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区划变化(内蒙古的区划变动)
内蒙古自治区区划变化(内蒙古的区划变动)其中,内蒙古各地出现了人口偏少、管理不畅通的局面。清朝开始鼓励华北各省的人们,向内蒙古各地移民。直隶省人口众多,在清朝统治的末期,除了大规模“闯关东”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进入了内蒙古各地。为了巩固边疆地区,清楚采用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积极鼓励向边疆垦荒,扩大当地人口。第二步,设立州府县厅,建立基层管理区划。第三步,设立省份,完善全面区划。由于没有区划和地方官员,清朝对上述地区的实际掌控能力很有限,例如对所在区域的人口、耕地等各方面情况,并不掌握。不过,在这一时期,东北、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偏少,由于人口偏少,各方面的问题非常明显。1840年之后,西方列强对清朝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清朝一败再败,国力衰败,不得不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开始染指清朝的各地。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反复循环的现象,那就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之间的反复拉锯。在中原王朝强盛阶段,会通过大规模的北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内蒙古与周边各省之间区划变迁的故事,例如内蒙古与东北三省、山西省、河北省之间区划变迁的故事。今天,我们聊聊内蒙古首府所在地的变迁。众所周知,内蒙古的首府在呼和浩特。但是,内蒙古首府迁往呼和浩特之前,先后设立在龙王庙、张家口市。在8年时间里,内蒙古首府换了3个城市。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作者和大家聊聊内蒙古的基本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内蒙古的面积辽阔,达到了118万平方公里。此外,内蒙古的跨度非常大,从东北地区一直延伸到了西北地区。按照2020年七普的统计数据,内蒙古的总人口超过了2400万人,与吉林省的总人口基本相当。2021年,内蒙古的GDP总量超过了2万亿,经济发展非常迅猛。
内蒙古下辖了9个地级市、3个盟,总计12个地级区划,分别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阿拉善盟、锡林郭勒盟。在内蒙古的区划内,盟对等于各个地级市和地区,旗对等于各个区、县和县级市。苏木对等于各个乡、镇,嘎查对等于各个村庄。
内蒙古的地形结构比较复杂,例如平原、戈壁、沙漠、草原、丘陵等等。由于内蒙古的东西跨度很大,因此,内蒙古各地的风俗、口音和饮食差异非常大。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在各方面都非常接近。内蒙古的西部地区,则与陕甘宁等地非常亲近。内蒙古的辽阔区划,历经了几个阶段才逐步形成。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反复循环的现象,那就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之间的反复拉锯。在中原王朝强盛阶段,会通过大规模的北伐,打击北伐的游牧政权。进而控制了内蒙古、辽宁等地,拱卫整个华北大平原的安全。在历朝历代的历史上,留下了一系列的边塞诗,例如“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等等。
但是,中原王朝如果陷入内陆或者割据状态,北方的游牧政权,就会重新控制上述地区,甚至会进一步威胁中原王朝的安全。例如“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䩮 汉箭朝飞金仆姑”等等。从秦汉到明朝,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
17世纪中期,清朝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南明各个政权,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了各省的区划,形成了18个省的区划格局。在明朝原有的行省基础上,清朝划分了18个省,出现了汉地18省的说法。不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清朝在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并没有设立地方区划。
由于没有区划和地方官员,清朝对上述地区的实际掌控能力很有限,例如对所在区域的人口、耕地等各方面情况,并不掌握。不过,在这一时期,东北、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偏少,由于人口偏少,各方面的问题非常明显。1840年之后,西方列强对清朝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清朝一败再败,国力衰败,不得不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开始染指清朝的各地。
其中,内蒙古各地出现了人口偏少、管理不畅通的局面。清朝开始鼓励华北各省的人们,向内蒙古各地移民。直隶省人口众多,在清朝统治的末期,除了大规模“闯关东”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进入了内蒙古各地。为了巩固边疆地区,清楚采用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积极鼓励向边疆垦荒,扩大当地人口。第二步,设立州府县厅,建立基层管理区划。第三步,设立省份,完善全面区划。
1912年,统治了200多年的清朝灭亡,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阶段。截止这个时候,清朝已经在东北、西北部分地区设立了省份。在内蒙古和西北部分地区,仍然没有省份。北洋军阀政权上台以后,鉴于内蒙古各地管理的重要性,设立了几个特别区。例如热河特别区、绥远特别区、察哈尔特别区,特别区的情况非常特殊,不属于省份,但确实有管理地方的责任。
这几个特别区就是塞北四省的雏形,1928年,出于管理内蒙古各地的需要,同时起到战略缓冲和防御作用。我国设立了绥远省、察哈尔省、热河省等省份,简称为塞北四省。塞北四省组建以后,迅速起到了战略缓冲的作用。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在半年多时间里,占领了东北地区。随后,开始蚕食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先后爆发了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其中,绥远抗战中,出现了著名的百灵庙战役。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之初,管辖区大体上是现在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当时的自治区首府机关设立在王爷庙,王爷庙在今天的乌兰浩特市境内。在这一阶段,自治区首府一直缺乏大城市,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
不过在战争时期,各种困难需要暂时克服。一转眼到了建国的初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建设的阶段。鉴于王爷庙太小、位置太偏等问题,为了加强对内蒙古各地的管理,1949年11月,内蒙古的首府机关,迁移到了张家口市。请注意,张家口市当时是察哈尔省的省会驻地。
换而言之,在这几年时间里,察哈尔省、内蒙古的各个机关,都在一个城市内办公。进入50年代以后,我国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塞北四省的战略缓冲作用已经大大降低。进入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后,过分复杂的区划反而不利于经济建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1952年11月,察哈尔省被撤销。察哈尔省撤销以后被一分为三,划入了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管理。
其中,张家口市等地划入了河北省管理,内蒙古的各个机关仍然留在张家口办公。换而言之,内蒙古的各个机关留在了河北省的管辖区内办公。1954年,绥远省被撤销,大部分地区并入了内蒙古自治区管理。随着绥远省的并入,内蒙古终于拥有了大城市。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从张家口市迁移到了归绥市,随后,归绥市更名为呼和浩特市。
随着热河省被撤销、甘肃省的区划调整,部分区域划入了内蒙古之后,内蒙古的区划轮廓基本确立下来。截止50年代中期,内蒙古与周边各个省市的区划,与现在基本上没有差异。至于60年代末期,与各个省市之间的区划变迁,则是当时的实际需要。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