国各地低碳减排效应方面,共享电单车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单车骑行报告》显示,共享电单车的车均年减碳量(109.1千克)约是共享单车(47.2千克)的2.3倍。而且,每多增加一位共享骑行用户,人均年减碳量约是49千克,相当于多种了两棵树;每多增加30辆共享单车,车均年减碳量约等于一辆小汽车的碳排放量。另据报告测算,按照全国共享电单车约800万的投放总量,共享电单车行业一年的碳减排量可达163.6万吨。日常通勤会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这是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思考过的问题。2021年6月,极光行业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发布的《低碳出行让生活更美好——共享电单车社会价值报告》(下称“报告”)显示,5公里内的通勤人群占比达67.5%,上下班通勤、外出购物、休闲娱乐、接驳公共交通为共享电单车主要骑行场景。上下班通勤和外出购物场景下,共享电单车需求均超过40%。共享电单车

怎么样在一个城市发展共享单车(扎根县城的共享电单车)(1)

投放量较低、还车区域限制较大、续航能力不足、 费用较高……

作为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电单车一直备受行业关注。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随着共享电单车投放规模持续扩大,以及大众共享出行意识的提升,其日常使用率进一步提高,预计2025年共享电单车收入规模将超过200亿元。然而,这一新兴市场仍面临着来自政策监管、资本市场等方面的挑战,行业未来发展又该何去何从?

超五成用户

因为环保选择共享电单车

日常通勤会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这是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思考过的问题。2021年6月,极光行业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发布的《低碳出行让生活更美好——共享电单车社会价值报告》(下称“报告”)显示,5公里内的通勤人群占比达67.5%,上下班通勤、外出购物、休闲娱乐、接驳公共交通为共享电单车主要骑行场景。上下班通勤和外出购物场景下,共享电单车需求均超过40%。

共享电单车带来更便捷的出行效率。报告调研指出,对比5公里内共享电单车和驾车的通勤时间,各线城市共享电单车通勤效率均高于驾车,其中新一线城市的比例最高,达45.9%,平均节省时长为3分钟。深夜公交停运时,共享电单车成为最高效和便捷的交通工具,有10%的订单来自于22点到次日凌晨2点。

除此之外,共享电单车当下还成为一种新兴的绿色出行方式,颇受用户青睐。艾媒咨询数据显示,46.0%的中国共享电单车用户,每周的使用频率在3-5次,超五成受访用户使用共享电单车的原因在于环保。

低碳减排效应方面,共享电单车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2021年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单车骑行报告》显示,共享电单车的车均年减碳量(109.1千克)约是共享单车(47.2千克)的2.3倍。而且,每多增加一位共享骑行用户,人均年减碳量约是49千克,相当于多种了两棵树;每多增加30辆共享单车,车均年减碳量约等于一辆小汽车的碳排放量。另据报告测算,按照全国共享电单车约800万的投放总量,共享电单车行业一年的碳减排量可达163.6万吨。

全国各地

对于共享电单车的态度不一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为92063亿元。尽管共享经济市场的同比增幅开始趋于平缓,但结合社会整体情况来看,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仍然良好。就共享电单车而言,2021年其国内收入规模为93.6亿元,预计2022年突破100亿元。

事实上,电动车走向共享经济市场时,一直存在着“存废与否”的争议。2017年8月3日,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对此,交通运输部给出“不鼓励发展”的理由是,车辆普遍超标、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车辆运行安全风险高、火灾隐患突出,以及电池污染问题严重等。同一年9月,北京、上海等城市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均表示“不发展电动自行车作为共享自行车”。与此同时、杭州、天津等城市着手清退共享电单车企业。

2019年4月15日,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7761-2018)正式实施。随着新国标出台,部分地方政府对于共享电单车的发展态度有所松动。以浙江为例,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的《浙江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指出,“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部门,根据当地道路交通、公众出行等因素,制定互联网电动自行车的投放政策,明确允许的投放范围、数量和相关管理要求,并向社会公布。”

据媒体报道称,去年5月,《东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在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和销售管理、登记管理、停放充电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删除了“不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的表述。

■策划:罗韵

■统筹:梁彧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茹欣

■制图:廖木兴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